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邊緣”閱讀和寫作

        2009-04-26 03:32:26洪子誠
        文藝爭鳴 2009年4期
        關(guān)鍵詞:小說歷史

        洪子誠

        “1990年年初的一天,我外出回到北大蔚秀園的家里,上中學的女兒說,昌耀先生來訪,帶著一個兩三歲大的孩子,還送你一本書。打開牛皮紙口袋,是80年代后期青海出版的《昌耀抒情詩集》。我心里很是不安:遠道來訪,卻正好不在,也不知道他有什么事情。過了一會兒,便疑惑起來。我和昌耀先生素無來往,他可能并不知道世上有我這么一個人。在此之前見到他的唯一一次,是1986年夏天詩刊社在蘭州召開的詩歌理論討論會上。會議的最后一天他才出席。我坐在會場后面聽他的簡短的發(fā)言。當時他說些什么,現(xiàn)在已經(jīng)毫無印象??傊?,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他會來找我。過了一些時日,就把這個疑惑說給謝冕。有個人‘帶著兩三歲大的孩子這一句剛出口,謝冕就打斷我:“不可能是昌耀!”接著不容置疑地說:“是黃子平!他是去跟你告別的!”我愣愣地看著謝冕,明白了什么是聰穎敏捷,什么是愚不可及。這才想起來,幾個月前,我和謝冕要合編一本“新時期詩歌”導(dǎo)讀的書(2),約黃子平寫昌耀的部分;《昌耀抒情詩集》就是我借給他的,上面還有我的名字……

        等到這些都弄清楚之后,黃子平全家已離開北京。我約略知道他離開的主要原因,那個時間發(fā)生的事情,顯然給他和他的妻子造成了特別困擾。不過也想,時間可能會能醫(yī)治這一切,不久他們應(yīng)該就會回來。沒有想到的是從此就離開北大。記得那天他來我家的時候,正下著大雪,處處晶瑩光潔,而且是魯迅說的那種“滋潤美艷”、如“處子的皮膚”的那種。這些年來,置身朔方冬天漫無邊際的干燥和風沙之中,對這“滋潤”的一天便記得格外清楚。

        再見到黃子平的時候,已是八年后的1998年4月。我應(yīng)邀到香港嶺南大學訪問,在許子東家的聚會上,送給我他的兩本書——《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和《邊緣閱讀》(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前一本在此之前我已經(jīng)讀過,后一本則是第一次見到。2000年4月,他回到母校北大中文系講學,問他是否有新著問世,說是沒有,“還是那兩本”,言語中露出似乎有些歉疚、但也似乎有些自得的神情(3)。

        這些年中,多次有喜歡他的文字的朋友、學生問我,他為什么要離開大陸,離開北大?言語之中透著惋惜的意味。今年(2009)春天我在臺灣,臺灣清華的一個博士生也提起這個問題。我當然也認為,北大和中國大陸,是他施展拳腳的最佳地點。但是,生活、情感的種種情況,那只有當事人才會有真切體驗,別人不可能代為想象。況且,這里面也是得失相兼:處于“邊緣”位置,取得某種距離,也不是沒有一點好處。

        回到“歷史深處”

        在他90年代的論著中,《革命·歷史·小說》顯然是重要的一本,是對20世紀中國某一小說類型的研究。在大陸出版簡體字本時,書名改為《灰闌的敘述》;有些文字可能有改動,但我沒有認真做過比較。它考察20世紀中國文學中以小說的形式對革命歷史所做的敘述(“文學形式與革命、政治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展現(xiàn)“文本秩序與社會秩序的建立、維護與顛覆”的“令人?;蟆钡摹捌嬗^”。一方面,“小說”是如何被卷入“革命”之中,擔負建構(gòu)“革命”的重任,另一方面,“革命”又如何深刻改變了我們想象、虛構(gòu)和敘述歷史與現(xiàn)實的方式,在這一講述過程中,“小說”形式本身發(fā)生了怎樣的“革命”(變化)。粗粗看來,這部著作給人印象深刻之處,一是處理研究對象的“歷史主義”的態(tài)度,另一是對形式因素的敏感、重視;以及這種“外部”與“內(nèi)部”,歷史與形式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的縝密處理。

