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興文
摘要:民族預科班的學生是個特殊的受教育群體,他們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這對開展英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何了解掌握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外語的心理特點,從而搞好民族預科生的英語教學是擺在預科外語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此問題談幾點認識。
關鍵詞:民族預科班少數(shù)民族學生英語教學
青海民族學院預科部是個多民族學生的聚集地。我現(xiàn)在任教的大學預科班是由清一色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構成,有藏、回、蒙、土、撒拉等民族生。由于每個學生學習英語的起點不同、基礎有差異,班里總有幾個從未接觸過外語的“民考民”的學生和幾個初、高中階段英語學得較好的學生,但大部分學生則對英語一知半解,首先發(fā)音普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這對英語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此,怎樣讓我的英語課堂在照顧到“好生”的同時特別兼顧到“差生”,不致使他們一開始就落后、甚至放棄,是擺在我面前的首要難題。我們所選用的教材是《大學英語教程》第一冊和第二冊。這是個零起點的教材,但也有其編排上的特點:第一單元學習的是26個字母和48個音素,第二單元以后在對語音進行復習鞏固的同時,逐漸加大了聽、說、讀、寫等能力的發(fā)展。面對以上種種情況,我認識到:
一、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和自覺參與意識將是實破口
為此,我在教授字母音標之前,先讓班里每個人用幾句英文來介紹自己,一方面提高其敢于開口說話的膽量;另一方面,我也可以借此了解以下其發(fā)音情況。結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有操一口流利、標準的英語者,也有發(fā)音很怪的,更有一言不發(fā)的,任憑你怎么啟發(fā)、鼓勵,就是不開口,光盯著你傻笑。
針對這種情況,我決定先從糾正發(fā)音開始:我給他們詳細講解48個音素的發(fā)音特點。結合發(fā)音圖和錄音帶,很快大部分同學的發(fā)音都糾正過來了。但不出幾天,當再次叫起來時,又有不少同學重新回歸到“原來的狀態(tài)”:還是操一口的“青普話”還帶地方怪味。這部分學生的共同問題在于元音字母的發(fā)音:一是長元音和短元音的音長音短的問題,單獨讀時沒問題,一旦放到單詞中讀則不能區(qū)別;二是對有些發(fā)音嘴形開張度把握不好。鑒于此,我給有這方面問題的同學反復示范,讓其觀察我的嘴形;給他們講發(fā)音要領。在記住了正確發(fā)音后,每個音背誦5個“exampleword”,以強化記憶。這一招很快見了效。如今,大家學習英語的勁頭足了,也不再覺得“難以啟齒”了。
二、強調(diào)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是關鍵
由于少數(shù)民族學生大多既講漢語、又講民族語(即所謂bilingual students),而其從小習得的民族語為他進一步學習其它語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赡苁且驗槠浒l(fā)音器官較漢族生得到更多鍛煉機會,能很自然地發(fā)一些漢族學生可能覺得難發(fā)的語音。所以,一旦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外語入了門,往往發(fā)音就比較純正、好聽,這是他們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我充分利用這一點,多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做大-量的覆蓋面寬、復現(xiàn)率高的練習題,這有助于學生鞏固與熟練所學知識,有助于把知識轉化為技能。
三、尊重其民族習慣,給予人文關懷是保證
有些少數(shù)民族學生自尊心很強而自覺性較差。例如:經(jīng)常能遇到他們用紅墨水寫作業(yè)。而有一次我的一個同事檢查完學生背誦課文隨手用批改作業(yè)的紅筆登記該生的名字,他當即很不悅。原來,藏民族忌諱用紅筆寫人的名字。我那同事立刻向學生道歉才得以平息這場“師生怨”。而與此同時,少數(shù)民族學生,尤其是男生往往十分“調(diào)皮”,“鬼點子”較多。如果英語老師能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轉移這一“聰明勁”到學外語、記單詞上。那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班曾經(jīng)有一個學生每次聽寫單詞都得滿分。后來偶然在一次聽寫中我發(fā)現(xiàn)他竟然將單詞提前密密麻麻地寫在了左手心里,這樣聽寫時就“得心應手”了。對其嚴肅批評教育后,我就“應勢利導”,告訴他每次我教完新單詞后都及時地抄到手心里,并隨時隨地抽空看幾眼。但到臨聽寫前用肥皂把手洗干凈。這方法果然靈,這同學至今仍在這樣記單詞,并且效果一直很不錯。
四、要善于滿足和維護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心理需要
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其自信心,進而促進其學習;反之則會導致其學習動力減退,甚至形成學習上的惡性循環(huán),這一點在少數(shù)民族學生身上體現(xiàn)得尤其突出。
原來我喜歡當眾打斷學生的回答而給其糾錯,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班里一些學生變得不愛在課上發(fā)言、回答問題了。在和學生私下交談時,有個學習成績不錯的學生說他喜歡英語,但又不敢在課上回答問題,害怕犯語法錯誤不斷地被我糾正,結果害得她一節(jié)課都無心聽課,感覺自己在同學們面前挺丟面子的。聽到這兒,我很吃驚。這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教師的反饋如果總是否定了學生的回答,其后果輕則對學生的面子構成威脅,重則會沉重打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從此以后,我才真正認識到在語言教學中時刻關注學生的需要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當你面對的是一群特殊文化背景的孩子時。
總之,語言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特別是當教育對象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時。它不僅需要時間、精力、耐心,更重要的是需要智慧,需要教師懂得教育學、心理學規(guī)律,還要從實踐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吸取教訓。只有這樣,才能搞好民族生的外語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