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勝
[摘要]中國共產(chǎn)黨的五四紀念活動是黨領(lǐng)導中國青年運動的一個歷史軌跡,推動了青年運動的蓬勃發(fā)展。正是年年的五四紀念活動,使得五四運動得到正確的歷史闡釋,五四象征符號有了傳播機會,五四精神得以弘揚和延續(xù),指明了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的前進方向。
[關(guān)鍵詞]中國共產(chǎn)黨;五四紀念;五四傳播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09)04-0025-02
早在1920年,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領(lǐng)導人就開始發(fā)表演說或撰寫文章紀念五四。
一、五四紀念與五四運動的闡釋
五四運動一開始是青年學生的愛國運動,后來發(fā)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和引領(lǐng)中國青年的五四精神。這就涉及到對五四運動的各種闡釋,是通過對不同時期的五四闡釋而得來的。每年的五四紀念,是進行五四闡釋的最佳契機。對于五四的闡釋,國民黨人、社會中間分子以及中國共產(chǎn)黨人都作了不同的解釋。形成如今的對于五四運動的歷史評價要得自于李大釗、瞿秋白、毛澤東等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五四的歷史闡釋。李大釗最早提出要給予五四運動以更多更深層的意義?!拔遗瓮袊鴮W生界,把這種精神光大起來,依人類自由的精神撲滅一切強權(quán),使正義、人道,一天比一天的昌明于全世界,不要把他看狹小了,把它僅僅看作一個狹義的愛國運動的紀念日。我更盼望從今以后,每年在這一天舉行紀念的時候,都加上些新意義?!保?]瞿秋白也很早就發(fā)表文章指出五四紀念不能僅僅看作是學術(shù)紀念和新文化的紀念,而是有更多的政治紀念意義在里面。在1932年他又發(fā)表了《五四與新的文化革命》一文,文中明確指出:“無產(chǎn)階級決不放棄五四的寶貴的遺產(chǎn)。五四的遺產(chǎn)是什么?是對于封建殘余的極端的痛恨,是對于帝國主義的反抗,是主張科學和民權(quán)?!保?]對于五四運動解讀最好最成功的要算毛澤東,1939年5月4日,延安青年群眾舉行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紀念會,毛澤東發(fā)表《青年運動的方向》的講話,指出:“‘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們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種先鋒隊的作用,這是全國除開頑固分子以外,一切的人都承認的?!保?]毛澤東同時認為,“五四運動是反帝國主義的運動,又是反封建的運動”[4]。正是五四運動的徹底反帝反封建性質(zhì),使其超過以往任何一次的革命運動,也使得毛澤東對五四運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全部中國史中,五四運動以后二十年的進步,不但賽過了以前的八十年,簡直賽過了以前的幾千年”[5]?!按笾碌卣f,五四運動的傾向幾乎決定了以后幾十年中國的思想、社會和政治的發(fā)展。在這場思想騷動中開始形成的深刻的社會和民族意識一直長盛不衰?!保?]
