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曦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紛爭,戰(zhàn)亂不斷。這是一個“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時代。在這充斥著血火與戰(zhàn)亂的動蕩時代,中國文化步入了歷史上第一個輝煌時期——百家爭鳴時期。在這樣一個新舊大更替時期,天下人才輩出,各流派不斷涌現。舊的事物及名稱被新生事物所替代,新的思想不斷形成。伴隨著也出現一些名存實亡、名實不符的現象。各流派人士為這一突兀的現象各抒己見。于是有了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名實之辯。名實觀也正是在此背景下產生。
可以說,名實之辯問題是隨著社會實踐的需要和認識的發(fā)展而提出和展開的。在當時,名存實亡、名不副實的現象十分普遍和突出。這就引申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又一對重要范疇——名與實。各流派的名實觀也被不斷地闡述出來。這一系列事物的產生對推動人類文明繁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后世乃至今天的哲學和人類的思考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實名與實就像一對冤家,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它們?yōu)殡y著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的人。從古至今,人們做事都講求個“名正言順”。這點與孔子提出的“正名”論不謀而合。對于這一論點我們不難找出其證據。正如武則天當初為即位而謀略了一出“奇石劇”,其實也就是為了自己的即位能夠名正言順。這是人們從名的重要性出發(fā)而作的論證。墨子的“取實予名”的思想則是從實的重要性這一角度作為出發(fā)點。以這樣來看,名似乎就成了用來概括和表達客觀實在而需要的概念而已。這和莊子的說法又有略同。而我認為佛家的論點卻又多了那么點神秘主義的色彩。畢竟,“實”是客觀存在的。“名”是人類大腦的能動作用而產生的。而佛家卻又否認了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此,我認為對于名與實,我們不僅要“取實予名”,也要“以名舉實”。對待兩邊,誰都不落。這才符合了名與實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古代賢君李世民,在還是皇子時,就認為自己頗具做皇帝的才能。在時局所迫下,他弒兄奪父位,終于如愿以償坐上了皇帝的寶座。然而,他并沒有驕奢淫逸,而是“以名舉實”,先平天下,再整頓朝野。最后,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版圖達到歷史上最廣闊。漢族與周邊各個民族往來密切,人民生活安好。在他死后,百姓贊譽當朝“貞觀之治”,這是后人對于李世民的作為“取實予名”。所以,要處理好自身名與實的關系,就首先要做到使自己的任何一件事都能名副其實,不斷完善自身,使名寓于實,而實離不開名。
在以上對李世民的分析中,我們看到了名實相符的關系。然而,在社會上,古往今來名實不符的現象也有很多。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名不副實的意義也衍生出了兩種。我認為,一類是客觀實在與其名毫不相符。另一類則是:客觀實在與名不相符是因為“形似而神不似”。我們會思考許多問題,例如:為什么桌子要叫桌子?為什么不叫桌子為板凳?這就是前人的功勞了。荀子的“制名以指實”的觀點起了極大的作用。我認為“名不清,則天下極亂”。如果客觀存在的事物在其名上得不到統(tǒng)一,那天下極有可能陷入混亂之中。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秦始皇在統(tǒng)一天下之后,統(tǒng)一度量衡、文字等重大舉措。而我所認為的第一種名不副實則多少有了“指鹿為馬”的味道。這些在當今火熱的網絡用語中則得到了極大的體現。如“灌水”,這名指的本是農業(yè),排渠方面的動作。在網絡用語中則成了“發(fā)表沒有實際意義的文章”。像這樣的現象,在當今社會是數不勝數。這也是荀子的“用名以亂名”的批判。像這樣投繯概念、混亂概念的確定性及一貫性的現象,若再不加以制止,恐怕以后要擔心的問題就不止像“年長與年輕人之間溝通困難”這樣簡單。關于“形似而神不似”的第二類,也是現下比較普遍的現象。不同于第一類的是,這類現象是社會問題不斷發(fā)展而產生的。它相較于第一類少了些許貶義的意味。例如“9·11”。我們以前在看到這組數字時,腦海里浮現的是這就是一串簡單的數字或者代表著9月11日。這也正是它原來的意義。也就是名實相符了。然而,在恐怖分子的襲擊震驚世界之后,人們再看到這串數字所聯想到的卻是那次恐怖襲擊,甚至于是恐怖主義。在此,這組數字不再單純是數字和日期的意義,而是被引申為代表一次襲擊,一種恐怖現象。這就是“形似而神不似”的名不副實。
王夫之的“名從實起,言必擬實。同時也認為實由名立,名與實交相為用”總結了名與實的關系。人類對待客觀事物,總是由其形,作用等來制名。但雖然名由實而生,卻也可以由名亂實。名之于實,則更不能有所偏離。否則則足以亂了概念,離了本源。由此,又可以見實作用于名。名也能反作用于實。如一代明君康熙,自即位之日便深知自己肩負振興國家、安定天下的使命。在親政之后,在其房中梁柱書自己的目標:“定三藩,收復臺灣,征葛爾丹……”在他掌權61年間,這些目標逐一完成。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在康熙帝的身上我們不難找出名與實在其中所展現出的關系。他先是明白自己繼承帝位的“實”,接著由實生名為自己立下目標。在掌權期間,立名以致實,將那些目標在實際中逐一去達成。最后,則實至而名歸,成為歷史有名的帝王。而康熙則深諳名實之間的關系,將他們在政治及生活中運用得恰如其分,以致最終成就頗大。
可見,對名與實的關系的正確理解對人生的影響也是頗深的。名與實極象一對孿生兄弟。時而讓人們所困擾,時而啟發(fā)人類。有名不一定可以見實,而有實也不見得名就存在。所以,不能只看重二者其中之一,而是需要兩者兼顧,不但要重“名”也要求“實”。名與實相生相克,相輔相成。要看到,由實而生名,名也可亂實。實對名起作用,名也可以反作用于實。二者相互的辨證關系由此可見一斑。只有在將名與實的關系理清,再加以正確運用,才會事半功倍。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必須謹記——名實兩不誤,方可成大業(yè)。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