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時節(jié),蟄伏了一冬的泥鰍鱔魚在農(nóng)夫的犁耙耕作中,翻回到了水田表層。早稻插下后,天氣逐漸變暖,每到暖和的夜晚,泥鰍就鉆出軟泥,浮到水面歇涼。從禾苗轉(zhuǎn)青至分蘗,也就是禾苗封行前,是我們照泥鰍的好時節(jié)。
照泥鰍需要三樣工具,火燈籠,針扎子和木桶?;馃艋\是一個大小如火爐蓋子的鐵絲扎的盤子,用鐵絲吊起來,掛在一根長長的竹棍上。鐵絲盤上燃燒的是松鋼,松鋼是松木中帶有豬肝色、特別堅硬、具有濃香的最易燃燒的那部分。它像是嵌在松木中的鋼質(zhì),所以我們叫它松鋼。松鋼只有極少數(shù)松樹中才有,平常鄉(xiāng)下人在劈柴時偶然看到了,就撿到一邊,留著照泥鰍用。照泥鰍時還要背個扁籮,用來裝松鋼。除了松鋼之外,還可摻一點松屎,松屎是從松樹蔸下采來的白色顆粒,由松樹排泄出來的松油凝結(jié)而成;松屎極易燃燒,一般用來為松鋼引火,松鋼不夠燒松木時,就用它來助燃。照泥鰍時,提著燃燒的鐵絲盤子,在田埂上晃晃悠悠,看上去很像一個紅燈籠。
針扎子才是照泥鰍用的武器。顧名思義,針扎子就是用針做成的扎子。在一根長長的木柄的一頭,安一排密密的、鋒利的鋼針,用錘子、釘子、竹片和麻繩將其扎緊,看上去像一把梳子。我小時候把它叫做豬八戒的九齒釘耙。至于木桶,那是用來裝泥鰍的。
我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爺爺屁股后面照泥鰍。先是只拿木桶,大一點,就打火燈籠,再大一點,爺爺視力不行的時候,我就拿針扎子了。搞完春插,就一心盼望著照泥鰍,但不是天氣特別暖和,泥鰍就藏在泥中,不肯上來。只要這天吹暖風(fēng),或變天前天氣特別熬熱,那爺爺必定笑瞇瞇地喊我:“二仔子,照泥鰍去?!?/p>
天黑后,我們點燃火燈籠出發(fā)了,出發(fā)前,奶奶提醒我們要穿膠鞋,小心采了“邋遢東西”,意即不要踩著蛇了。我提著小木桶走在前面,手里拿根木棍子探路。這時,月亮還沒出來,山腳下,田坎上,螢火蟲提著忽明忽暗小小燈籠,在到處游玩,青蛙象比賽似地歡快地叫著。我和爺爺沿著田壟游走,所到之處,草叢里的綠麻公(青蛙)受了驚嚇,冷不丁跳到水田里去,潛在渾水中一動不動,它以為藏得很好,其實它的綠背脊就露在外面。田螺伸出柔軟的觸角,頂著呈錐型的硬殼慢慢移動,在軟泥上清晰地留下它的足跡。爬水蟲在水面上很輕巧地游走,在水面弄出淺淺的波紋。有時,一條水蛇昂著頭,在禾苗間飛快的滑行。這些小小生靈容易牽動我們的視線,但我們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泥鰍鱔魚就不那么容易發(fā)現(xiàn)了,它躺在軟泥上,一動不動,燈光下,你必須睜大了眼才能發(fā)現(xiàn)。泥鰍在水中像根短棍子,仔細一瞧,像根有光澤的瑪瑙條子;鱔魚顯眼多了,但也有把它看成水蛇的時候。泥鰍鱔魚見了燈光毫無反應(yīng),仍然呆著不動。爺爺就把“鋼梳”朝它扎去,手落手起,十拿九穩(wěn),一條泥鰍或鱔魚在針扎子上扭動著,然后往木桶邊上一敲,就跌落到了桶里,成了第二天餐桌上的美味。
晚上田野里照泥鰍的往往有好幾起,那火燈籠猶如一個大的螢火蟲,在這夜色中的田野里游弋,但這火光不會碰到一起,總是隔著幾坵田,有時彼此打個招呼,也不問照了多少,因為在這靜夜里,從敲木桶的次數(shù)就能判斷出收獲的多少。
月亮從山上升了起來,夜色中游走的螢火蟲少了,蛙聲也稀了很多,夜深了,有了一絲涼意,用手一摸頭發(fā),混漉漉的,是發(fā)露水了。爺爺說,回去吧,明天和平等隊還要開早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