        這一研究路徑,黃子平80年代就已經(jīng)開始確立。他的《論中國當代短篇小說的藝術(shù)發(fā)展》(4)的論文,討論50-60年代文學界有關(guān)短篇小說“定義”的爭論,以及“當代”重要短篇小說作家創(chuàng)作的形態(tài)特征。五六十年代討論的參與者(茅盾、魏金枝、侯金鏡、孫犁、杜鵬程……)的具體看法雖各異,卻有相似的前提,即以為短篇小說有它的不變的、恒定的本質(zhì)性特質(zhì)。黃子平?jīng)]有沿襲這一思路,他懷疑那種對事物認識的“非歷史的確定性”。也就是說,“短篇”的概念,體裁的形態(tài),是歷史性的,并非一種“本質(zhì)化”的“抽象的結(jié)構(gòu)”。這正如蘇聯(lián)美學家卡岡所言,“藝術(shù)體裁和文學體裁形成于現(xiàn)實的審美實踐之中,受到這種實踐的各種意向的影響,并歷史地存在著”(5)。黃子平通過中外作家審美實踐的歷史過程考察,指出中外文學傳統(tǒng)中,都存在著“短篇小說”(short-story)和“短篇故事”(short story)這兩個系列。雖然他也認為兩個系列之間,在“現(xiàn)代化”的維度上也包含有一種“發(fā)展”(也就是等級)的意味,但并不把這種“發(fā)展”絕對化,不把它們做新/舊、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對立處理。他說明了不同系列在中國文學“現(xiàn)代化”進程中形成的消長、滲透、轉(zhuǎn)換的復(fù)雜關(guān)系。在80年代,“走向世界文學”是文學界的普遍信念。黃子平那時正和錢理群、陳平原一起,醞釀著后來反響巨大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概念。他對短篇小說問題的論述,也是在論證“走向現(xiàn)代化、民主化過程”的中國文學具有與“世界文學”發(fā)展的共同趨勢。但是,他的觀察、論述,他對于“現(xiàn)代”的理解,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更大的空間。

        90年代之后,黃子平研究敏銳的“歷史感”和“形式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對于歷史問題,包括文學史問題,有時候,我們會更傾向于采取一種“辯難”的、“對決”的評判方式來處理,即在所確定的理論框架(人道主義、主體性、啟蒙主義等)之下,從“外部”進行審查,做出價值論斷。這種方法無疑具有更大的誘惑力,尤其在解放我們對當前問題的關(guān)切,和對未來想象的焦慮的功能上,在釋放“經(jīng)由講述而呈現(xiàn)眼前”的“歷史”的“刺痛人心”的壓力上。雖然,這也是《歷史·革命·小說》寫作的基本動機(或撰述的“內(nèi)驅(qū)力”),但是作者在更多時候,不僅在姿態(tài)上,而且在論述展開的內(nèi)在理路上,更愿意抑制、回避這種“辯難”和“對決”。他試圖有效地進入對象(也就是面對的文本)內(nèi)部,分析其功能-結(jié)構(gòu)的復(fù)雜關(guān)系,暴露其敘述邏輯。既不把討論的文本視為表達“真理性”經(jīng)驗的“經(jīng)典”,也不愿意簡單使用道德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手段。在解讀這些“革命歷史小說”的時候,強調(diào)的是將它放回到“歷史深處”,“去揭示它們的生產(chǎn)機制和意義架構(gòu),去暴露現(xiàn)存文本中被遺忘,被遮掩,被涂飾的歷史多元復(fù)雜性”。

