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艷紅
近段時間,一篇名為《女教師被逼向?qū)W生下跪后瘋了》的帖子在網(wǎng)上熱傳。帖子講述了攀枝花市新華中學28歲的女教師,當著兩名校領導的面向一名學生及其親屬下跪。隨后,該教師瘋了,住進了精神病醫(yī)院。事情起源于2008年9月27日師生間發(fā)生的一起沖突。當日課間,該教師召集初三(1)班的走讀生并告訴他們,可以在不上最后一節(jié)晚自習或不上早自習之間做出選擇。當問到學生王某時,其答復是“能不能早晚自習都不上?”女教師沒有答應王的要求,隨手拿出手紙扔到他身上,王某當即憤而轉(zhuǎn)身欲離去,該教師要求王某把手紙撿起來歸還,王某沒有理會老師。當晚,校長把王某父母叫到校長辦公室處理此事。在王某道歉以后,女教師依然不肯原諒學生,要求王某轉(zhuǎn)班或者轉(zhuǎn)學。最后,王某的家長糾集一些人逼女教師下跪,女教師下跪后精神出現(xiàn)失常。 (材料摘自華西都市報)
看了報道,我為之震驚,老師竟被逼向?qū)W生下跪,家長素質(zhì)竟如此之差!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有所謂“天地君親師”之說,教師歷來受到人們的尊崇,而現(xiàn)在竟出現(xiàn)了家長向教師施暴的情況,我在心里實難接受這樣的事實。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法制建設,切實保護教師人身安全、維護教師合法權益,教師只有“身安”才能“樂教”啊。我們教師自己也要挺直腰桿,敢于、善于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同為教師,我也一直在深思事件當中的女教師,她為什么會拿出手紙扔到學生身上?為什么會對學生不依不饒?假如她不這樣做而是采取其他疏導的方法,結(jié)果又會怎樣?不難看出,這場師生之間的沖突,其實是由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引起的。作為學生,面對老師提出的選擇,他作出那樣的回答,可以看作是學生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權利。當然,站在老師角度看,學生這樣回答是不尊重教師,是對教師權威的冒犯。但事件中的老師卻把手紙扔到學生身上,這是不尊重學生甚或侮辱學生;在學生道歉后,該老師還是不肯原諒學生,非要學生轉(zhuǎn)班或轉(zhuǎn)學,這說明了其寬容心的缺失。
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教育中,我們無力去把握它不是因為技巧的缺失,而是因為我們內(nèi)在生命的缺失。我想,這個事件的發(fā)生,不是那位女教師缺乏教育技巧,而是她缺乏對人的生命及其人格的基本尊重,缺乏對教育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尊重,以及對教師權威的不必要的維持。教育要以靈魂喚醒靈魂,而不是以命令、權威、侮辱踐踏靈魂!
