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原
茅盾是一個擅長于心理描寫的語言大師。我們可從他作品中紛繁復雜的心理描寫中窺見到一幕幕人生靈魂深處感情與道德劇烈搏斗的活劇。茅盾小說中的心理描寫的特色從早期到成熟期,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他的心理描寫不僅手法多樣,而且注重“社會心理因素”的探索,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探討的。
茅盾一向認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受到了托爾斯泰的影響,他曾說:“托爾斯泰作品的宏偉的規(guī)模,復雜的結構,細膩的心理分析,表現(xiàn)心理活動的豐富手法以及他的無情地撕毀一切假面具的獨特手法,都大大提高了藝術作品反映現(xiàn)實的可能性,豐富和發(fā)展了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作為具有重大世界影響的作家,托爾斯泰“對世界文學樣式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茅盾所吸取的,正是托爾斯泰長篇小說中所善于概括“極其紛繁的社會現(xiàn)象”,“揭示出各種復雜現(xiàn)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提出許多重大的社會問題”的史詩風格的精髓。因此,茅盾長篇小說中的主人公,不僅在外在行動上能夠充當各種社會關系接觸的“媒介”,而且是最“具有心理底一切錯綜的”人物,他們的思想矛盾與心理沖突,往往典型地代表了所處的社會時代各種社會意識,社會心理的矛盾和斗爭。當然,茅盾不僅吸取托爾斯泰的藝術經驗,而且廣擷博采其它的中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精華,融匯在自己的長篇小說的獨特史詩風格之中。盡管他“更愛托爾斯泰”,卻也十分喜歡大仲馬、狄更斯、司各特、巴爾扎克等著名長篇小說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規(guī)模宏大,文筆恣肆絢爛”的作品,茅盾在心理描寫方面,更是融匯大家之長,可以說是把巴爾扎克長于寫環(huán)境的特點融于托爾斯泰的心理描寫之中。但茅盾是取精用宏,多方吸取他人藝術經驗,卻不是“仿造”,而是攝取精華,升華為獨特創(chuàng)造。
茅盾作為我國新文學運動的第一個評論家,他對新的文藝思潮以及各種文學流派頗為嫻熟,早在一九二一年,茅盾在對近代文學的剖析中,就已經注意到“心理分析的精研”是它的特點之一,因為“心理分析幾乎是賦予創(chuàng)作才能以力量的最本質要素”。茅盾在實際革命運動中曾廣泛地接觸過各種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尤其是女青年,因此對她們的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十分的熟悉。而且他與作品中的人物曾有著同樣的生活經歷和命運遭際,所以,他往往以充滿著血和淚的感情對形形色色的小資產階級人物心靈世界進行刻畫和解析。通過心理描寫的藝術手段強烈地表現(xiàn)他們苦悶、傍徨的矛盾心緒,幻滅與追求,從而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隱秘和沖突以及這種沖突的社會性,豐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達到形神具現(xiàn)的境地。茅盾早期形成的這一特點,很顯然地,亦貫穿在他后來的一系列長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茅盾藝術創(chuàng)作的獨特風格。