        但是,什么是“歷史深處”?我們又如何才能“回到”?這幾乎是每一個歷史研究者遇到的難題。在這里,“時間”與“真實”的問題,成為“關(guān)節(jié)點”。在黃子平所確立的論題中,時間不是單純的直線關(guān)系,而是往復(fù)的交錯結(jié)構(gòu)。他明白問題的復(fù)雜在于,所要處理的,既有小說所敘述的年代,也有敘述這一歷史的年代,同時,也還有閱讀、討論這一“敘述”(文本)的年代。另一方面,“歷史深處”不僅是實存的“歷史”自身,也不僅指敘述歷史的文本形態(tài),而是它們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在這樣的理解中,“時間”與 “真實”的問題,便需要“拆解”借由小說形式建構(gòu)的歷史“經(jīng)典”形態(tài),追索這種建構(gòu)所依賴的想象方式、敘述方式來解決。在有關(guān)文本的“生產(chǎn)機制和意義架構(gòu)”的考察中,他指出傳統(tǒng)中國治亂交替的“循環(huán)史觀”,在關(guān)于革命的敘述中,如何被進化論的樂觀主義的矢線取代,并在這一“矢線”之上,來安排、分配各種成分、力量的位置和等級關(guān)系,以確立歷史的“真實”——這正是當代“革命歷史小說”敘述的核心。通常的觀點認為,為了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效果,主要是借助“壓抑”真相、掩蓋真相來達到。黃子平指出,問題往往要復(fù)雜得多,確立“意義架構(gòu)”的重要“生產(chǎn)機制”之一,是力圖收集和控制“全部”真相,然后加以分配、流通、消費和再生產(chǎn)。因而,當代敘述的秘密是在于界定“真實”的標準,分配享受“真實”的等級(什么是“真實”,和誰有資格、權(quán)力享有和決定“真實”);當然,“真實”在這種分配、再生產(chǎn)中,也就四分五裂了。如果我們聯(lián)系當代有關(guān)《在醫(yī)院中》、《保衛(wèi)延安》、《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本報內(nèi)部消息》、《紅日》、《“鍛煉鍛煉”》、《創(chuàng)業(yè)史》等作品的“真實性”的爭論,就會理解這一論析包含的洞見。

        在“回到”“歷史深處”的問題上,黃子平的研究自然會引入另外的歷史敘述作為參照,這是發(fā)現(xiàn)“縫隙”、“空白”的有效手段。而個人經(jīng)驗的加入,也是參照的重要一項。他明白告示,這一研究“實際上是對少年時期起就積累的閱讀積淀的一次自我清理”。因而,“回到”之路也就會添加另外的難題。既要有個人經(jīng)驗的積極介入,但也要與對象保持一定距離,對自我的立場、經(jīng)驗有警惕性的反思。離開個體經(jīng)驗和自我意識的加入,論述可能會成為無生命之物,“歷史”有可能成為懸空之物,但過度的投入、取代,對象也可能在“自我”之中迷失,“歷史”成為主體的自我映照。如有的闡釋學家所說,這大概就像參加一種游戲,置身其間的游戲者,不將自己從“自我”中解脫出來,放棄已經(jīng)形成的“前理解”,允許對象追問所設(shè)定的立場和標準,這種“游戲”就無法進行。面對這樣的難題,相信黃子平也不是沒有一點困惑。在他的文字中,可以見到他建立某種平衡的有效努力,也能見到處理中的猶豫和“掙扎”。

