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從事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誠信”觀念日趨淡化,利用“信息不對稱”對教師說謊、編造理由,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開脫責任。那么什么是“信息不對稱”呢?即信息接收體和發(fā)出體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等、不一致的,或是一方處于有效信息區(qū)而另一方處于無效信息區(qū)(信息盲區(qū)),甚至另一方獲取的信息完全失真,這種狀況都是“信息不對稱”。筆者提出,要在“信息不對稱”下進行誠信教育,首先,要判斷出“信息不對稱”;第二,解決信息不對稱狀況,要“從宏觀思想入手,采用整合策略”。即將原有的信息資源,尤其是被割斷、被分離、被孤立的信息碎片融合起來,整理出信息鏈條,防止信息漏洞,進而獲得有效信息,在“信息”轉為“對稱”時藝術地進行思想教育。
筆者從兩個典型的案例分析,談自己的一點淺見。
案例一:學生A在清明節(jié)前一天擅自回家,并沒有請假。上課當天該生得知筆者查課后,他“哥哥”給筆者打了電話,聲稱其“弟”回家祭祖,希望能補假。
筆者本著對家長、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堅持要求同家長親自溝通該生的學習狀況:首先,此學期有會計從業(yè)資格考試,此生是高職生,基礎并不扎實,曠課會影響其學業(yè);第二,作為紀檢委員,理應比其他同學更了解考勤、考核制度,請假應及時且理由須正當,而他卻帶頭違紀。在筆者的堅持下,學生只好給筆者打電話解釋:剛才的“哥哥”其實是父親在幫他圓謊。當天下午該生回到學校,在辦公室向筆者道歉,解釋回家不是為了掃墓而是“協(xié)調家庭矛盾”。當天早上父母吵架,他接到家長電話后就馬上回家。筆者了解到他家住廣州番禺,并進一步了解到他接到家長電話是早上九點多,而筆者接到該家長電話是十點零幾分從惠州打過來,一個多鐘頭的時間,家長怎么能在這么短時間內從廣州趕到惠州呢?這證明當時家長并不在家。顯然家長吵架是假,該生又向筆者說了謊。筆者將情況擺明,他只好承認了又一次說謊并道出實情:他曠課回家是和母親去掃墓,但覺得此理由不正當,而處理家庭危機的理由好像更合適,所以才制造出那么多的“情節(jié)”。
這就是學生典型的謊言。人一旦說了謊,在難以自圓其說的情況下,又附帶了新的謊言,但往往自相矛盾,不攻自破。上述案例中筆者與請假學生的信息是不對稱的,這表現(xiàn)在:第一,學生不明原因擅自離校,教師對學生的去向是不清楚的;第二,學生的家長以責任人的身份向教師補請事假,教師對學生的權責轉移到監(jiān)護人身上,此時對信息的掌握權也自然轉移。在教師接到家長電話并“了解”學生的去向后,教師要做的是加強與家長溝通,向家長闡明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進一步要求家長配合教師加強對學生的紀律和安全教育,這時教師的職責仿佛也基本到位。但是問題在于,學生利用信息掌握權轉移的過程給教師制造了“信息盲區(qū)”,即教師無法核對溝通對象是否是監(jiān)護人,造成教師處于信息弱勢。這時教師扭轉信息弱勢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同家長溝通,告訴家長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xiàn),調查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和了解子女的程度;二是利用通訊手段判斷信息的準確度。一般來說,家長打電話給教師大多用家庭電話,若用手機的話,教師可主動跟家長要家庭電話,以便日后緊急聯(lián)絡并注意及時更新學生個人檔案上的家庭聯(lián)絡電話。扭轉信息弱勢之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將零碎的信息如時間差、事件邏輯性、職責權限等,整合起來,捕捉有效信息。整合信息的過程也培養(yǎng)了教師捕捉信息的敏感性。
案例二:學生B申請國家獎學金未能獲得批準,改為申請面向貧困生的勵志獎學金。