茅盾小說探索人物心靈的藝術是多種形態(tài)的,限于篇幅,本文著重分析以下幾點:
1意識流手法。茅盾早期短篇小說采用這種新穎的表現(xiàn)手法是得心應手的,并獲得了藝術上的成功。作者將傳統(tǒng)的敘述描寫和“意識流動”的寫法融為一體,構成了既有民族特色,又兼收并蓄西方色彩的風格。茅盾早期往往采取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手法,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思想感情的變化和性格的特征,塑繪人物形象,并以此來凸現(xiàn)深刻的主題。例如,《創(chuàng)造》的主人公嫻嫻思想性格的變化,就不是用正面的描寫的方法來表現(xiàn)的,而是通過她的丈夫君實在床前后一小時左右的大段內心活動,回憶和室內凌亂的衣物、書籍和不中不西的陳設等人物周圍環(huán)境的渲染,間接地表現(xiàn)出來的。這篇小說從開頭到結尾,是以君實在某一天早上的回憶、夢幻和復雜的心理活動來貫穿的。茅盾早期的六七個短篇,卻更多受益于托爾斯泰,明白地顯示托爾斯泰式的心理分析的特點,不過,在這些作品中,同時亦有巴爾扎克的影響。
2精彩的長段心理描寫。一般說,長段的心理描寫,給人沉悶之感,但茅盾的《蝕》,恰恰是以長段心理描寫見長的。這段精彩的心理描寫不僅結合著“人物過去的接觸的具體活動來寫”,而且還運用了人物自述、作者代“抒”,客觀解剖和人物內心沖突甚至精神幻象等多種手法,使之有機地結合在長篇心理描寫里,收到了奇特的藝術效果。使人物心理描寫有縱深感,把人物的內心世界立體化了。
3情景交融,再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春蠶》中對人物的心理描寫,很少獨立進行靜態(tài)性的描寫,而是通過人物觸景生情,情隨物遷的心境變化,再現(xiàn)其內心世界。這在《春蠶》的第一部分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在這一部分中,大致寫了三種情景,相應地刻畫出了老通寶的三番心理變化。
其一,是由春景中纖工揮汗勞作引發(fā)的;其二,是由小火輪的出現(xiàn)而引起的;其三,是由孫兒小寶的出現(xiàn)引發(fā)的。這三種隋景,三番心理變化又是和諧統(tǒng)一的。它們都被茅盾統(tǒng)攝在對老通寶“心態(tài)”與清明之景的貫通融合的描寫之中。其內容既豐富繁復,巧于變化,又特別自然舒展,毫無板滯生硬之處,從而十分真切細膩地再現(xiàn)了老通寶的心靈。
4動態(tài)性的心理描寫。茅盾的小說注意吸取中國古典小說的手法,透過人物的行動、對話,從動態(tài)性中展示人物心理的變動過程,或者不妨說是間接的心理描寫藝術。這種描寫似乎更直樸,更本色,更接近客觀的實在性,更生活化,但就藝術表現(xiàn)來說,它是返樸歸真的洗煉的藝術,所以就越加蘊含深遠,耐人尋味。這些妙處在茅盾小說中是不乏例舉的。例如《子夜》第五章吳蓀甫和林佩瑤的一段對話的心理刻畫,就頗引人入勝。這是雙橋鎮(zhèn)失陷后的一天;也是吳少奶奶見到雷參謀緬懷他們羅曼史的后一天。早餐后吳蓀甫懷著“不是那么單純”的心境看報紙;吳少奶奶則以一種說不出的幽怨與遐想坐在他的對面,這兩個人可以說是各懷心事,盡在不言中。
5以象征手法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子夜》第三章寫是吳少奶奶因吳蓀甫和杜竹齋出去的一陣汽車聲引起對自己的身世的回憶,忽然被關在籠子里的鸚鵡的一聲叫所打斷,接著是她青年時代覺得像“慧星”似的雷參謀的到來,雷參謀一番甜言蜜語,使她醉迷般地撲到他胸前,擁抱著接起吻來,突然,那鸚鵡又“哥哥呀!”的一聲,她像及夢中驚醒猛地推開雷參謀,抱著那《少年維特之煩惱》跑到樓上倒在床里流淚了?!胞W鵡籠”作為客廳的裝飾固然十分適宜,然而它表現(xiàn)的藝術美則更有耐人尋味的象征意義:她雖然過著豪華物質生活,卻又不能不時時撫摸著這失去了“自由”的傷痕,她不就是金絲籠里一只美麗的鸚鵡嗎?