        閱讀、寫作的策略

        在過去,主流、中心是人人向往的位置,誰都不愿意被“集體”拋棄,被邊緣化,但90年代中期以后,“邊緣”成為時尚,如黃子平說的,這個語詞成為“學院理論濫調(diào)”。但他還是愿意使用它來描述自己的閱讀和寫作。不過他做了一些限定。不將“邊緣”當作一種標榜、姿態(tài),當作與“中心”對立的固定位置,甚至不將它設(shè)定為一種社會位置和政治、文化立場。他只是愿意“低調(diào)”地理解為一種時刻移動的閱讀、寫作“策略”。從閱讀、寫作地范圍內(nèi),“邊緣”在他那里,就是抵抗一般化、規(guī)格化的闡釋和表述。就是逃離包圍著我們,有時且密不透風的陳詞濫調(diào)。就是必要時冒犯、拆解政治、社會生活的“標準語”和支撐它的思維方式。就是“讀縫隙”,“讀字里行間”。就是尋找某種“癥候”性的語詞、隱喻、敘述方式,開啟有可能到達文本的“魂”的通道。就是在看起來平整、光滑的表層發(fā)現(xiàn)裂縫,發(fā)現(xiàn)“焊接”痕跡,發(fā)現(xiàn)有意無意遮蔽的矛盾。當然,也就是發(fā)現(xiàn)被遺漏、省略的“空白”。后者正如特里·伊格爾頓在《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中說到的,“一個作品與意識形態(tài)有關(guān),不是看它說出什么,而是看它沒說出什么”,也就是關(guān)注其中的“空隙和沉默”。黃子平對于現(xiàn)代小說中“病”的隱喻的精彩分析,對于革命小說中的時間觀,以及隱含的具有“顛覆”功能的“宗教修辭”的揭示,凡此種種,都顯現(xiàn)了這種閱讀、寫作策略的犀利之處。雖說限定為一種閱讀、寫作策略,但畢竟和人的生活位置、態(tài)度不可能沒有關(guān)聯(lián)。在中國當代的思想、文化的開展中,置身潮流中心,呼應(yīng)各種潮流并為它的涌動推波助瀾,這并不需要特別提倡,缺乏的倒是一種相對冷靜的態(tài)度:了解“潮流”,卻不深陷其中,與之保持某種間隔。黃子平說,“浮躁的藝術(shù)家不可能成為浮躁年代的見證人?!蓖恚≡甑呐u家對藝術(shù)可能蘊涵的“年代見證”,也不可能有深入的發(fā)現(xiàn)。

        把握作品的“魂”的能力,當然關(guān)乎學識、才情,以及學識才情的融會貫通。比如,20世紀中國的“革命歷史小說”的“經(jīng)典”形態(tài),為什么會以西歐、俄蘇的“寫實小說”作為傳統(tǒng)(或“摹本”)?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牽涉到“文類”在不同社會語境中的“等差秩序”這一事實的認識,和對敘事形式中的文化傳承的把握。不過,僅靠知識的“數(shù)量”并不足以支撐這種“發(fā)現(xiàn)”;它更與閱讀經(jīng)驗,聯(lián)想、感悟能力所構(gòu)成的才能相關(guān),這樣,對“顏色、音波、光和影的細微變化”才會有敏銳的感應(yīng)。一些人不明白,在文學研究、批評上,沒有強有力的感悟能力,所謂理論的穿透力往往只是一句空話。自80年代以來,黃子平把自己閱讀、批評的注意力,放在那些文學革新成果,和先鋒性的文學上面,但他對藝術(shù)的品評,在尺度和方式上,看來卻好像相當“古典”:冷靜的閱讀者和批評家,總流連、穿梭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承認創(chuàng)新的必要,重視創(chuàng)新的成果,但又尋找著將這成果納入“偉大的傳統(tǒng)”的兩條的可能。我們有時候在他的闡釋中,能發(fā)現(xiàn)難以歸類、綜合的互相抵觸的因素。他信奉“好小說主義”嗎?他更堅持藝術(shù)尺度的歷史變遷,還是相信藝術(shù)尺度具有超越時空的共通性?但他其實也明白在“圭臬已死”的時代里,確定“精品”是怎樣的困難。是的,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籠罩四周的均為難咽欲吐由甜向酸的敗德之氣味”,我們?nèi)绾慰赡鼙嬲J“好小說”之味?不過,他也不是失敗主義者,如所有那些疑惑,但執(zhí)著的人那樣,把問題的解決(或不能解決)交給“過程”:在搜尋、揀選、評鑒之中,就已經(jīng)在“抗拒敗壞和腐爛”,就已經(jīng)在做“一千零一次地重建某種價值標準”的嘗試。(6)

        燕園“三劍客”

