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娜 呂維臣
[關鍵詞] 組合訓練;腰肌勞損;臨床報導
[中圖分類號] R181.8+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8650(2009)12-218-02
1病例資料
宋某某,女,20歲,運動健將。主訴:由于長期訓練導致腰部肌肉疲勞性損傷,腰部疼痛,局部麻木,肌肉力量下降。每日訓練后腰部感覺疼痛,直腰困難,晚上睡覺時只能采取側臥體位方可緩解腰部痛感,次日早晨起床,反應較大,腰部出現(xiàn)酸脹感,需要經過長時間調整才能緩解。
2腰部解剖結構特點
腰肌勞損的定義是腰部肌肉由于過度疲勞所致的損傷。由于運動中維持脊柱直立姿勢的豎脊肌還要參與由5個骶骨融合成一個骶骨的復雜活動,所以是特別容易受到勞損和拉傷的部位。在腰部活動的多數(shù)肌肉中最容易發(fā)生肌肉拉傷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豎脊肌、骶脊肌及腰背筋膜等。肌肉拉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肌肉的疲勞、肌肉的柔韌性不足、腹肌和背肌的不平衡、腘肌群的柔韌性不足。
3治療方法
3.1腰背肌力組合訓練
患者主要通過器械來進行腰部力量訓練,首先患者采用KEISER(好家庭)液壓健身器,選用兩種:一種是lower back (腰部練習器);另一種是 abdominal(腹部練習器)。患者在做之前先進行了一下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腰背肌力量最多只能做120公斤,在做第一個腰背部力量練習時,分為以下幾步:一從120公斤力量開始做起,每次做10次(因為只有從這個力量開始做起才能保證不會由于強度過大而導致腰部損傷加重),然后負荷增加到130公斤,再做10次(每次增加10公斤不會使強度陡然增加而造成損傷加重),最后負荷增加到140公斤,同樣做10次,反復2組。還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展和收的角度要保持在20度左右,這樣不會導致腰部肌肉二次拉傷,可以在增加肌肉力量的同時保證反應最小化,進而保證訓練的可持續(xù)性。每做一組10次就要用用冰袋敷在腰部,可以減輕肌肉的酸脹感,收縮毛細血管以防出現(xiàn)腫脹。接著進行第二步練習,患者雙腳踏在支撐板上,負荷達到120,患者采用左右腳互換踩踏。這時腰部可以分三個角度進行支撐,左側(患者用雙手握住左側手柄,腰部轉向左側支撐,這時要把量減少到120公斤,保證腰部不受傷),中間和右側(患者用雙手握住右側手柄,腰部轉向右側支撐,這時同樣要把量減少到120公斤)分別支撐,以達到針對訓練的效果。在第一個腰背部液壓器做完之后,采用腹肌練習器,把負荷增加到20公斤,每次10個,然后遞增到40公斤為止。這樣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前后肌肉力量的平衡,對腰部力量的提高同樣起到很好的效果。這些器械做完以后同樣要進行腰部的冰敷,作用同上。其次我們也要進行一些傳統(tǒng)方法的力量訓練:患者俯臥位,頭胸前伸略出按摩床頭(患者可根據(jù)自我體驗做適當調整),在頸背部放置杠鈴片,患者雙手扶持杠鈴片兩側做背起運動,根據(jù)患者病情輕重酌選杠鈴片的重量和背起高度,同時在背起過程中左、右旋轉腰部,每次做5~6個背起動作后,放松休息5~10min,同樣方法做3組。在以后鍛煉中隨病情好轉,酌情增加杠鈴片數(shù)。做完后,再進行腰部冰敷20分鐘(方法同上)。
3.2牽拉
直抬腿再勾腳牽拉肌肉組織。方法:患者仰臥,術者站于患者一側,一手持患者腳踝做直腿屈髖動作,置患者剛有疼痛時停止上提;另一只手扳患者腳掌做足背伸(勾腳)動作,持續(xù)1分鐘后,休息3分鐘。然后同樣方法牽患者另一條腿。反復以上程序,做3組。
