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駿民 李凌云
摘 要:經濟虛擬化以貨幣虛擬化為起點,集中表現(xiàn)為全球虛擬資產的迅速泛化。因為貨幣虛擬化的加深,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國際貨幣與非國際貨幣的區(qū)分,這為國際貨幣發(fā)行國換回大量商品和資源提供了條件,使得全球經濟失衡成為可能并不斷加劇。世界經濟虛擬化導致了全球經濟的失衡,使得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虛擬經濟由全球的實體經濟發(fā)展所支撐,它們享受著世界范圍內高增長地區(qū)的經濟利益,擴大了國際間的貧富差距,引發(fā)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和世界貨幣體系的危機。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只有通過人民幣國際化、發(fā)展和完善虛擬經濟國際化交易平臺、通過資本項目的逆差來對沖經常項目的順差等手段,才能解決當前宏觀經濟的多重困境。
關鍵詞:經濟虛擬化;全球經濟失衡;金融危機
中圖分類號:F832; F11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09)01-0003-08
作者簡介:劉駿民,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凌云,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天津 300071)
貨幣虛擬化使得美元(包括歐元)成為了脫離黃金約束的國際貨幣,也使世界經濟的虛擬化程度不斷加深。這為國際貨幣發(fā)行國免費“享受”其他國家的商品、資源以及服務提供了條件,使全球經濟失衡成為可能,并不斷加劇,也使得“失衡”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全球經濟失衡又加速了世界經濟的虛擬化,兩者的相互影響不斷加深,擴大了國際間的貧富差距,引發(fā)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和世界貨幣體系的危機。世界經濟大環(huán)境中的中國也面臨著多重宏觀經濟困境,必須著眼于以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安排和全球經濟
失衡來解決這些困境。
一、世界經濟虛擬化進程的歷史考察
經濟虛擬化就是虛擬經濟不斷擴張和深化的過程,其實質是虛擬資產的數(shù)量和交易不斷膨脹的過程。這個過程以貨幣虛擬化為起點,集中表現(xiàn)為全球虛擬資產的迅速泛化。貨幣虛擬化是指貨幣逐步擺脫了自身具有的價值,向完全作為虛擬化了的價值符號發(fā)展的過程。從人們發(fā)現(xiàn)不足值的金屬鑄幣可以代替足值的貨幣流通時起,貨幣就開始了它的虛擬化過程(信用貨幣(以銀行券和匯票為代表)建立在銀行信用和商業(yè)信用基礎之上。發(fā)行者承諾,可以隨時兌換一定量或者足值的黃金或其他貴金屬貨幣。但是,因為每天兌換的金額只占到總額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少量的金銀貨幣就可以衍生出大于其價值數(shù)倍、數(shù)十倍甚至數(shù)百倍的信用貨幣,貨幣的虛擬化已經有所體現(xiàn)。法幣是由國家發(fā)行、不承諾兌換黃金的紙幣,其發(fā)行已經與一國的黃金儲備量脫離關系了。此時,貨幣的價值不再是任何個別價值賦予的,而是社會關系所賦予的,這標志著貨幣在一個國家內開始被完全虛擬化了。);從信用貨幣的出現(xiàn)到法幣的發(fā)行,貨幣虛擬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再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的黃金非貨幣化完成,貨幣被徹底虛擬化了。貨幣虛擬化的過程中,貨幣的社會職能逐漸分解開來。貨幣的基本職能、計價單位和流通手段主要由現(xiàn)金和可開支票賬戶存款來承擔。而執(zhí)行貨幣價值儲藏職能的形式大大豐富了,貨幣與一切不斷衍生出來的各種金融資產一起,形成了財富最具獨立化意義的存在形式(劉曉欣:《解析當代經濟“倒金字塔”之謎——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虛擬資產日益膨脹現(xiàn)象的思考》,《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年第11期。)。人們在衡量和儲藏財富時,各類債券以及其他各類金融資產與貨幣本身相比,不僅可以保值而且還能獲得一定的收入。