        80年代中期提出“20世紀中國文學”的燕園“三劍客”,90年代以來走著相近,但也不同的道路。錢理群先生時刻感到有無形的鞭子在驅(qū)趕、鞭打著他,他經(jīng)常說的“要趕緊做”,這來源于他內(nèi)心緊迫的焦慮。他似乎有無盡的精力。文章、論著源源不斷。奔走于全國各地參加各種活動、會議,發(fā)表演講。無時無刻、不屈不撓地發(fā)掘著、闡發(fā)著魯迅,以為拯救社會頹敗、重建國人崇高精神的思想之源?,F(xiàn)當代文學學科領(lǐng)域,諸多社會、政治問題,中學語文教學改革,農(nóng)村教育問題,……都積極關(guān)注、參與。他顯然不將自己定位于書齋“學者”,愿意擴展成為一個“介入”的,對社會問題發(fā)言,并參與社會實踐的“知識分子”。雖然已是70高齡,卻仍然“日夜兼程”(不是比喻意義上的)。在會議上,有時似乎已經(jīng)睡著,但只要有緊要的問題、觀點提出,立刻獅子般圓睜雙眼,精神抖擻或反駁,或支持地激昂陳詞。曲折復(fù)雜的當代史,以及個人的經(jīng)驗告訴他,理想主義如何被專制、民粹崇拜、狂熱的宗教、道德迷狂所糾纏,他對此保持高度警惕,但是,并不因此將理想,將啟蒙精神如敝屣般委棄,作為與各種體制合流的自我辯護的理由。從這樣的意義上,雖然覺得自己也有哈姆雷特附靈,但“本質(zhì)上”其實是唐·吉訶德化身。他仍頑強地以言、行,以他的英雄主義,以他對歷史,對知識分子社會責任的(有限度的)樂觀態(tài)度,讓“烏托邦”繼續(xù)成為動人的“詩篇”。

        陳平原則好像走向“學人”道路。90年代初和朋友創(chuàng)辦很有影響的《學人》雜志,提倡文學史和學術(shù)史研究(并主編文學史和學術(shù)史叢書),強調(diào)“學術(shù)規(guī)范”,都說明這一點。在90年代思想、學術(shù)分化中,這有時被看作是一種“退卻”。不過,卻也絕不是那種不問窗外事的學究式的皓首窮經(jīng)。以“學術(shù)”來“依托”人間情懷,關(guān)切現(xiàn)實,是他選擇的基本路徑。而開拓、創(chuàng)新學術(shù)路向的那種“學術(shù)帶頭人”角色,更是他自覺的承擔。小說敘事方式轉(zhuǎn)型研究,近現(xiàn)代學術(shù)史的梳理,武俠等現(xiàn)代通俗小說類型研究,大學體制的問題,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晚清”的位置……,以及方法上“觸摸歷史”等的提出,都在學界產(chǎn)生相當?shù)挠绊憽T凇敖M織”學術(shù)“生產(chǎn)”上他似乎有更大抱負,但有些時候質(zhì)疑“正統(tǒng)”的堅持異見,桀驁不馴,自然不能獲得掌權(quán)者的歡心:這在他任職的,具有“科學、民主”傳統(tǒng)的學校,也不例外。今年(2009)春天,他被委任為北大中文系主任,對此,嚴家炎先生感慨道:“已經(jīng)晚了十年!”行動思維言語,透著潮州人的精明敏捷,但較少潮州人的狡黠算計。講話并不抑揚頓挫,追求“賣點”,卻直接尖銳,少有虛言鋪墊,有時也讓人擱不住面子,下不來臺。組織會議,舉辦活動,從不以(官職)高低貴賤為序,從不請各級官員坐主席臺來光耀門面,而知名學者與在學學子也享有同等的發(fā)表見解、爭論辯駁的權(quán)利。眼界甚高,輕易不會說前輩、同輩學人的好話,更不要說學生;即使是前賢、師輩,也遵循先明事理,后講長幼的立場。不過也不總是板著面孔、咄咄逼人,天真可愛之處也隨處可見。90年代末某年初冬,北大出版社在薊縣長城腳下的賓館召開選題會議,我和他同住一個房間。他提議在清晨日出之前去爬長城。我覺得正午、傍晚都已登過了,不大想去。他堅持說時間、光線不同,情形會有很大差異。我不想被他看作是個沒有情趣的俗人,只好天沒亮就跟著他在寒風中簌簌發(fā)抖。在薊縣的兩天里,他晚上都要在服務(wù)臺給“夏君”打一個鐘點電話(那時還沒有流行手機),從會議議題,發(fā)言情況,到一日三餐飯菜花樣品種一一匯報,讓我們這些旁觀者唏噓感動不已。瀟灑的日子,既有現(xiàn)代“小資”的情調(diào),也充滿傳統(tǒng)“士大夫”的趣味:上任之后在中文系組織的定期學術(shù)活動,起的名字既不是“研討”、“座談”,也不是“沙龍”,而是學術(shù)“清議”。