屈腿轉跨,下壓牽拉腰部。方法:患者仰臥,術者站于患者一側,一手持患者異側腿向術者一側轉,手部壓住患者膝蓋下部,另一只手按住患者異側肩部使其固定。此法牽拉患者腰部肌肉,持續(xù)15秒,休息10秒,做三組。然后同樣方法牽患者另一側腰,反復以上程序。
3.3冰敷
在做完力量和器械訓練后都要進行冰敷,因為冰敷有以下作用:1.強化膠原纖維,2.使局部血管收縮,3.放松肌肉,4.局部麻醉、止痛,5.消炎、降低局部的新陳代謝速率,抵消發(fā)炎所引起的紅、腫、熱、痛,并改變組織的反應過程。所使用的方法系將冰塊、冰水袋或含有特殊化學物品的冰敷袋直接覆蓋在皮膚表面,每次約冰敷15至20分鐘,20至30分鐘后再冰敷一次,必要時每隔2至4小時再冰敷一次,則可將腫痛瘀血減至最低的程度。剛開始冰敷時會感覺局部冰冷,最后局部皮膚的知覺會暫時消失,等局部的疼痛消失時,就可以停止冷療。 患者俯臥,置腰部冰敷護具于患者腰部固定后,方法按照上面敘述(患者常會經歷疼痛、熱感、針扎似的感覺至失去感覺四個階段,若經歷這四個階段仍有疼痛則懷疑有凍傷危險,予以警惕)。
3.4按摩與牽引
利用揉、分推、按壓等手法對腰部損傷肌肉進行放松。首先,在患者腰部涂抹上舒緩油然后進行單手大魚際揉,左右各一次,時間為5分鐘;然后雙手由中間向兩側進行分推,時間為5分鐘;最后用拇指點壓腰部肌肉。
采用腰椎牽引器進行腰部牽引:患者取仰臥位,固定后置于牽引狀態(tài)。牽引力逐次由小到大,以患者耐受為度,每次牽引15分鐘,牽引過程中囑患者緩慢旋轉(左、右方向)腰部。
4療效觀察
經過以上程序(牽引、冰敷、肌力量訓練結合按摩等)治療一周后,該患者的腰部疼痛基本消失,在訓練中完全可以摘下腰帶,靠自己的腰部力量進行訓練,無需借助其他輔助工具。腰部力量也由最初訓練治療前的只能支撐120公斤到訓練治療后的可以做180-200公斤,效果非常明顯。
5討論
腰部的肌肉損傷大多是一種沉積性損傷,多是由于訓練疲勞所致?;谶@一點我們認為治療該病的重點應放在恢復患側腰部肌肉力量功能上。首先加強腰部肌力及柔韌的練習可使患者經鍛煉后在訓練時協(xié)調性增加,使癥狀進一步減弱或消失,這樣一來使腰部的三維運動逐漸恢復至正常。這種治療的關鍵應是鍛煉的有效性,負荷過小鍛煉時刺激強度不夠缺乏系統(tǒng)性等都為無效鍛煉,而負荷過大、違反循序漸進原則、操之過急的鍛煉又易引起新的損傷,迫使治療中斷或進程減慢。在治療腰肌勞損病人的實踐過程中經過摸索總結,我們感到當每組鍛煉次數(shù)明顯超過12次時不是在練局部的肌力而是發(fā)展其耐力且易導致局部疲勞。牽拉韌帶時不出現(xiàn)微痛為無效,出現(xiàn)微痛后不在該姿勢維持1一 2分鍾就起不到增強腿部柔韌性的目的也屬無效,持續(xù)時間延長又可使被牽拉部位出現(xiàn)輕度拉傷,損傷組織在修復過程中出現(xiàn)的機化會使腿部柔韌性進一步下降。每天鍛煉低于三遍則鍛煉效果消退明顯,使療程進展緩慢,每日鍛煉過頻則可導致疲勞損傷。因此要使上述治療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系統(tǒng)性原則,通過有效的鍛煉在腰部盡快形成以局部肌肉構成的“腰帶”“護腰”,使患腿功能盡快恢復,讓雙腿在行動中盡快協(xié)調一致,只有這樣才能使病人盡快擺脫病痛,重新投入訓練和比賽當中,這樣就可使病人在不自覺中增加腰的三維活動,達到了積極鍛煉的良好效果。另外在治療這種損傷的過程中,我們如果采用單一的治療方法效果不甚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選擇采用組合訓練方法先利用多器械進行組合訓練,然后再進行包括按摩、牽拉、冰敷、肌肉力量訓練手段,通過減輕患者腰部肌肉的疼痛,提高肌肉力量水平,不僅使患者腰部損傷徹底康復而且還使肌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我們相信,用組合訓練法治療腰部肌肉損傷是一種快速高效的手段。
(收稿日期2009-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