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榮 高 巖 張憲濤
摘要:1980年以后的在校大學生是目前高校的主力軍。針對高校大學生思想狀況特點,通過建設特色校園文化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先進的校園文化體系過程,從而為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8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框架
中圖分類號:G40-05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4—173—02
前言
“80后大學生”(以下簡稱大學生)的成長背景與上 上代人明顯不同,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具有鮮明變化,這就要求高校要認真探索出一條適合“8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校園文化(Campus Culture)是在學校育人環(huán)境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促進學生成長和提高全體人員文化素質及審美情操為目標,由全體師生員工在教育、科研、管理、生產、生活、娛樂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而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總和。胡莉莉,文藝[1,3]等學者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充人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它能促使整個學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變革,對于引導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豐富文化生活,幫助他們樹立和形成良好的審美觀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義,進而可以增強高校綜合辦學的競爭力。
一、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一)校園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
高校校園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其作為社會先進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順利開展。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參與到其中,形成由“理論”到“實踐”,由“內化”向“外化”的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實現(xiàn)了實踐的空間。例如,高校設立校史館和校友會,通過其讓大學生了解學校發(fā)展歷史和本校畢業(yè)成功人士,從而更加耳濡目染,時刻激勵學生成長成才并且可以提高學生愛校護校的道德情操。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校園文化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本著全面貫徹黨的理論和教育方針以實現(xiàn)培養(yǎng)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yǎng)和造就“四有”新人的原則來開展的,它主導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
(三)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作用
1.校園文化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觀點。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校園環(huán)境,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促成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觀點。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引導大學生實踐和履行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引導學生參與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參與和諧校園的建設,進而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得以貫徹,促使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建設中形成正確的政治觀點[4]。
2.校園文化促使學生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品質。校園文化中的校風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反映,是學校師生員工共同形成的、具有辦學特色的、全局性、穩(wěn)定性的精神力量和行為作風,也是學生的道德品質的間接反映。校風是學校文化環(huán)境中無形的教育因素,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生活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只有在大學生中形成良好的學風和大學教師中形成良好的教風,才能實現(xiàn)良好的校風,當然良好的校風反過來不斷推進良好的學風和教風。
二、校園文化包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內涵
(一)校園文化體現(xiàn)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和文化內涵
要加強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就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建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融入到學校教育和時代精神。
高校校園文化還是一種和諧文化,是一種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是指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tài)、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性狀。用和諧的態(tài)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貫穿于學校建設的各個方面,這也是建設和諧高校校園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內涵之一。
(二)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
校園文化講求和諧,包括三種精神:即拼搏精神、團隊精神和科學精神。拼搏精神不僅在于教師更在于學生,良好的校園文化需要教師在教學和科研領域不斷拼搏,在教學相長中不斷提高。良好的校園文化更需要大學生不斷拼搏,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不畏困難,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長成才。
校園文化建設應重視培養(yǎng)三個方面的科學精神,一是解放思想,使師生從陳舊僵化的教條束縛中解脫出來,在吸收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成果的同時摒棄腐朽沒落的傳統(tǒng)觀念的消極影響。二是與時俱進,培養(yǎng)積極開放的心理品質,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創(chuàng)新,使個人的發(fā)展緊跟時代的步伐。三是崇尚并追求真理,養(yǎng)成嚴謹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校園文化的物質內涵