        比較起來,黃子平要“邊緣”得多。有點沉默,也有點詭秘。身居南方那座國際化,卻絕對不是政治、學術(shù)中心的繁華都市?!斑吘墶笔且环N窘境,但也是一種選擇,并徑過自身的爭取,成為一種優(yōu)勢位置。不管是從“物理”角度,還是心靈方面,他這些年多少經(jīng)歷了他所說的“流動”。流動“除了彷徨,苦痛,格格不入”,也有“正面”之處:這就是“多重參照的視覺帶來‘驚奇”(7)。十幾二十年來的著作,除前面提到的兩本外,就是出版于80年代的《沉思的老樹的精靈》(浙江文藝),和一本薄薄的隨筆集《文學的“意思”》(浙江文藝出版社)(8)。這個情況,他自己解釋說,生活的輾轉(zhuǎn),“身心二境的無法沉潛”,是重要原因之一。他任職學校工作的繁重,也應(yīng)該是另一方面。但也許又是一種慎重和矜持,并由此轉(zhuǎn)化的“文體”態(tài)度。在他那里,“文體”與“人生”之間本難區(qū)分。在評說某一作家的文章里他說,“要寫得簡單而不貧乏,沉穩(wěn)老實而又并不犬儒自卑,真的很難,很難”?!昂茈y”兩字做這樣的重疊、強調(diào),這種表達方式在他很少見。當然,由于對自己的寫作要求很高,期待“一鳴驚人”,就出言謹慎,惜墨如金。這種保持寫作、發(fā)言所具有的震驚效果,既來自厭棄人云亦云,平庸委瑣,追求創(chuàng)新的強大動力,但有時也會成為一種頗為沉重的心理負擔。

        但是,也還有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對于寫作、“對于‘言說的深刻懷疑與警惕”,包括對寫作與權(quán)力的復(fù)雜關(guān)系的認識?!陡锩v史·小說》的第十章是“灰闌的敘述”,討論香港作家西西的小說《肥土鎮(zhèn)灰闌記》。雖然放在書的最后,寫作時間上其實最早。西西在這個故事里,攜帶著她所處的歷史時空向那個古老的故事提出質(zhì)詢。她改寫了《灰闌記》,讓在過去的文本(李行道的,布萊希特的……)中那個沒有一句臺詞,立于灰闌中被爭奪的孩子開口說話,讓“弱小者”發(fā)出聲音。黃子平認為,西西讓馬壽郎做出“灰闌的敘述”意義重大:這是“對沉默的征服,是對解釋權(quán)的爭奪,是憑借了無數(shù)‘參考書目和人生體驗,提出一個基本的質(zhì)詢”。因為西西傾向于認為弱小者的敘述具有“較大的可信性”,因此,“她捕捉、傾聽這些微弱的聲音,用來作為那些由‘高音喇叭發(fā)布的言辭必不可缺的‘詮注”。