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自尊,需要被尊重,成人是這樣,作為“人”的學生也一樣。有了自尊,人才能自愛、自重,才能知恥,才能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生命需要尊重,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作為具有鮮活生命的“人”的權利,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使學生體會到被人尊重、被人喜愛的自尊和愉悅,進而學習尊重他人。如果連對人的生命尊嚴都做不到尊重,是不可能談教育的,更不可能有成功教育的誕生。那種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采取諷刺、挖苦、辱罵等損害學生人格尊嚴的手段,往往是教師無能的體現(xiàn)。
從教育的本質(zhì)來看,教育不是控制、脅迫,而是引導、喚醒。我不由想到一個故事:愛默森父子想把小牛趕到欄內(nèi)。父子倆,等小牛吮得正起勁時,輕拍一下,小牛乖乖地走進牛欄了。同樣的目的,用了兩種方法進行,得出的效果都是如此的不同,里,等小牛吮得正起勁時,輕拍一下,小牛乖乖地走進牛欄了。同樣的目的,用了兩種方法進行,得出的效果都是如此的不同,這不跟我們的教育一樣嗎?愛默森父子用的是粗暴和蠻力,但是女仆卻用了真情和尊重,從而征服了小牛。我們的同行,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教育生活中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辱罵,換成啟發(fā)、表揚、激勵、喚醒,就會是另一種情景。我在想:假如該女教師能夠冷靜處理學生對自己的冒犯,用真情和尊重感化學生,也許結(jié)果就完全不一樣。
學生畢竟還是一個孩子,是成長中的人,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非常正常的,不講禮貌、不守紀律、不尊重老師甚至與老師發(fā)生矛盾、沖突也是正常的。如果老師能有一顆寬闊的胸懷,“大人不計小人過”,寬容他的學生,會使學生內(nèi)心受到感化,甚至還會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會比懲罰更強烈”。有一次上課,一學生趴在桌上睡覺,我便提醒他不要趴在桌上睡覺,想睡覺了就站起來醒醒瞌睡。誰知,他不耐煩地大聲說“我又沒有睡覺”。我告訴他,沒睡覺好啊,請不要趴在桌上。誰知,他卻回敬一句“不關你的事”。教室頓時靜悄悄,全班學生都在望著我,為我捏了把汗,看我如何處置這一場師生沖突。我沒有發(fā)難,我平靜而坦誠地說:“同學,對不起,我向你道歉,我不該把你叫醒讓你認真學習?!蔽野l(fā)現(xiàn)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下課后,他主動找到我,向我道歉。以后上課,他都特別認真。我慶幸,我寬容了學生的無知和錯誤,我把學生真正當成了孩子而不是成人;如果我當時維護師道尊嚴,對該學生嚴厲懲罰,一場師生之戰(zhàn)不可避免,教育效果也就難以預料。每當想起自己親歷的這個教育事件,我都不由自主想到愛因斯坦的一句話:“諒解也是教育。” 寬容是一種溫柔的力量,更是開啟學生心靈、喚醒學生靈魂的鑰匙!
當然,尊重學生的人格,寬容學生的小錯誤,并不是縱容包庇學生,更不是懦弱,而是換個角度看問題,換種方式處理問題。記得有一次政治課,大家都認真地看著多媒體上的學習內(nèi)容,但有一個同學在埋頭看著什么。經(jīng)驗告訴我,他的心思不在課堂上學習的內(nèi)容。我悄悄走向他,直到靠近他他才看到我。透過他桌上的書,我知道他正在做一個數(shù)學題,他做得太入迷了,忘記了正在進行的課堂。他不好意思地抬起頭。我沒有說什么,慢慢地走開了,其他同學都沒有看到這一幕“無聲電影”。接下來,他丟下了入迷的數(shù)學題,很快融入了政治課堂。下課后,我找到他,首先我充分肯定他學習上的專注精神和入迷狀態(tài),并且鼓勵他刻苦鉆研。同時我也向他說明課堂的重要性,提醒他注意課堂紀律要求。以后的課堂,他學習非常積極,我們的師生關系也十分融洽。換個角度看問題,如果課堂上我對他嚴厲批評,只能激起他的逆反心理甚或?qū)剐袨?,還可能加深他對政治課的反感乃至厭惡。首先寬容他,讓他自省,然后再伺機教育,這樣就“水到渠成”了。
教師總是希望學生能自動表現(xiàn)出對他們的地位或年齡的尊重。如果他們所期望的這種尊重沒有出現(xiàn),那么他們就不可能處理事物,就會表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苛刻和專制性方式,如辱罵、體罰、變相體罰等。也許,這是中國“師道尊嚴”傳統(tǒng)的產(chǎn)物吧。其實,教師的權威不是來自教師對學生的控制、學生的順從,而是來自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喚醒,來自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呵護,來自教師的智識和淵博,來自教師的人格魅力。因此,當學生沒有如我們心中所愿的尊重和順從時,我們有必要放棄對教師權威的不必要的維持,摒棄略帶報復性質(zhì)的專制性行動,我們能做的是:以心靈激蕩心靈,以靈魂喚醒靈魂!
(責任編輯:黃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