中國有句古話: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F在這句話有了新的版本:不做虧心事,不怕被“搜索”。這里的“搜索”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查找”或“檢索”,而是單指當前被廣泛關注的“人肉搜索”。
互聯(lián)網興起之后,有一句話: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F在,就不一定了,同樣也是因為有了“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這種說法產生的時間并不長,但影響力卻非常廣泛。前兩年發(fā)生的“踩貓”事件、“銅須門”事件、“周老虎”事件,以及今年的“天價煙局長”事件、“躲貓貓”事件,都與“人肉搜索”有著密切的關系。不管這些事件的當事人(或組織)是否做了見不得人的事情,只要不幸被列為“人肉搜索”的目標,輕則遭人無情的唾罵甚至人身騷擾和攻擊,重則身陷囹圄,總之無一幸免。
發(fā)展到現在,“人肉搜索”的威力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力,而這種行為的民間屬性,導致其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從而使其擁有過度的隨意性。有了“人肉搜索”,人人都可以扮演道德審判的法官,而幾乎不需要付出成本和代價。長此以往,“人肉搜索”必將越發(fā)背離其積極的一面,而產生更多的消極影響。
也許正是出于對“人肉搜索”潛在的消極影響的擔憂,2009年的兩會上,有代表就立法禁止“人肉搜索”提出了議案。
那么,立法禁止“人肉搜索”是否適當?是否可行?面對“人肉搜索”這種產生于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下的、黑白不分明的中間地帶產物,我們應該采取何種態(tài)度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