而這些金融資產被設計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可能性,源于貨幣虛擬化過程中它們所代表的價值被社會所認可。隨著信用制度的高度發(fā)展,世界各國金融化自由進程推動了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大規(guī)模創(chuàng)新,結果引起虛擬資產的高速擴張。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紛紛掀起了以“自由化”為特征的金融改革浪潮,取消存款利率限制,放開匯率管制,放松對金融機構進入市場的限制,豐富金融工具和融資技術,實行資本流動自由化。與此同時,許多發(fā)展中國家在格利和肖([美] 約翰·G.格利、愛德華·S.肖:《金融理論中的貨幣》,貝多廣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0-131頁。)以及麥金農([美] 羅納德·I.麥金農:《經濟發(fā)展中的貨幣與資本》,盧驄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102頁。)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論的影響下也逐步實行了金融體制改革(這兩人都以發(fā)展中國家的貨幣金融問題作為研究對象,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論。他們認為發(fā)展中國家普遍存在“金融壓抑”問題,發(fā)展中國家要獲得持久的經濟增長,就必須消除金融壓抑,實行金融自由化。他們的理論對發(fā)展中國家的金融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期間,金融衍生工具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期貨、期權、貨幣互換以及遠期協(xié)議等金融衍生工具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各種金融資產數(shù)量迅速膨脹。1997年,美國經濟學家斯威齊曾指出,“到20世紀80年代末,傳統(tǒng)經濟結構已經讓位于新的經濟結構,在新的經濟結構中,急劇膨脹的金融部門獲取了高度獨立性,并高高凌駕于實體生產體系之上”。實際的經濟運行中,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了自身完全沒有實物資產所對應或完全脫離于所對應實物資產的銀行票據(jù)、債券、股票這些不同形式。完全被信用化和資本化了的有價證券以及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我們稱其為虛擬資產。這些以信用設定為基礎的虛擬資產與實際資源的聯(lián)系越來越弱,甚至已完全脫離于實體經濟活動之上。特別是利率期貨、股指期貨和物價指數(shù)期貨交易等金融衍生品的高級形式,它們根本割斷了與任何個別實際資產的聯(lián)系,交易雙方甚至拋棄了金融期貨那種純粹“幻想的交易”的外殼。交易的東西本身是什么已經不重要,甚至有無東西交易都無關緊要(劉駿民:《從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頁。)。虛擬經濟這種由貨幣和信用關系為代表的經濟運行方式已經逐漸脫離了生產和服務所構成的實體經濟,有了自身獨特的運行規(guī)律和特征,同時對整個經濟體系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世界經濟虛擬化的表現(xiàn)
世界經濟虛擬化在多個方面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其突出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20世紀50年代以后,歐美等發(fā)達國家GDP的結構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其實體經濟迅速退化,而虛擬經濟卻不斷膨脹。我們以美國的制造業(yè)、建筑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代表美國的實體經濟,以金融服務(其中包括保險業(yè))和房地產服務業(yè)代表它的虛擬經濟,則美國實體經濟創(chuàng)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重從1950年的41.25%一直下降到2006年的19.64%,而同期虛擬經濟占全部GDP的比重卻從8.63%不斷上升到20.62%。
