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玉峰
什么是攝影藝術?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攝影材料、攝影語言,通過藝術家的主觀審美理想,運用藝術的概括能力,通過個別的特定的具體形象,來表現現實的本質的創(chuàng)造能力。戲曲舞臺攝影是攝影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將舞臺藝術與攝影藝術完美結合,成為了一門嶄新學科。
就主觀影響因素而言,攝影藝術對戲曲舞臺上影像的表達是基于舞臺上的客觀存在并希望使其更加完美的意愿,也就是作者的情感。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感應形式,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反映,它不是對客觀對象本身的反映,而是對對象與主體之間的某種關系的反映。
攝影藝術要表達的戲曲舞臺對象,也并不全是美的對象,因為人類并不只是單純對美“動感情”,而是包括那些深惡痛絕的事物。比如一則給人啟迪的寓言,從形象到內容不一定完美,但它寓情于理,不覺讓人產生頓悟之感。同樣,人們在欣賞作品過程中,欣賞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相通或基本一致,產生感應交流,引起一種強烈的情緒激動,由此產生情感的共鳴。一方面是創(chuàng)作主體表現情感;另一方面是鑒賞主體體驗情感和生發(fā)的情感。鑒賞者生發(fā)的情感也只是對這種情感的一種反映形式。所以,鑒賞主體的情感活動,歸根結底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體驗畫面表現的情感和潛藏的情感;二是觸境生情,生發(fā)的情感。在戲曲舞臺攝影藝術鑒賞時,鑒賞主體所體驗的情感與生發(fā)的情感,往往與創(chuàng)作主體表現的情感和鑒賞客體(作品)呈現的情感存在著不一致的現象。這種“不一致”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主體的態(tài)度和鑒賞主體的態(tài)度存在差異:鑒賞主體在體驗作品的情感時,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生活經驗、審美經驗、文化修養(yǎng)、審美能力的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情感、審美理想和藝術情趣對畫面情感進行“再創(chuàng)造”。
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主觀的情感活動起著重大作用,如果作者本身沒有把情感融會到作品中去,那么他拍攝的戲曲舞臺作品就不會觸動欣賞者的情感。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應該是使人感到快愉的活動,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煉性”“陶冶情操”,因此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往往是物我兩忘,完全融合在作品中。由此也可以說明,藝術創(chuàng)作來源于情感的升華。作品中的情感是決定作品成敗的關鍵,是貫穿攝影藝術中最不可或缺的靈魂。
對攝影創(chuàng)作的追求往往發(fā)生在強烈刺激或突如其來的變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難以抑制等特點,這樣人們才更有可能調動身心的巨大潛力。情緒高漲而表現出來的創(chuàng)造能力,是人們的情緒與感情的最敏感之點,往往受客觀的舞臺拍攝對象的影響,所以往往表現出一種似無意識、非自覺、不穩(wěn)定、不清晰、倏忽無常與轉瞬即逝的形態(tài)。這也就是攝影家對舞臺環(huán)境的敏感觀照。
在舞臺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體情感的表現有兩種形態(tài):紀實形態(tài)和象征形態(tài)。攝影本身的紀實屬性決定了紀實形態(tài)是攝影藝術主體情感表現的主要形式。創(chuàng)作主體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將創(chuàng)作的主觀情感潛藏在客觀寫實的藝術形象之中。攝影家在表現戲曲舞臺藝術的存在時,要熟悉舞臺上表演者的“動態(tài)”和“結構”以及舞臺布景的設置。戲曲舞臺的藝術結構,講究對比,包括動作與動作之間的對比;演員與音樂的配合以及人物與舞臺的結構對比等。攝影師在拍攝劇照之前應多看演出,以便對舞臺各個部位做到心中有數。進入拍攝過程時,選擇角度至關重要。舞臺空間角度不同,畫面形象的表現就必然多樣。攝影師取舍素材,安排畫面布局,選擇光線條件等一系列創(chuàng)作活動,都要與拍攝角度的選擇緊密相連。一個或多個人物可以采用多種不同角度拍攝,這樣呈現的畫面必然會千差萬別。因此,攝影師只有了解角度變化所引起的畫面變化規(guī)律,才能準確預測角度的選擇對畫面形象產生的不同影響。這樣拍出來的作品才能更好的把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的客觀影響因素作為主觀情感表現的物質依托,彰顯其現實時空意義。
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溶含著作者個性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情感注入及技法表現。不同的創(chuàng)作影響因素,使得攝影者對不同事物事件的關注程度和興趣點不同;對相同事物事件的觀察角度和獵取方式不同。
同時,不同的接受人群也有著不同的接受習慣與方式,對不同藝術形式的認可是由他們的文化根基決定的。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人們,對藝術形式有著不同的喜好程度,有著不同的熱點關注,對前衛(wèi)性的事物的認同,自然也不盡相同。擴大可接受人群實現攝影前衛(wèi)性的發(fā)展,也是我們舞臺藝術攝影工作者所面臨的重任。(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