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每期雜志探討汽車后市場方面的專欄文章,此前我們更關注汽車服務的品質或者滿意度,本期我們試圖探討下汽車服務的價格問題。
進入下半年,無論燃油市場、股票市場還是房地產市場,都明顯呈現(xiàn)出價格上漲的勢頭。在這種情況下,包括中等排量車型的購置稅減免政策在內的更多汽車產業(yè)振興政策也都開始有人提及。我們認為,政府減稅刺激經濟是好事情,作為消費者當然會為這種政策拍手叫好,但問題的關鍵是,消費者恐怕都不希望看到:一方面政府減稅刺激了大家的購買欲望,另一方面又通過調高燃油價格等途徑增加使用成本。事實上,燃油費用還僅僅是顯性的用車成本,汽車的相關服務價格有時候是以一種很隱蔽的方式在上漲。
比如就我們熟悉的日常保養(yǎng)而言,按照產業(yè)鏈的價值傳遞規(guī)律,如果原油價格上漲,那么以原油為原材料的各型號車用潤滑油都得保持上漲才能維持廠商的盈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相信潤滑油和汽車服務供應商會無動于衷。當然,對車主而言,可能并不會感覺到潤滑油本身的價格在上漲,畢竟這個產業(yè)比燃油的市場化程度要高,大量的進口、民營潤滑油廠商會通過各種途徑消弭原材料價格波動對最終產品的價格影響。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廠商為了維持原有的利潤率,必須通過調整產品的包裝方式、營銷預算來在一定程度上緩沖原材料價格的沖擊,但如果這些方式都無濟于事,那么某些廠商會提高產品價格但保持產品質量不變,另一些廠商則可能保持價格不變,但會減少原有包裝的容量。不論通過何種方式,最終由消費者承擔價格上漲壓力是必然的。
如果說維修保養(yǎng)的零部件價格上漲還比較明顯的話,那么由廠商工作人員提供的無形服務的隱形縮水則恐怕鮮有人會注意到。當整個社會物價水平都在上漲的時候,汽車服務產業(yè)如何化解這種價格上漲的壓力呢?我們認為,首先廠商會削減原本應該有的工時優(yōu)惠項目或者類別。比如每年7月都是各個廠商進行夏季服務讓利活動的旺季,但在今年的活動中,我們明顯發(fā)現(xiàn)某些廠商在為客戶提供的免費檢測以及付費保養(yǎng)方面有縮水的跡象——比往年更少的檢測項目、比往年更苛刻的工時優(yōu)惠政策等。這些實際上都是廠商為了降低成本上漲壓力的無奈之舉,畢竟,與隨行就市地調高服務工時收費相比,車主通常不會在意的服務略有縮水并不明顯,而且對車主的滿意度影響也更小。
當然,如果上述零部件和工時費的“小動作”都不足以彌補維修保養(yǎng)成本上漲壓力的時候,服務價格上漲就成為必然的趨勢。但車主恐怕很難在質保期內體會到這種服務費用的上漲,廠商會通過一定的“營銷技巧”調高質保期之外的諸多保養(yǎng)項目的收費標準,從而達到“平衡預算”的目的。事實上,廠商從產品的設計階段就已經為這樣的服務模式進行了準備,無論何種排量的車型,我們都會毫無例外地發(fā)現(xiàn),在質保期內它們基本上都僅需要機油、三濾的保養(yǎng),而可能令車主感到咋舌的保養(yǎng)收費都要等到質保期結束后才會開始。這種車型設計上的趨同性實際上是目前滿意度調研模式造成的——無論廠商還是第三方的滿意度調研,質保期內用戶的滿意才是調研對象,而質保期外的用戶則均不在調研范圍之內。但這些質保期外的用戶并非因此就被授權維修店當做二等公民,相反,很多擁有較大保有量的品牌會對質保期外的用戶更為殷勤——畢竟他們才是真正為經銷商和廠商貢獻利潤的大頭,雖然理論上他們的滿意度不重要,但他們如果不滿意則會拿鈔票作為選票——離開或者留在授權經銷商那里,這比質保期內的客戶滿意度降低更可怕。
從本研究中心的調查來看,最近幾年已經鮮見車主對維修保養(yǎng)的價格抱怨。多數車主更在意車輛是否一次性被修復、維修等待時間是否過長這類非價格因素。但我們認為,無論哪一種滿意度調研方式,最終消費者判斷一項服務的滿意與否都與這種服務的價格有很大關系,只有價格穩(wěn)定的情況下人們才會更關注服務的質量、效率問題。但在目前整個社會都在承受物價上漲壓力的情況下,汽車服務業(yè)同樣面臨究竟是漲價還是縮水服務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車主朋友更應該保持理性消費的習慣,當廠商的廣告宣稱某項服務多么誘人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此前的服務政策是怎樣的。我們不反對汽車服務業(yè)隨著整體物價水平保持一定程度的上漲,問題的關鍵是這種服務價格上漲應該是以服務品質的同步提高為基礎的。在各個城市的中小維修站由于各種因素相繼關門的情況下,作為車主更應該對自己的消費者權益保持敏感,油價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在這種情況下,千萬別再讓汽車服務成為準壟斷性行業(yè)進一步侵蝕我們的錢袋子——用你的鈔票去支持那些不斷改善服務品質的廠商、經銷商,向那些服務縮水的廠商、經銷商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