筆者并沒有直接指明其不符合申請條件,而是詢問他是否清楚申請勵志獎學金的條件,他回答自己清楚,筆者請他把勵志獎學金的申請條件一一說出來,希望其思考自己是否符合。同時提醒他,虛報情況涉及道德和品質問題。見筆者跟他談及品質問題,他自己也心虛,為了獲得認可,他一再堅持自己是貧困生,必須申請。筆者進一步指明,他必須通過班內民主考察才具備申請的資格;而且據(jù)筆者了解的情況看,他并不屬于貧困范圍。于是該生跟筆者談及他的家庭出現(xiàn)了變故:他伯父與姑媽都得了癌癥,而其父親要從經(jīng)濟上資助他們,這直接造成了他家出現(xiàn)貧困的狀況。筆者詢問他的家庭是否有勞動力,他只回答他所在的縣是全國重點扶貧縣,雙親在家基本上沒有收入;姐姐雖然有工作但不穩(wěn)定。最后他還強調,筆者若不相信可以去當?shù)鼐游瘯私馑诘目h是否是貧困縣,當?shù)厝藢ふ一钣嬀S持生活是否很艱難。筆者觀察到,該生都是有意傳遞一些他想表達的信息,這和那些在困境中求生存的貧困生那種神情和表達方式都完全不一樣。筆者等他描述完,給了他兩個建議:一是若要申請,必須回到班級進行民主考察,請與他一起生活了一年的同學們對他的貧困狀況和日常開銷做民主測評;二是讓他思考他雙親的資助行為是否是在力所能及下進行的。若是,那么他的雙親肯定會優(yōu)先考慮子女的教育經(jīng)費再考慮資助事項;若不是,那么他的雙親是否要考慮依靠社會力量去幫助家族成員度過難關。例如通過社會捐助途徑來緩解自身壓力,而不應該通過他將壓力轉移到學校的其他同學身上,這對于在同樣學習環(huán)境和同等競爭機制下的同學來說是不公平的。
筆者在第二天跟該生的家長進行溝通,結果卻讓筆者大為驚訝:其家長并不知道該生在申請勵志獎學金,并表明他們的家庭是不需要的。其一,家長在當?shù)亻_五金店,規(guī)模也頗大,且雇傭了工人;其二,家里的勞動力比較充裕,該生有一哥、一姐,有穩(wěn)定的收入;其三,家長的確是資助家族成員治病,但這并不會影響該生的學業(yè)。該生的家長最后還深明大義地向筆者表態(tài):他們的家庭真的不需要這筆資助,希望筆者將它資助給最需要的同學。
筆者在與家長溝通后并沒有直接找該生進行教育,而是在當天晚上借就業(yè)指導課的機會,給大家講起了故事:李斯與趙高如何偷梁換柱,篡改秦始皇的遺囑,串謀將胡亥推上皇帝的位置,但李斯最后還是死在趙高的手中,且是被滿門抄斬。筆者引導他們分析原因,其中有學生認為李斯如果當初不考慮到自身的境況,實事求是地扶持扶蘇當皇帝,說不定他可以逃過這一劫。同學們通過爭辯,大多同學都同意這樣的結論:李斯若能實事求是,說不定他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人往往是為自己的聰明所誤。同時,又給大家講明在求職過程中需實事求是,耍小聰明這些雕蟲小技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雖然筆者舉的例子并沒有涉及虛報勵志獎學金的事,但是該生卻能領悟筆者的用意。之后該生向筆者道歉,并承認了說謊的錯誤。
從以上的典型案例看,教師處于“信息盲區(qū)”不是客觀原因造成的,而是學生主觀制造的,這里涉及到學生的欺騙行為、失信行為,因而必須加強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教育呢?筆者認為,一、利用學生信息檔案,如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信息檔案,定期更新,通過親自談心、與家庭溝通、同學反饋、團務日記等途徑掌握學生的在學情況,動態(tài)把握學生的言行動態(tài)。二、藝術地處理“信息不對稱”事件,如以點帶面、以理服人、從旁點撥等方式,既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讓學生達到自我認識的效果??偟膩碚f,以建立學生信息檔案為前提,以收集信息資源為導向,培養(yǎng)良好的反應判斷能力,鍛煉信息資源整合能力,進而提煉有效的信息,在教育過程中加強責任心與情感兼容的凝合,通過梳理出有效的信息關鍵點,以點帶面,扭轉“信息不對稱”的劣勢局面,通過信息點的獲取達到“信息對等”的效果或是居于信息的優(yōu)勢位置。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科貿職業(yè)學院)
(責任編輯: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