其實,對于五四的不同紀念,是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中國國民黨進行的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五四遺產(chǎn)都成了雙方爭奪和重新解釋的革命歷史的一部分”[7]。中國國民黨一直想占有和獨吞五四紀念資源,其目的就是通過對五四紀念來拉攏全國進步青年。然而,“當國共實現(xiàn)了命運不佳的合作使國家得到統(tǒng)一后,國民黨領(lǐng)導人對‘五四所提倡的改革最終采取了傳統(tǒng)和保守主義的態(tài)度”[8]。這也是國民黨沒有抓住全國進步青年的根本所在。而中國共產(chǎn)黨則從廣大青年自身利益出發(fā),最早提出把五四作為中國青年節(jié)并付諸行動,同時提出要繼承和發(fā)揚五四時期民主科學精神和五四愛國主義傳統(tǒng)。
二、五四紀念與五四符號的傳播
中國共產(chǎn)黨的紀念活動,作為一種政治儀式,傳播一些共同的文化符號或象征符號,使廣大人民群眾在這樣的活動中確認了意識形態(tài)認同,確認了與其他人共享的觀念和信仰,各種思想觀念得以整合,意識形態(tài)得以重塑,文化得以傳承?!罢蝺x式具有重要的功能,它可為個人提供政治方向和屬于一個更大共同體的感覺”[9],五四紀念活動傳播著五四象征符號,正是這些五四符號引導著全國廣大青年健康成長。“精神力量依附各種有影響的象征符號——事物或觀念——這些象征符號反過來又使重要的社會事實具體化?!保?0]被簡化和被普遍化的象征符號所產(chǎn)生的作用總是繼續(xù)存在于社會生活之中?!拔逅倪@兩個字,是所有走在時代前列的青年們胸前的徽章。于是,就有永遠‘五四,永遠的被‘五四導引和感召著的永遠前進的青年。”[11]五四運動,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象征,它象征著息息不斷的民主火炬;象征積極向上的精神;象征著熱血沸騰的青春。五四的象征就是新青年的象征。
三、五四紀念與五四精神的弘揚
在中國,近幾十年來,隨著紀念五四的活動不斷與舊價值觀和思維習慣進行斗爭,五四給人們的啟示已經(jīng)越來越清楚。[12]五四運動之后,“政黨和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之間建立了更密切的聯(lián)系,同時在它們的綱領(lǐng)和政策中也更多地強調(diào)社會問題。中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意識得到增強”[13]。這是五四帶給中國人民最大的精神財富。如何繼承和弘揚這種精神則成了五四之后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個奮斗目標。因此,中國共產(chǎn)黨的五四紀念自然少不了對五四精神的探索和弘揚。早在1920年4月21日,陳獨秀在中國公學第二次演講會上就發(fā)表了《五四運動的精神是什么?》的演詞,指出五四除了愛國運動,還有其不同的地方,就是五四運動特有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一)直接行動;(二)犧牲的精神”[14]。1924年4月19日,在中共中央第十三號通告《關(guān)于“五一”“五四”“五五”“五七”之紀念宣傳》中指出:“‘五四紀念當然以學生為中心,同志們演說詞中,須發(fā)揮五四運動兩個重要的意義:(一)恢復國權(quán)運動;(二)新文化運動。此時國外列強之壓迫,國內(nèi)舊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運動之精神仍有發(fā)揮之必要。”[15]總的來說,這種五四精神就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
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如何繼承和發(fā)揚這種五四精神也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建國后所面臨的課題。在新的社會基礎(chǔ)上和新的歷史覺醒中,去推進五四運動提出來的、還沒有完成的歷史任務(wù),這就是紀念五四的當代意義。[16]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宣傳部1959年3月31日發(fā)表的紀念五四運動四十周年的宣傳提綱中要求:“在紀念五四運動四十周年的時候,我國各族青年必須發(fā)揚‘五四先輩的反帝愛國精神,努力鞏固黨的領(lǐng)導和國內(nèi)各族人民的團結(jié),在當前社會主義建設(shè)中發(fā)揮更大的突擊作用和先鋒作用,以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保?7]是年,徐特立在《中國青年》第8期發(fā)表論文《紀念“五四”對青年的希望》,指出:“我們今天的青年應該怎樣紀念‘五四這個偉大的節(jié)日呢?要紀念‘五四,就要繼承和發(fā)揚‘五四的革命光榮傳統(tǒng),以革命前輩為榜樣,在當前的偉大事業(yè)中作出更大的成績?!保?8]
即使是改革開放的年代,中國廣大青年在改革的浪潮中更是需要繼承和發(fā)揚五四愛國主義精神,更是需要五四精神的引導和鼓舞。作為“五四”革命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是今日中國青年所最需要的精神支柱。[19]1984年5月,習仲勛在紀念五四運動65周年大會上指出:“今天,我們紀念五四運動,正是要繼承和發(fā)揚‘五四的光榮傳統(tǒng),把‘五四先烈們所不能看到的建設(shè)社會主義更艱巨的事業(yè)擔當起來,做最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新一代?!保?0]1986年5月3日,在紀念五四運動六十七周年座談會上他又指出:“五四革命精神,一直鼓舞著我國青年前進。什么是五四革命精神呢?概括起來就是:愛國主義的精神,倡導民主和科學的精神,青年知識分子同工農(nóng)相結(jié)合的精神?!保?1]此時,五四紀念所要弘揚的就是五四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一面最有凝聚力的旗幟,也是五四運動最豐厚的精神底蘊。今天,它仍然是團結(jié)和鼓舞包括青年在內(nèi)的我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奮發(fā)向前的巨大精神力量”[22]。