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慧
為了減輕一些學生的生活負擔,珠海某大學有的食堂開始為校內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免費就餐服務。有記者了解到,去年新學期又有64名生活困難學生拿到了免費午餐卡。然而,有了“免費的午餐”,卻出現(xiàn)了貧困生“嫌路遠”不愿前往“享受”的情況。
有關方面為貧困生提供免費午餐無疑是一種切實的關愛,可現(xiàn)實情況卻有些令人“尷尬”,居然有貧困生不領情。表面上看,這些貧困生缺乏感恩意識,有些“吹毛求疵”,甚至是“得寸進尺”。可細細想來,卻覺得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貧困生的煩惱或許情有可原,有關方面應給予其更細致的關愛。
對于弱勢群體,一些單位的人的習慣做法是“給予什么你就得接受什么”,當事者并無多大的選擇權。盡管這確實給弱勢群體送去了關愛,但卻缺乏足夠的尊重,有些關愛也未必落實到了點子上。因此人們在送去關愛的同時,應更多地考慮弱勢群體的實際需求和心理感受,這樣才能將好事做圓滿。就拿“免費午餐”來說,若有關方面提供免費就餐的定點食堂確實路程較遠(有的大學里,學生宿舍與食堂有幾里地遠),貧困生前去吃飯就有可能影響到正常的作息和學習,其心里自然會覺得別扭,覺得有關方面是在“設置門檻”。若是這樣,有關方面的關愛舉動就落空了。
因此對于貧困生的“牢騷”,有關方面應加以重視,不妨調查一下:免費定點食堂是否確實太遠了,若存在這種情況,就應該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加以調整。這雖說只是一個細節(jié)問題,但往往細節(jié)上的關愛能帶給人以莫大的溫暖。我們正在努力建設和諧社會,而一個和諧的社會就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每一個人,而且,對弱勢群體的尊重顯得尤為重要。其實,對貧困生的呼聲及時作出回應就是一種尊重,這種尊重或許比免費午餐本身更能溫暖受助者的心。
(作者單位:湖北荊州市荊州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