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航
1、基礎訓練階段
在基礎訓練階段中運動員的主要任務是發(fā)展身體協(xié)調能力及基本運動技能,學習和掌握多種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通過這些練習和參加初級的比賽,培養(yǎng)運動員的一般心理品質,并相應的發(fā)展基本運動素質。
李榮祥1986年14歲進入省少體校進行系統(tǒng)的基礎訓練,在這個階段的訓練安排為每周訓練六次,內容安排為兩次技術模仿課,兩次技術課和兩次力量課?;緝热轂椋?一)在技術模仿課中,做各種大量的模仿練習,內容有正面原地做翻肩、側面做翻肩、走動做翻肩、持槍模仿、橡皮筋模仿等練習手段。(二)在技術訓練課中,著重加強基礎技術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采用分解動作與完整動作相結合,基本技術和基礎素質訓練相結合的訓練方法,以插槍和短程投槍為主,每次投完標槍后還要做腹背肌練習和跳躍練習。(三)在力量訓練課中,內容有抓舉、臥推、高翻、深蹲和全蹲,同時還要加上專項投練習和跑跳練習,在提高個人能力的同時著重強調基礎素質和專項投能力。經(jīng)過基礎階段的訓練,李榮祥身體素質和基礎技術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為將來的發(fā)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2、專項提高訓練階段
專項提高階段主要任務是致力于專項競技能力的提高。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運動員在專項提高階段,應采用大負荷量和高強度的訓練,目的在于追求對機體更深的刺激,提高其競技能力。李榮祥的訓練也不例外,在進入這個階段后,每周訓練8次課,還不包括出早操,每周的訓練時間在20個小時左右。力量、技術、專項投等訓練負荷明顯增加,尤其在大力量訓練上以大強度、大負荷量為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過多的強調的大負荷訓練,而忽視了身體恢復,成績卻開始停滯不前,并開始出現(xiàn)了傷病的困擾。這一階段的訓練說明并不適合李榮祥,他的特點是技術突出,爆發(fā)力強,應該從他的特點出發(fā),進行針對性的專項訓練,而不是一味地采用大運動量和高強度訓練手段,這樣才能取得好的訓練效益。這個階段主要比賽成績見表1。
3、最佳競技階段
這個階段的訓練任務是創(chuàng)造和保持優(yōu)異運動成績。李榮祥從1997年開始重新確定訓練方向,著重提高專項技術能力,提高專項力量負荷強度,以少量高強度的負荷為主,每周訓練六次,每次課的訓練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這個階段準備期每周訓練計劃如下:
每周的訓練包括兩次技術訓練,兩次大力量訓練,一次小力量訓練,一次身體素質訓練。內容安排為:一、技術訓練:先進行插槍20次左右的活動練習,身體活動開后,進行上步投6次,然后就開始全程投,全程投擲次數(shù)不超過九槍,但每槍的強度都非常高。每次技術課都會制定一個指標,如果這次技術課的指標是80米,那9槍中至少有3槍要達到80米的強度。二、大力量訓練:練習手段以抓舉、臥推、深蹲為主,每個練習做5組左右,平均完成強度在80%左右,完成這些內容后還要加入負重拉肩、單手投、交叉步跑等專項力量和技術相結合的身體素質練習。三、小力量訓練:練習手段有拉伸練習、腰腹練習、蹲跳練習和技術模仿練習,每個練習做4到6組。四、每周四身體素質訓練為調整訓練,練習手段以小力量為主,訓練時間很短,然后再打一個小時的網(wǎng)球作為輔助訓練。
李榮祥這個階段的訓練練習量的安排都比較低,而練習的負荷強度比較高。以技術訓練為主,圍繞技術做各種專項力量、專項素質等練習。同時李榮祥還開始參加大量的競賽,以賽代練,提高其訓練的專項化程度及在重大比賽中連續(xù)參賽(及格賽、預賽、決賽)的能力。這個階段的訓練表明,完善技術,提高技術訓練水平和專項能力是訓練的突破方向之一。李榮祥之所以在高手如林的大賽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是因為他出色的標槍技術彌補了他力量和體能上的不足,因此,要在賽場上更具有強競爭力,就要改變“重體能,輕技能”的落后觀念,在技術上下苦功,精益求精,使個人特點得到更有效的發(fā)揮。這個階段成績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