6精微準確的“心理解析”。運用精細入微的心理描寫來揭示人物靈魂深處的隱秘,是茅盾小說在藝術上的一大特色。這個特色在心理獨白小說《腐蝕》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這部小說采用了日記體的形式,通篇以主人公的自訟自辯、自我解嘲來展示其內心世界,并且始終以人物“意識流程”作為內在線索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開展故事情節(jié),作者從未下過“按語”。而在揭示人物的內心隱秘時,它所采用的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其中,除大量運用內心獨白之外,還不時插入
一些回憶、聯(lián)想、幻覺、夢境和邏輯推理。比如在第一則日記里,便以趙惠明的回憶和聯(lián)想來描述她的身世經歷,同小昭和希強的“特殊關系”以及她對個人前途的憧憬等等,從而使讀者既可了解她步入歧途的原因和過程,也能看到她的矜持、放蕩、淫靡、嫉妒等性格特征和苦悶掙扎的情況。又如,在11月6日和26日的日記里,通過趙惠明以所謂“哄死人,不償命”,“不義之財,取之并不傷廉”和“損人而不利已”的邏輯推理,對其欣然接受日偽特務舜英的贈品和出賣革命者K和萍的不義行為進行辯解,便可使人看出她是一個諳于世故,愛慕虛榮,貧圖享受和極端自私的青年。再如,透過趙惠明做的一些“又甜又酸”的“亂夢”(10月9日),心神不定的“迷夢”(10月13日),驚心動魄的“惡夢”(2月3日)以及她在1月11日產生的幻覺,使人既可看到她的艱難處境,孤獨寂寞心情,也可看出她對前夫小昭,對遺棄的小孫的懷念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此外,還通過趙惠明一系列的“又像斗爭,又像做戲”的想法,深刻具體地表現(xiàn)了她的報復心理和玩世不恭的生活態(tài)度。作者通過趙惠明思想活動的多側面、多層次的描寫,不僅深化了這個人物的矛盾性格,使之成為一個具有立體感和復雜性的“活人”,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性和藝術感染力。
從茅盾的創(chuàng)作個性來看,在其一開始就是外視角和內視角并重的,所以應該屬于“主客觀結合型”作家;后來,他在敘述方式上和藝術視角的運用上,又有了新的發(fā)展變化,逐漸成為一個由“結合型”向“主觀型”轉化的作家。正因為如此,他在《腐蝕》中,才能采用以內視角為主的敘述方式來敘事狀物,才能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會環(huán)境描寫,達到“精微真確”的程度。
在茅盾的作品中,生動的生活畫面往往與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交織在一起,體現(xiàn)了他善于把社會分析和心理分析統(tǒng)一起來,形成一種“社會心理小說”。
茅盾在他的社會心理小說中,不僅表現(xiàn)了人物的行動、語言,而且揭示出了那支配人物行動的內在準備過程。不僅寫出了人物“做什么”,而且寫出了人物“為什么”和“怎樣做”。無論是《蝕》三部曲中的靜女士、方羅蘭、章秋柳,還是《子夜》中的吳蓀甫,抑或是《腐蝕》中的趙惠明,我們看到他們的命運既不由超現(xiàn)實的神所主宰,也不是由某種遺傳的生物性所支配,更不是被某種巧合和機緣所決定。茅盾通過非常精密而又真實的分析,指出人物行動不是出自瑣屑的個人欲望、人物的命運,也不是茫然不解的“謎”,支配這一切的是社會,是社會各種經濟、政治、道德力量相互沖擊抗掙中產生的一種復雜力量,這是不可抗拒的。為此,茅盾為他的人物安排了一個極為龐大復雜,同時又是有機聯(lián)系著的社會環(huán)境,交織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人物在這樣環(huán)境中不是簡單的、平面的行動,而是立體的行動,不僅有外在的行動,同時也有著內心的活動。反過來,這些行動又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會的動蕩和時代的風云,具有一種最深的意義上的“史詩”的性質。當然,茅盾作品的這種特色,是與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分不開的,他的作品宏大恣肆而又細密幽微,時代感強烈。他善于把社會風貌的描繪同內心世界的透視結合起來,使作品既有深刻的時代內容,又有強大的感人力量。尤其是茅盾心理描寫的高超技藝,使作品更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當然,茅盾的早期作品中,心理描寫也有不盡成熟之處。有些游離于行動之外的孤立的心理描寫,顯得有些沉悶,同時帶有從抽象概念出發(fā)之嫌,和實際生活的人物似乎相隔一段距離。但終歸瑕不掩瑜,茅盾無疑是當之無愧的心理描寫大師,從他一系列的作品中可看到心理描寫手法上明顯的發(fā)展軌跡。茅盾在心理描寫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注:茅盾:《激烈的抗議者,憤怒的揭發(fā)者,偉大的批判者》,見《世界文學》一九六O年第十一期
《托爾斯泰與今日之俄羅斯》
《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上卷第698頁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