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希望文化界知名人士團結帶領廣大文化工作者,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為強大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努力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充分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激勵廣大干部群眾為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看望文化界知名人士時說。
一個國家的文化必須有它的峰頂,就像金字塔的塔尖。它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文化所達到的時代高度。這個塔尖是被一批卓越的文藝大家、藝術精英及其經(jīng)典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一個國家沒有精神高度不行。如果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沒有神圣感,這個民族就完了。我們現(xiàn)在對于歷史的神圣感是有的,但對于當代最高層文化的神圣感還樹立不起來。
——因被聘為國務院參事而備受矚目的作家、中國民協(xié)主席馮驥才在接受采訪時說。
老百姓根本不要求自己看的東西有多了不起,需要的只是一段有趣的故事和一個可以承受的價格,普通人講普通事的作品更具有親和力和影響力。我們的目的是讓觀眾在開懷大笑之余,能感受到一種溫暖,能從劇中小人物的身上,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們的表象是娛樂的,但我們的本質卻是思考的,是主流的,是弘揚主旋律的。
——承德話劇團創(chuàng)作了賀歲話劇——多場次生活輕喜劇《扭起同和大秧歌》,公演后獲得良好反響,團長高樹康認為,賀歲話劇的走俏,并在短時間內聚集起一批忠實觀眾,主要是因為它的輕松娛樂。
國外的藝術家對于自己的作品不會評論,他們覺得這種現(xiàn)象很不光彩。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評頭論足,這是一種“無知現(xiàn)象”。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認為,藝術家最好不要為自己的作品“掌眼”。
大家的手機上,都會出現(xiàn)同一種諧謔、同一種笑話,它和多元化杳不相關,它與人類文化的進步關系甚微。人類在電腦所創(chuàng)造的虛擬世界前罔知所遭,甚至有些失態(tài),同一類型的機器,必有屬性相類的產(chǎn)品,電腦不是人腦,缺乏溫度,它的無隙不入的能力,宛如沙塵暴,卻不是多元文化的福音。
——藝術家范曾談現(xiàn)代化與多元文化。
建議收藏家與投資者,買藝術作品首先還是要遵照自己內心,不喜歡不要去買。其次,要盡可能花時間多去了解藝術本身的判斷標準,或者要多請教專業(yè)人士,不要盲目跟風。投資者進入藝術市場的資金比重一般不應超過總資產(chǎn)的10%。
——北京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總監(jiān)王一涵面對金融危機下的藝術品投資熱,給出如上建議。
如果讓我選擇觀眾喜歡,還是歐洲幾大電影節(jié)的評委喜歡,一秒鐘都不用想,更不用猶豫,我肯定選擇觀眾。因為,我永遠覺得,取悅少數(shù)人,比取悅大多數(shù)人要更容易;但是讓更多的人感覺到快樂,是更有價值的事情。
——堅持走類型片路線的新晉導演寧浩認為,不用去想、去關注獎項這個事情,等真正做到位了,自然會有人來肯定自己。
中國的藝術教育功能,一直藏在大學里邊,沒有跟社會生活發(fā)生關系,與民眾產(chǎn)生互動和溝通。我們生活中的美感很少,缺少美的環(huán)境熏陶,我們應該拉近生活和藝術的關系。
——吳冠中認為,現(xiàn)在博物館免費開放了,是好事情,但就怕沒有好東西。他希望更多的藝術家能夠拿出好的作品來,讓我們的博物館、美術館里也有好看的作品。
我們都希望人性是完美的,但是總有很多的不如意,悲慘事件就有可能發(fā)生,作家必須要有勇氣面對,而且也應該在小說里面暴露它。我覺得文學不是一塊遮羞布,作家應該有勇氣暴露丑和惡。
——作家莫言認為,文學家僅僅描寫美好是“不負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