第二,國際債券市場快速發(fā)展,國際債務證券余額不斷擴大。1966年的全球國際債務證券余額僅1億美元,但此后保持了持續(xù)快速增長,1977年突破1000億美元,2002年突破10萬億美元,2007年第四季度已達到21.64萬億美元,如圖1所示(數(shù)據(jù)只包括政府債券、企業(yè)債券和票據(jù),不包括貨幣市場工具。貨幣市場工具在整個債券中的比例很小。)。
第三,全球外匯交易額已大大超過國際直接投資和商品及勞務國際貿易額。外匯市場中交易數(shù)量和交易方式的巨大變化反映出虛擬經濟發(fā)展對國際經濟關系的強烈沖擊。在當代的虛擬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大量的外匯交易已經不是服務于國際貿易或國際投資的結算,而是為了在貨幣的流通和匯兌過程中獲取收益、獲取價值的增殖,是與實際經濟沒有關系的純粹的貨幣交易。這種變化突出表現(xiàn)在外匯交易數(shù)量和外匯交易方式兩個方面。從外匯交易的數(shù)量看,外匯交易額已大大超過國際直接投資和商品及勞務國際貿易額,是兩者之和的50倍、60倍甚至70倍(見表1)。
第四,全球股票市場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據(jù)世界交易所聯(lián)盟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05年末,全球股票市場市值約4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1.2%;2005年全球股票市場融資5965億美元,同比增長12.8%。期貨期權市場也持續(xù)走高,期貨期權的標的產品不斷創(chuàng)新,其金融類交易標的產品已經占有絕大部分的比重。
世界經濟的虛擬化進程使虛擬資產在國際間迅速流動,這種以虛擬資產為載體的高速流動使世界經濟在全球體系內的經濟聯(lián)系不斷深化,正是這種不受傳統(tǒng)空間和時間限制的虛擬資產的流動,使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交織、滲透、融合,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運行體系。這是實體經濟全球化不可能做到的??梢哉f,經濟全球化的本質不是實體經濟的全球化,而是虛擬經濟的全球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經濟全球化本質上就是虛擬經濟的全球化,大規(guī)模虛擬資產在國際間流動成為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內容。世界經濟虛擬化的發(fā)展使當代國際經濟關系發(fā)生本質的轉變,其主導內容逐漸由貿易和實際投資轉向以虛擬資產為載體的大規(guī)模資金在國際間的迅速流動。世界經濟虛擬化的過程中,全球市場股票、債券、外匯乃至房地產在內的整個市場都異?;钴S。在源源不斷的資金的支持下,無論股市、房地產市場、大宗商品市場還是債券市場都呈現(xiàn)出強勢。
三、世界經濟虛擬化導致并加速全球經濟失衡
近二年來,全球經濟失衡(全球經濟失衡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概念,2005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托在題為《糾正全球經濟失衡——避免相互指責》的演講中正式使用了全球經濟失衡(global imbalance)一詞。拉托在演講中指出,全球經濟失衡是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一國擁有大量貿易赤字,而與該國貿易赤字相對應的貿易盈余則集中在其他一些國家。)已成為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事態(tài),加劇了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匯率變化、引發(fā)了全球金融動蕩, 嚴重威脅著世界經濟的穩(wěn)定和增長。
1、全球經濟失衡的表現(xiàn)
全球經濟失衡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在經常項目收支上呈兩極分化趨勢,前者逆差不斷擴大,后者盈余不斷增加;以及全球資本流動格局的不平衡,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如英國、西班牙)的經常項目逆差持續(xù)增長。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自1999年突破3000億美元之后迅速擴大, 其中2004-2007年高達6553億、7915億、8115億和7312億美元,分別占其GDP的5.6%、6.4%、6.2%和5.3%,超過了5%的警戒線;英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的逆差規(guī)模也相對較大,2007年分別達到1150億、1450億和570億美元,占各自GDP的4%、10%和7%。