        可是,在肯定這一點的同時,另一種懷疑也隨之而生:在這喧囂嘈雜的世界上,這些“灰闌”中微弱的話語誰能聽到?誰愿意傾聽它們?誰愿意肯定它們自有不容忽視的價值?更為令人困惑的,是“無往而非灰闌”的這一事實?!拔覀冊诙啻蟪潭壬鲜亲陨須v史的編劇、導(dǎo)演或觀眾,或只是身不由己的渺小的‘角色?”不過,西西和黃子平都沒有因此放棄信心,言說、敘述、寫作,就是掙脫“灰闌”的拘囿,渡向?qū)Π兜摹把蚱しぷ印?,就是面對現(xiàn)代生活的荒誕、焦慮、恐懼的一種方式。一方面,“身在灰闌之中,則試圖傾聽異時異地的灰闌中的聲音(無論多么遙遠而微弱),以觀照自身的生存境況”,同時,“也似乎因自己的敘述匯入這些聲音而(在想象中)‘掙出了灰闌……”與錢理群的堅定的英雄主義相比,這看起來有些“低沉”,有些“悲觀”,不過,也是對英雄主義的一種必要補充。有了上述的懷疑,有了對自身處境的清醒認識,也就有了“限度”的意識,事物不再看的那么絕對,對自身力量的估計也不再那么膨脹。因而,敘述也就“不再是慷慨激昂地大喊大叫”,更大可能的,“是理智的,溫婉的,滿懷期望又無可奈何的”。在黃子平看來,“大聲疾呼顯得滑稽;智性而溫婉的話語,才有可能具備持久的內(nèi)在力量。”這也就可以看作是他對自己人生的,和文體形態(tài)的特征的概括。

        問題也許不在文字的多少?!昂暧^研究”、“深刻的片面”、“革命歷史小說”等概念和問題的提出,“邊緣閱讀”策略的運用,有關(guān)人的困境和“掙脫”這一困境的思考,與錢、陳二君的“20世紀中國文學”的論述框架,連同“創(chuàng)新的狗追得我們連撒尿的功夫也沒有”的難登大雅之堂,卻仍經(jīng)常在大雅之堂征引的名言——這一切,似乎都已經(jīng)成為八九十年代文學研究的“遺產(chǎn)”了。那么,還有什么可遺憾的呢?

        注釋:

        (1)2000年我曾寫過評論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一書的文章,名為《文本“縫隙”與“歷史深處”》,刊于《中華讀書報》(北京)當年的6月14日。2009年撰寫《我的閱讀史》系列文章時,對這篇文章做了很大的改寫,字數(shù)也增加了一倍。

        (2)這本書80年代后期編好后,在北京大學出版社積壓多年,最終未能出版。我和謝冕都深感有負參加撰寫的朋友的熱心。在此謹向他們表示歉意。

        (3)當然,后來他又有《害怕寫作》等書的問世。

        (4)刊發(fā)于1984年的《文學評論》,收入《沉思的老樹的精靈》,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

        (5)莫·卡岡:《藝術(shù)形態(tài)學》,三聯(lián)書店,1986年版,第175頁。

        (6) 這些引語,出自黃子平的《邊緣閱讀》一書。

        (7)黃子平:《害怕寫作》,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13頁。

        (8)2005年還出版了《害怕寫作》一書,各有香港和大陸版本。黃子平說:“我在北大的友人錢君和平原君,每年出外開學術(shù)會議經(jīng)過香港,總會送我二到三本新書,有學術(shù)專著,有隨筆集,論文集,演講集,序跋集,乃至自選集?!瓎栁医鼇砜捎谐鲂聲?,便搖頭微笑,說還是幾年前那兩本。無書回贈,何以報之?唯有請他們吃香港館子。在香港,出書不易,吃館子倒還方便?!保ā逗ε聦懽鳌返?-2頁)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中文系)

        猜你喜歡
        小說歷史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5月
        歷史上的4月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2020亚洲国产| 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 美女熟妇67194免费入口| 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日日摸天天碰中文字幕你懂的|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系列| 国产亚洲AV天天夜夜无码| 亚洲成在人线天堂网站| 真实的国产乱xxxx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一级| 三级日本理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亚洲av色福利天堂| 亚洲国产av自拍精选| 爆操丝袜美女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 日本少妇又色又紧又爽又刺激| 午夜成人理论福利片| 乌克兰少妇xxxx做受6| 开心五月婷婷综合网站| 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色多多| 闺蜜张开腿让我爽了一夜| 亚洲午夜成人片| 白色白在线观看免费2| 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a片| av网站免费线看| 国产在线观看不卡网址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91免费国产| 噜噜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18禁黄久久久aaa片| 中文岛国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成人激情深爱影院在线|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曰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