校內物質文化對校園文化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體現(xiàn):一種是校園建筑和其統(tǒng)一的風格。歷史悠久的大學內眾多的建筑同樣也是歷史悠久,與長期沉淀所形成的校園文化一脈相承。大學應當注重保護這些流傳下來的建筑并傳承其建筑風格。另外一種是校園內景物的命名。大學內景物的名稱也對校園文化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歷史悠久的大學校園內,很可能隨意一個景物的名稱的來由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提起這些名稱,不自覺地就會使人聯(lián)想起過去的歷史,對青年大學生產生鞭策和激勵作用,例如我國北京大學的未明湖和武漢大學的珞珈山。
三、構建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體系的途徑
(一)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支配地位。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一部分,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制度對高等教育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和導引,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人才培養(yǎng)的價值追求。因此,自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建設,既是時代賦予高等院校的神圣職責,又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人才的客觀要求。
1.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社會思潮。高校作為重要的思想文化生產和傳播陣地,肩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和建設者的歷史使命[5]。高校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地位,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認真落實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社會思潮,同時尊重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堅持統(tǒng)領,包容多樣,形成和諧、繁榮和先進的大學校園文化氛圍[6]。
2.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整合校園文化資源。大學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礎,大學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大學教育過程就是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整合大學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整合的結果是行為文化。體現(xiàn)在實踐中就是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學術、國際交流、管理、生活等活動中產生的文化,是大學精神和價值觀念的動態(tài)反映。
(二)傳播校園文化要求傳播途徑的多樣化
通過各種媒體、“三風”(校風、學風和教風)教育、德育、體育精神、音樂和學生活動等實現(xiàn)對校園文化的多樣化傳播。
以音樂為例,音樂的境界是極為豐富而又高尚的,它是文化的集中和提高的表現(xiàn)[8]。它是通過聽覺而直接運用于心靈的語言。從敏銳的直感、生動的想象和情感體驗達到對音樂語言的理解和音樂美的感悟。音樂陶冶人的性情,啟發(fā)人的內心情感,豐富人的內心世界,對于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人格有著特殊作用。此外,音樂還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校園文化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提倡個性文化,百花齊放
高校應該在文化創(chuàng)新中承擔更多的歷史責任,應該更直接地和實質性地參與社會的進步。高校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應該主動適應文化創(chuàng)新的需求,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科技含量, 打造文化品牌,培養(yǎng)文化創(chuàng)新人才[9]。
首先,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需要環(huán)境文化的創(chuàng)新。高校應當體現(xiàn)其學術中心地位的環(huán)境。因此,校園內所有教學、生活、文化設施既要體現(xiàn)莊重、嚴謹?shù)膶W術氛圍,又要體現(xiàn)青春的活力和朝氣。
其次,創(chuàng)新校園德育文化。在當代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就是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實踐中要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確認識和對待個人和他人、個人和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樹立起崇高的理想和正確的道德觀,形成濃厚的道德情感和堅定科學的道德信念。
再次,創(chuàng)新校園學術文化。在校園學術文化的建設中,要突出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這個主題,凸顯科學文化這條主線,始終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形成一種崇尚寬松自由、和而不同、敢于探索、不怕失敗、相互尊重、彼此協(xié)作、共同發(fā)展的團隊精神和良好的科學學術氛圍,激發(fā)廣大教師進行科學研究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把研究引入到教學和實踐當中,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文化活動,鍛煉實踐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為社會輸送高素質、強能力、敢創(chuàng)新的復合型人才。
最后,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活動。開展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社團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學生社團作為一種非正式群體組織,主要包括講座、展覽、競賽、學術沙龍,各種學社和協(xié)會等。同時,在數(shù)字化校園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在教學上,一方面,校園網絡成為教學和教學管理的重要載體,大學校園也部分地引入了網絡教育方式;另一方面,也使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更多地結合起來,校園文化活動成為課堂教學更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胡莉莉.試論校園文化建設的四種功能[J].科技文匯,2008,(6):19-20.
[2]文藝,張輝.構建先進校園文化體系的思考[J].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02-104.
[3]張旻桓,馬振山,陳名虎.高校校園文化現(xiàn)狀分析與思考[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8,(7):44-46.
[4]李中琳,查伏龍.淺談新時期高等院校校園文化教育的作用[J].南都學壇,2003,(3):101-104.
[5]劉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J].文教資料,2008,(7):76-78.
[6]陳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8):71-72.
[7]鄧超.體育精神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2008,(7):58-59.
[8]陳巖.論音樂在高校校園文化中的作用[J].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3):47-80.
[9]饒艷萍,張揚.試論高校校園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7):54-55.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