第二、德國、日本以及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中國)和主要產油國持續(xù)處于經常項目順差狀態(tài)。日本一直保持較大規(guī)模的經常項目順差,除個別年份外均超過1000億美元,2007年更是高達2100億美元。德國的經常項目自2001年開始從逆差轉向順差后,增長很快,而且近兩年的絕對數(shù)都超過1500億美元。中國在2005-2007年的經常項目順差分別為686.6億、1608.2億、2532.7億、3718.4億美元;而同期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經常項目順差分別為5112億、6925億、7123億美元。2006—2007年間,中東地區(qū)和俄羅斯的經常項目順差也相當大,其中俄羅斯為940億和780億美元。
第三、全球資本流動格局的失衡。與全球經常項目收支失衡相對應的是國際資本流動格局的失衡。經常賬戶收支失衡進一步引發(fā)了各經濟體間的跨國資本流動,使其資本與金融項目也出現(xiàn)失衡。由于美國與新興市場國家間的貿易失衡,這些國家積累了大量貿易盈余,外匯儲備迅速增加。而且,各國為了保持本幣與美元間的匯率穩(wěn)定,又將大量美元外匯儲備投入美國購買低風險的美元債券,使得國際資本凈流入日益集中于美國。與全球經常項目順差或逆差分布相對應,國際資本凈流出的三分之二輸往美國,而國際資本凈流出的一半以上來自日本、德國、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以及沙特等石油輸出國。
2、世界經濟虛擬化導致并加速全球經濟機制的失衡
當前的全球經濟失衡根源于貨幣虛擬化。貨幣虛擬化導致了國際貨幣與非國際貨幣的區(qū)分,這為國際貨幣發(fā)行國換回大量商品和資源提供了條件,也使得全球經濟失衡成為了可能。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黃金的非貨幣化使美元擺脫了虛金符號成為未制度化的主要國際本位貨幣,保住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當黃金的非貨幣化進程得以在全世界完成后,全世界的貨幣都不再有含金量,都淪為一種單純的符號,從而貨幣被徹底虛擬化。
到目前為止,美元仍是主要的國際計價單位和支付與儲備手段。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在國際外匯總儲備中的比重仍達到2/3左右。在世界經濟活動中,各種技術標準的制定權同國際間的價值標準制定權相比都不算什么,而美國就在為世界制定價值標準和提供價值尺度,提供交易媒介和財富儲藏工具。黃金非貨幣化以后,美國再也不用擔心國際收支逆差會導致黃金外流,在世界其他地區(qū)不斷向美國提供實物商品和資源的同時,美國則不斷向世界其他地區(qū)輸出美元。各國持有美元之后,只能去購買美國的債券和一定量的其他資產。既然美元失去了對外發(fā)行的黃金限制,只要有足夠的債券可以提供,流出的美元現(xiàn)金就可以用債券的方式換回。于是政府債券(主要是各國官方持有)、企業(yè)債券和股票(主要是非官方機構和個人持有)這些虛擬資產就替代黃金成了支持美元對外提供流動性的支柱。
通過分析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演變(見圖2),可以得知,現(xiàn)在的美國向世界提供美元的渠道不再是通過對外美元援助、美元貸款和外國在美發(fā)行美元債券等資本和金融項目,而是通過經常項目的逆差為世界提供貨幣。1982年經常項目逆差就成為輸出美元的基本渠道,資本項目順差則成為美元回流的主要渠道。從1982年到2006年的25年中,美國經常項目除了1991年有28.97億美元的微小順差,其余24年都是逆差,輸出規(guī)模也從1982年的55億美元一路飆升到2006年的8566多億美元,25年增長了約156倍,超過任何國家GDP的增長幅度。
美國用美元購買其他國家的產品和資源,美元流到這些國家之后成為美元儲備,而各國經營外匯儲備的金融機構又回過頭來購買美國的債券和其他資產,結果流出的美元又從資本和金融項目流回美國。這已成為美國攫取其他國家的資源和操縱全球資源配置的工具,而且歐洲很多國家也“享受”著同樣的“待遇”。
3、世界各國虛擬經濟系統(tǒng)的失衡又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經濟失衡