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在《繼承和發(fā)揚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tǒng)》的講話中指出:“五四運動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當代中國的廣大青年,要繼續(xù)繼承和發(fā)揚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tǒng),努力擔當起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創(chuàng)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yè)績。”[23]對于五四愛國主義精神的解釋和弘揚,正如胡錦濤在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大會所指出的那樣,“五四運動所體現(xiàn)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這種歷久彌新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國幾千年來發(fā)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的中華兒女都應萬分珍視、大力弘揚這個寶貴的精神財富”[24]。
通過各式各樣的五四紀念活動,讓廣大青年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有意識有目的的向青年民眾灌輸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灌輸黨的政治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政治習慣等,弘揚五四精神,實現(xiàn)對廣大青年的政治社會化。這也是為什么要舉行五四紀念活動的一個主要因素。要想讓五四紀念活動對參加者起作用,要想通過五四紀念活動來說服他們,那么,就不能僅僅把他們帶入五四的歷史場景,而是要他們在這樣的歷史場景中掌握其精神要領(lǐng)。在紀念活動中通過心理暗示與精神導引,增加廣大青年對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和向心力,實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五四紀念活動所特有的精神統(tǒng)攝力量和文化滲透力,從而實現(xiàn)黨對青年的領(lǐng)導在精神領(lǐng)域中的權(quán)力運作。
我們今天繼承“五四”的事業(yè),但我們?nèi)绻荒艹健拔逅摹?,也繼承不了“五四”。[25]因而,當代青年生逢其時,任重而道遠。在新的歷史時期,一定要高舉五四愛國主義旗幟,發(fā)揚科學、民主、愛國、進步的五四精神,在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把自己鍛煉成為能夠擔當建設(shè)祖國重任的強者。
參考文獻:
[1]李大釗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2.
[2]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3.
[3][4][5]毛澤東選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5,699,703.
[6][8][13]周策縱.五四運動: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革命[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1,367-368,371,367.
[7][12][美]微拉·施瓦支.中國的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chǎn)[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316,305.
[9][英]凱特·納什,阿蘭·斯科特·布萊克維爾.政治社會學指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316.
[10][英]杰弗里·亞歷山大·迪爾凱姆.社會學——文化研究[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256.
[11]丁來文等.百年民族精神頌[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84.
[14]陳獨秀文章選編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518.
[15]中國共產(chǎn)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G].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568.
[16]龔育之.龔育之論中共黨史(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551,560.
[17]共青團中央宣傳部發(fā)表紀念五四運動四十周年宣傳提綱[N].人民日報1959-4-12.
[18]徐特立.紀念“五四”對青年的期望[J].中國青年,959,(8).
[19]張靜如文集(2)[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495.
[20]習仲勛.發(fā)揚“五四”光榮傳統(tǒng)做最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新一代——在五四運動六十五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84-5-4.
[21]習仲勛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423.
[22]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青春奉獻中華——紀念五四運動七十一周年[N].人民日報,1990-5-4.
[23]江澤民文選(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3-124.
[24]胡錦濤.發(fā)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努力奮斗——在五四運動八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9-5-5.
[25]胡繩文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299.
責任編輯 李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