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泉
1、“以速度為中心”訓練指導思想的提出
胡鴻飛教練在對朱建華的訓練中指出:“以速度為中心,力求技術與力量平衡的指導思想,在實際教學和訓練中,首先提高助跑速度,使起跳技術和蹬地力量跟不上,然后改進技術和加強力量的訓練,這時必須緊緊掌握自己的指導思想,寧可速度快而跳不起來,而不能為了跳起來而放慢速度。這樣持之以恒。當助跑速度、起跳技術和蹬地力量彼此相吻合時,即達到新的動態(tài)平衡、跳高成績就會提高一步。這時如果再想提高成績,必須再次提高助跑速度來打破原有的平衡。這樣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從不平衡到平衡,循環(huán)往復,才能使運動成績不斷提高?!?/p>
那么,若依上所述,助跑速度未能打破原有的平衡,跳高成績也就不會有提高。即助跑速度的最高點亦是跳高成績的頂點。顯然,這種觀點有幾點值得商榷。
2、從運動生物力學角度分析
跳高是以運動員越過橫桿的高度來計量運動成績的,跳高成績是由起跳離地瞬間身體重心高度H1、起跳后身體重心騰起高度H2和騰至最高點時身體重心與橫桿上沿之間的距離H3所構成,即跳高成績H=H1+H2-H3,而H1、H2和H3分別與諸多因素有關。當跳高運動員起跳時間和著地時的垂直速度一定時,若加大起跳時的垂直蹬地力量,再合理改進起跳瞬間身體姿勢和過桿時補償動作技術,同樣能起到增加高度的效果。因此,助跑速度的最高點,絕不是跳高成績的頂點。
3、從運動生理學角度分析
朱建華20歲時,其百米成績達到最高11秒(以后再未提高),他在越過2.37米時,身體重心還高出橫桿上沿8厘米,助跑最后六步的最高速度為8.73米/秒,相當于百米11秒的成績。也就是說,朱建華的絕對速度素質(zhì),已經(jīng)通過專項技術發(fā)揮出來。兩者結合得相當完美,可以說這是一個奇跡,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以速度為中心力求技術與力量平衡的訓練指導思想的實效性。1984年6月,21歲的朱建華越過2.39米高度,再一次打破世界跳高紀錄,這說明了他在保持原有最高速度的前提下,再一次跳出了自己的最佳成績。從此以后,在對朱建華的訓練中,胡鴻飛教練乃堅持“以速度為中心”的訓練指導思想,而未能遵循速度素質(zhì)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事實證明,朱建華的絕對速度并未提高,同樣其跳高成績也未有新的突破,并急轉(zhuǎn)直下,逐年下滑。在朱建華越過2.39米時,可以說其速度已達到頂點,但此時他的技術和力量并沒有達到最高峰。只是暫時與達到頂點的速度相平衡而已。正如胡鴻飛教練總結的那樣,朱建華跳過2.39米時,深蹲杠鈴僅125公斤。而國外運動員跳過2.30米時,深蹲一般達180公斤??梢娭旖ㄈA的力量素質(zhì)還有很大潛力,這是他的一大弱點,也是制約其運動成績進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
4、從運動訓練學及競賽學角度分析
依運動訓練學及競賽學角度看,單峰值運動成績曲線,不是我們所期望的目標,其合理的運動成績曲線應該是多峰值曲線,前者表明運動生涯過早夭折,后者顯示運動競技壽命之長。
實踐說明,長期單純追求“以速度為中心”的訓練指導思想,即使在較短時期內(nèi)能取得優(yōu)異成績,但最終會導致其競技能力“曇花一現(xiàn)”,過早結束運動生涯。那么,為什么前蘇聯(lián)運動員借鑒了朱建華快速助跑,快速起跳的訓練指導思想,反而提高了成績呢?芽筆者認為,這與當時前蘇聯(lián)運動員本身的具體情況有一定關系。由于前蘇聯(lián)運動員受俯臥式跳高技術的影響,長期在“技術加力量”的指導思想下進行訓練,造就了他們強大的腿部力量基礎,而沒有充分去挖掘快速助跑,快速起跳的能力,致使他們的跳高成績在80~84年間徘徊不前,但當他們發(fā)現(xiàn)并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時,立即在原有的訓練模式上轉(zhuǎn)變了指導思想,從而彌補了助跑速度相對較慢的缺陷。接著他們在85年期間連續(xù)兩次打破了世界跳高紀錄。這就是前蘇聯(lián)跳高“東山再起”的奧妙。而我們在訓練初期,就十分注重“以速度為中心”的訓練指導思想,形成了隊員助跑速度快的技術風格。這與前蘇聯(lián)運動員的訓練特點有了明顯的差異。又由于我們在訓練的后期,未能及時彌補自己在力量和其他方面的不足,轉(zhuǎn)變原有的訓練指導思想,結果是事與愿違。從而也驗證了“有創(chuàng)新則興,無創(chuàng)新則衰”的客觀規(guī)律。
5、結語
一個正確訓練指導思想的擬定,應當符合運動生理、生化、運動力學、訓練學以及競賽學原理,并在多年訓練的不同時期,根據(jù)運動員自身條件,做相應的變化和調(diào)整,使其技術日趨個體化。因此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以速度為中心”訓練指導思想的內(nèi)涵,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和探索自己獨特的訓練思路,使跳高訓練體系日益完善與更科學,為我國跳高運動再次騰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