虛擬經濟的發(fā)展根源于實體經濟發(fā)展的內在需求,一國范圍內虛擬經濟的運行依賴于一定規(guī)模的實體經濟。然而在國際大環(huán)境下,全球虛擬經濟呈現(xiàn)出非均衡的發(fā)展狀態(tài):美國的虛擬經濟是由全球實體經濟支撐的,而非國際貨幣國家的虛擬經濟卻只能由本國實體經濟支撐?,F(xiàn)在,美國依然能夠維持人們對美元的信心,依然能夠維持美元的霸權地位,其占世界GDP近30%的經濟總量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其高度國際化的虛擬經濟系統(tǒng)。從20世紀90年代起,美國虛擬經濟的國際化程度迅速提高,1992年到2006年的15年間,每年境外投資者對美國債券和股票等虛擬資產的凈購買量從700多億美元增長到1.14萬多億美元,增長了近16倍多,如圖3所示。正是規(guī)模龐大、國際化程度高、流動性強的虛擬經濟系統(tǒng)提供了大量債券、股票、房地產抵押證券等足以支撐其高速增長的貨幣供應,利用紐約、倫敦、東京、法蘭克福等國際化資本市場迅速進行大規(guī)模的國際虛擬資產的交易,使得全球虛擬經濟系統(tǒng)正不斷失衡。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虛擬化以及虛擬經濟的全球化,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qū)加快了金融改革和自由開放的步伐,國際資本流動更加便捷,客觀上為亞洲等擁有大量貿易盈余和外匯儲備的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qū)將其閑置外匯資金用于國際金融市場投資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美國和歐洲地區(qū)的部分發(fā)達國家則憑借其完善的虛擬經濟國際化交易平臺在規(guī)模、流動性、獲利性、深度和廣度等方面的綜合優(yōu)勢,以及美元和其他主要國際貨幣在國際貿易定價結算、金融資產定值、交易和投資,以及作為儲備貨幣等方面的優(yōu)勢地位,通過貨幣、匯率和金融政策主導著國際金融市場的運行和國際資本的流動,能夠吸引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入來彌補其不斷擴大的經常項目逆差,特別是將亞洲地區(qū)的大量貿易盈余及其所形成的龐大外匯儲備再以資本流出的方式回流到美國。這樣一來,美國、歐元區(qū)等發(fā)達國家憑借其成熟和完善的虛擬經濟系統(tǒng)為其源源不斷地從全球帶來虛擬資產的收益,享受世界范圍內高增長地區(qū)的經濟利益,加劇了全球經濟的失衡。
四、經濟虛擬化導致金融危機不斷出現(xiàn)
世界經濟的虛擬化使得全球資金泛濫,充足的流動性導致債券、股票、房地產、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貨、外匯、收藏業(yè)等行業(yè)空前繁榮。它們之間的關系密切,總體上構成了與實體經濟運行方式完全不同的經濟體系,使得大規(guī)模的全球投機活動盛行,引發(fā)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機。
全球經濟失衡加劇了與美國貿易有大量盈余順差國的貨幣供給增長壓力。為了實現(xiàn)本幣匯率的相對穩(wěn)定,經常賬戶順差國(尤其是雙順差國)從市場上吸納過多的美元而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本國貨幣。從而,這些國家的外匯占款在不斷膨脹,沖銷政策實施的成本在不斷加大。當順差國將美元兌換成本幣之后,美元現(xiàn)匯便流到雙順差國外匯當局,順差國外匯當局購買美元債券以后,美元現(xiàn)匯又會流回到美國,替代現(xiàn)匯的是順差國外匯當局手中所持有的美國債券。于是順差國的流動性價值就獲得了雙重存在。為了應對從雙順差國外匯當局回流的美元,美國央行也采取對沖的方法,減少其對美國實體經濟的沖擊。但是流動性不會因此而減少,美國最終也只能靠增大國內虛擬經濟的規(guī)模來占用大量回流的美元現(xiàn)金。最終流回美國的美元一部分會聚集到美國各類基金機構和銀行手中作為投資和貸款再次前往順差國家,還有一部分會聚集到政府和美國居民手中通過消費全球產品和服務再次流入順差國家,全球經濟失衡繼續(xù)加劇。
這種全球經濟失衡的加劇更多地體現(xiàn)了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意志和利益,而忽視甚至損害了其他國家的利益。這種以美元為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導致的全球經濟失衡,說明了當前國際貨幣秩序從根本上來說是不穩(wěn)定的,這就是世界金融市場和現(xiàn)行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危機的根源。
