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廷
引領學生賞讀詩詞,能陶冶學生的思想和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讓學生認識美、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為了讓學生理解詩詞的形象、情感和意境,我在教學中主要抓住如下幾點。
一、講透詩詞意
欣賞詩詞,第一步當從語言入手,讀透文意,才有可能由表及里,披文入情。
1. 喚起常識講解。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想方設法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的知識儲備、情感體驗,有助于理解詩句的意思,讓講解深入淺出。如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詩,就應當抓住“秋”的悲感和“寂寥”的景象,循序漸進地對學生加以引導。為什么“秋”總是與“愁”和“悲”結緣呢?我聯(lián)系秋的具體事物來講解:秋,四季之中已過其半,容易讓人產(chǎn)生時光流逝、好景不長的感嘆;秋,樹枯葉落,風霜高潔,又常給人以生命衰頹、冷清凄涼的感受。假如未作常理引導,學生會誤認為詩人“為賦新詞強說愁”而忘記了“天涼好個秋”。
2. 通過對比講解。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北容^最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詩詞中可供比較的情況很多:相同、相反、相似、相聯(lián)的內(nèi)容均可。例如,“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為何膾炙人口、流傳千古?教學時可以與“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進行對比。兩句詩同樣表現(xiàn)對友誼的珍視,后者顯得悲觀纏綿;前者則顯得樂觀自信,道出了千千萬萬珍惜友情的別離者的心聲,一洗告別時的傷感,給人以耳目一新、達觀向上的感覺,從而理解此詩句“一反常情出新意”的特點。
3. 引用俗語講解。俗語簡練通俗,趣味性強。借助俗語剖析詩詞,既能讓深奧的內(nèi)容淺顯化,讓難懂的事理通俗化,又能讓課堂風趣幽默,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比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詩,杜甫運用映襯手法表達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要讓學生感受詩人那孤傲不群、遺世獨立的情懷,就得緊扣“覽、小”二字,分析以“眾山”為對象的映襯手法。何謂映襯?俗語說“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其效果就來自映襯,讓美者更美,使丑者更丑,鮮明突出。詩句正是以眾山的矮小突出了詩人立足點的高大。再結合“眾星烘月”的常理和“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比較,學生對映襯手法的理解就更深入清晰了。
二、再現(xiàn)詩詞畫
蘇軾評價王維的詩為“詩中有畫”,是說王維的詩色彩鮮明、物象豐富、層次分明。這也一語道破了詩詞的特色。詩詞的教學就要借助各種手段,如語言再現(xiàn)、影視再現(xiàn)、想象再現(xiàn)、活動再現(xiàn)等方法,把詩詞中描繪的動人畫面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以元曲《天靜沙·秋思》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此曲,接著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秋天里枯樹落葉的圖景,配以烏鴉勾人心弦的哀婉鳴叫,自然能勾起學生的憂愁寂寥之感。再引發(fā)學生的想象:一個人離鄉(xiāng)別井,人孤馬瘦,走在凄清的古道上,西風勁吹,樹老藤枯,昏鴉歸巢,而流浪的人兒,今晚棲身何處,此情此景將會是何感受?在反復的品讀、欣賞、想象之后,啟發(fā)學生以文字描繪為依據(jù)進行再創(chuàng)作:練習繪畫。賞讀詩歌,畫面理解越清晰,越易于感受詩人的情感。
三、感受詩詞情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的筆端總是蘸滿濃濃的情愫,或融情入景,或觸景生情,或情景交融。別林斯基說:“情感是詩的天性中的一個重要活動因素,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就沒有詩。”欣賞詩詞,就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與詩人進行情感的交流。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描繪的是生機盎然的“早春圖”,洋溢著詩人于春日郊游的輕松愉悅之情。對于詩詞情,除了朗誦感受之外,還可以通過詠唱感受。詩詞曲在古代都是和樂詠唱的,雖然由于事過境遷,滄海桑田,原譜大多散失,但也有不少被保留了下來,有些還由現(xiàn)代人根據(jù)其意境重新譜曲,這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方便。教學時可以以音樂煽情,讓學生通過欣賞樂曲,穿越時空界限,深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四、領悟詩詞理
詩詞,很大一部分飽含哲理。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領悟其精髓,明辨其理趣,借以開啟學生心智,使之正確認識生活現(xiàn)象,準確處理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指導自我行為,做出恰當應對。例如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當局者迷”的詩化表述。教學時,教師應啟發(fā)學生把握其哲理意味,即凡事須從多角度、多層面全面細致地觀察事物,分析研究問題,從而避免盲人摸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詩詞中蘊涵的
人生哲理是非常豐富的。教師應善于挖掘,精于引導,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詩詞中“誨”的作用,使詩詞教學更富于現(xiàn)實指導意義。
五、評判詩詞中的“我”
詩詞,不論采用什么手法,借助什么意象來表現(xiàn),其中必定包含著一個“我”,即作者的自我形象。由于時代、境遇不同,詩人自我形象的傾向性也因人而異。要想做出正確評判,關鍵是要做到知人論世。因而,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詩人的思想、個性以及詩詞的寫作緣由,從而評價詩人的形象。
例如,有一部分詩詞是表現(xiàn)男女愛情、夫妻相思、朋友情誼、歡樂聚會等內(nèi)容的。但對于愛情詩,學生的理解往往片面,局限于“男歡女愛”,誤解為教材鼓吹談戀愛。更有甚者,盲目模仿,稍有不慎,一節(jié)《關雎》之后,學生可能想入非非,“雎鳩”關關處處叫。原因是缺少正確的理解,《關雎》的詩中之“我”,執(zhí)著追求愛情,時悲時歡,都源于對美滿幸福的婚姻生活的追求,表現(xiàn)出真感情。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以“《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尺度理解全詩。賞讀此類詩歌,教師要引導得法,以達到“思無邪”的教化目的。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