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萍香
摘 要:長期以來,許多中外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fā),對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釋,然而不同學者在研究管理時出發(fā)點不同,因此,他們對管理一詞所下的定義也就不同。直到目前為止,管理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各種不同的管理學派,由于理論觀點的不同,對管理概念的解釋更是眾說紛紜。管理學者是這樣定義“管理”的,如:泰羅:“確切知道要別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們用最好最經(jīng)濟的方法去干”;泰勒:“管理是所有的人類組織(不論是家庭、企業(yè)或政府)都有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由五項要素組成:計劃、組織、指揮、協(xié)調和控制。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xié)調和控制”;唐納利:“管理就是由一個或更多的人來協(xié)調他人活動,以便收到個人單獨活動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德魯克:“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其實,歸根到底,管理就是通過管人去做事,人的思想和心理是復雜的,所以管理必定是復雜的,甚至是模糊的。因此,管理不僅要講求科學,還要講求藝術。
關鍵詞:管理藝術 感想
管理的藝術性就是強調其實踐性,沒有實踐則無所謂藝術。這就是說,僅憑停留在書本上的管理理論,或背誦原理和公式來進行管理活動是不能保證其成功的。主管人員必須在管理實踐中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地制宜地將管理知識與具體管理活動相結合,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管理的藝術性,就是強調管理活動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外,還要有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技巧和訣竅。
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這種對立的說法。一方面,我們制定了制度,而且可能是一套很好很嚴格的制度。管理員們強調執(zhí)行制度的嚴肅性,制度既然制定出來了,就要嚴格遵守,否則就失去了制定制度的意義。另一方面,一旦制度實行起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違反制度的事情時有發(fā)生,總是有人“哪壺不開提哪壺”,時不時的違反一下,管理員去管理他的時候,他總有自己的道理,因為在實際過程中,人們總會遇到很多實際情況,更重要的是,這種實際情況所造成的違反制度的現(xiàn)象,就不能充分的貫徹制定制度的意圖,嚴格執(zhí)行制度時,就有可能造成某種對立情緒,以后更難管理,聽之任之吧,便應了那句話---我們要制度干什么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用到管理的藝術,在管理的過程中,講究一定的靈活性,講情理和分寸感,這與其說是手段,不如說是藝術。藝術,就是充滿人情味,靈活多變,十分高超又無法規(guī)范的東西。執(zhí)行制度的藝術,正是反映了一個矛盾的現(xiàn)實。
記得有位老師說過一句話,“人性化管理是要依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能一概而論的生搬硬套”。這句話正反映了這位老師很講究執(zhí)行制度的藝術。其特點就是入情入理。什么叫入情入理,就是人們在違反制度后,不要急于照章辦事,而是要了解他為什么要違反制度,什么原因?是有意的還是有原因的,這一點很重要。然后再根據(jù)他表現(xiàn)來決定如何處罰,還是不罰。這就是講情理,這種做法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我個人認為一些事情要是生搬硬套制度是會傷人的,一旦傷了人,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反而更維護不了制度的有效性和尊嚴。同樣,制度執(zhí)行者的威信也會受到影響。這實際上就是管理員為什么要靈活執(zhí)行制度的原因。那么對于屢教屢犯,知錯仍犯的人是不是也這么靈活?答案是否定的。對于這些人,管理員要拉的下臉,給他來個照章辦事,這里有個示范性的問題,對個別人是不是該管理,如果繼續(xù)讓他們這么下去,如何能讓其他人員心服?
管理的藝術性是指管理靠的是人格魅力、靈感與創(chuàng)新,而管理本身是沒有規(guī)律可循的,更沒有辦法通過學習(尤其是書本學習)掌握管理的技巧。在管理的藝術性上,人們常犯的錯誤是:過分強調管理的藝術性,從而否認管理的科學性,認為管理藝術是少數(shù)人天生所具有的,從而大多數(shù)人只能天生地處于被管理、被領導的地位;在管理實踐上缺乏科學的管理制度,而常常以管理者的心情、好惡來作為決策的依據(jù)。這當然是不可取的,只有有了一套科學的管理制度,才能給職工穩(wěn)定的預期,減少信息搜尋成本和由于不確定性所造成的損失。在此基礎上企業(yè)家的人格魅力、聰明才智、創(chuàng)新精神才有發(fā)揮的土壤。如果只承認管理是一門藝術,而不承認管理是一門科學,就必然導致管理中的隨意性、一言堂,甚至獨裁與腐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