黃金非貨幣化后,美國持續(xù)的經常項目逆差導致了美元資產充斥于全球,美元的命運也就不再由美國貨幣當局掌握,而是逐漸從美國的境內轉到了境外。隨著投機活動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美元的命運不但美國官方無法控制,而且各國的官方都缺乏對國際貨幣美元的控制力。美元命運越來越與投機活動密切相關。國際投資者(包括全球性的主權財富基金、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等)對美國金融資產是否有信心,就成了美元命運的決定性力量。
然而,美國長期、大規(guī)模的經常項目逆差加劇了國際收支失衡和全球經濟失衡,勢必會在國際金融市場引起高度關注和恐慌,并形成對美元匯率大幅貶值的預期,投資者為規(guī)避匯率風險和避免資產損失將減持美元資產,各國中央銀行也會調整外匯儲備的幣種構成,流向美國的國際資本將因此減少。一旦國際金融市場形成減持美元資產的風潮,國際資本就會大規(guī)模撤出,美元匯率將大幅貶值,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也就無法持續(xù)。現(xiàn)階段的美國金融危機和美元危機已經證實了這一風潮。
國際對沖基金的規(guī)模已經達到2.2萬億美元,這些金融大鱷通過杠桿作用撬動的資金量可以超過其自有資金的十數(shù)倍甚至數(shù)十倍。它們已不再是東南亞金融危機時的“金融大鱷”,與當年相比,它們更加巨大,不會再僅僅盯住泰銖那樣的小貨幣,小的金融風暴已經無法養(yǎng)活它們,它們要在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主要貨幣市場上獲得營養(yǎng)。它們需要大的金融風暴,它們也完全有力量掀起更大的金融風暴。國際上經營外匯儲備資產的主權財富基金已經達到1.9萬億美元。Peterson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這些政府主導的主權財富基金的資產規(guī)模相當龐大,其中規(guī)模在1500億美元以上的就有五家,詳見表2。這些規(guī)模龐大的主權財富基金已經不是貨幣匯率的平準基金,而更類似于尋求利潤的投機力量。政府建立這些主權財富基金的目的就是為了在金融市場動蕩、匯率波動加大的時候,能夠參與投機活動,進行自保。在金融動蕩、匯率波動加大的時候,這些政府官方的基金為了自保就一定要參與投機活動,它們不再是國際金融的穩(wěn)定力量,而是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官方擁有的巨額外匯儲備是用本國資源(如石油和天然氣)和勞動者血汗換來的,一般都要進行保值性的操作。外匯儲備越大,官方背負的包袱亦越大,為了保值或少受損失,它們的行為就會具有越來越大的投機性。越是在危機四伏的時期,它們?yōu)榱俗员?,越是要拋售弱勢貨幣及其資產。因此,投機者對美元的信心越來越成為美元命運的決定性力量,一旦投機者意識到美國流動性過度膨脹以及經濟基本面的問題,開始對美元投機,最初的交易就可能通過金融杠桿被迅速放大,引發(fā)國際貨幣體系的動蕩,甚至引發(fā)全面的金融危機。
因此,當世界經濟虛擬化及國際貨幣(美元)支柱虛擬化以后,投機者對美元的信心越來越成為美元潛在的支持力量。然而,一旦這些投機者開始對美元投機,就可能加劇美元危機的惡化、引起世界性金融危機和現(xiàn)行國際貨幣體系的重構。
五、世界經濟虛擬化中中國的困境與應對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多重困境:
首先,在持續(xù)雙順差條件下,人民幣面臨極大的升值壓力。如果人民幣大幅度升值,這將導致國內嚴重依賴國外市場的制造業(yè)面臨困境(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方式嚴重依賴對外出口,外資以及出口制造業(yè)部門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很大,而這兩個部門都同匯率直接相關。匯率的急劇上升必然會影響到中國的經濟增長率與國內的就業(yè)問題,而就業(yè)與人口問題都要求中國目前還不能隨意降低國內的經濟增長速度。最近有學者提出人民幣匯率上升近10%,而順差仍然沒有減少,實際上這并不能說明中國的以來料加工為主的制造業(yè)能夠抵御匯率升值的沖擊。目前順差繼續(xù)擴大,主要是由于國外消費者對中國出口產品的慣性,物價上升,需求量下降,但總消費增加的反應。),引發(fā)經濟衰退甚至經濟危機;如果堅持人民幣小幅度升值,國際收支順差還將持續(xù),這會導致更大的升值壓力,使得匯率被一波一波的逼上去,走上日本當年不幸的道路。其次,持續(xù)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劇增,人民幣面臨較大的升值壓力。人民幣匯率一旦升值,大量外匯資產就將貶值。這樣,越是持續(xù)順差,外匯儲備就越多,人民幣升值壓力就越大,而人民幣越是升值,外匯儲備資產就越是貶值,損失也就越大。這種困境也是所有非國際貨幣國家共有的問題。再次,高額的外匯占款引發(fā)的國內流動性膨脹,導致了國內資產價格和CPI明顯上升。在國內經濟持續(xù)增長和人民幣不斷升值的預期下,國外資金會進一步涌入國內,導致虛擬資產價格和物價水平進一步上揚,這使得中國將面臨泡沫經濟的危險和貧富分化的加劇,甚至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我國宏觀經濟所面臨的多重困境的根源是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安排和全球經濟的巨大失衡。所以,我們必須著眼于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安排和全球經濟失衡,通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用資本項目的逆差來對沖經常項目的順差;發(fā)展和完善虛擬資產國際化交易平臺,加強金融監(jiān)管等手段來解決這些困境。
第一,積極向外輸出人民幣,增加其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供給,使其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增加國際金融市場的人民幣供給,可以大幅度緩解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第二,發(fā)展和完善以人民幣計價的虛擬經濟國際化交易平臺。以較大力度推進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同時推進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市場的建設,為流出境外的人民幣提供足夠的以人民幣計價的虛擬資產來實行交易和價值貯藏。如果該平臺選在香港,香港必須充分利用其已經初步形成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優(yōu)勢,不斷擴大以人民幣計價的虛擬資產的規(guī)模以及交易水平,其目的是盡快形成一個能夠與美元證券和歐元證券相抗衡的以人民幣計價的虛擬資產國際化交易平臺。這種逐步擴大的、以人民幣計價的虛擬資產交易平臺,對于在條件成熟時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是一個極大的推動,這個平臺也將是保持國內經濟穩(wěn)定和物價水平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的緩沖帶。第三,通過資本項目的逆差來對沖經常項目的順差。由于我國目前正處在產業(yè)結構升級時期,汽車、裝備制造業(yè)、造船、太陽能、新興材料等行業(yè)正在迅速成長,它們是自主產權大幅度增加的希望。信貸緊縮將會影響到這些產業(yè)的發(fā)展。如果我們不是從根本上消除流動性過剩,而是從抑制國內信貸來解決問題,不但不會對人民幣升值壓力有任何幫助,還可能對新興產業(yè)形成抑制,延緩中國邁向經濟大國的進程。但是,通過資本項目的逆差來對沖中國經常項目的順差,在我國制造業(yè)不受太大沖擊,產業(yè)結構不斷升級的前提下,我國可解決目前國內宏觀經濟面臨的困境。第四,加強金融監(jiān)管、防范金融風險。全球經濟失衡導致的國際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大規(guī)模的流動和重新配置,給我國虛擬經濟系統(tǒng)的發(fā)展帶來了重要的戰(zhàn)略機遇,也給監(jiān)管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對此,一要加強金融監(jiān)管。在國內,強化對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國外借款的資格審核,以及對境外投資者的資格進行嚴格審核,防止不合格投資者的行為造成的市場波動。二要加強國際合作與跨國監(jiān)管。金融危機的發(fā)生是整體性的,這就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與跨國監(jiān)管。這不僅需要監(jiān)管金融跨國公司在我國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還需要對該公司的母公司或集團整體地監(jiān)管。三要強化對金融體系危機的處理安排。應通過外匯市場對匯率進行干預,提高利率靈活性;如金融監(jiān)管機構可采取一些特殊的非市場化手段,等等。(責任編輯:梁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