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忠權 張加揚 張業(yè)黔 楊永健
摘要開展不同采收方式對獨山皺椒產量影響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鮮椒有20角紅熟時開始采收,每7d采收1次,并在采收前噴施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獨山皺椒產量最高,適宜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辣椒;采收方式;產量
中圖分類號S64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4-0017-01
獨山皺椒是貴州省著名的地方品種,尚未見采收方式對辣椒產量影響方面的研究報道。為探討不同采收方式對獨山皺椒產量的影響,筆者特于2008年開展此項試驗研究,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獨山皺椒。
1.2試驗設計
試驗設6個處理,處理1:在小區(qū)鮮椒有20角紅熟時開始采收,每隔3d采收1次,以5穴果長(除柄)在5cm以下為終收期;處理2:每隔7d采收1次;處理3:每隔14d采收1次;處理4:每隔21d采收1次;處理5:只采收1次(即在其他小區(qū)采收最后1次時采收);處理6:每隔7d采收1次,并在采收前1d用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葉面噴施。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15.0m2,每小區(qū)2小廂,每廂栽2行,行株距為0.70m×0.30m,廂溝寬0.40m,重復間溝距0.60m,每小區(qū)計4行80穴共160株。試驗地四周設置保護行。
1.3試驗方法
試驗在基長鎮(zhèn)陽地村塘流組蒙正林戶獨荔公路邊的責任田上進行,前茬作物為水稻,土質為壤土,土壤肥力中等。試驗地3月16日育苗,5月14日移栽,各處理除采收方式不同外,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均按大田常規(guī)進行。
1.4調查統(tǒng)計
對各處理的生育期、抗逆性和產量等相關經濟性狀進行定點觀察與調查記載,用Excel對處理產量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各處理生育時期與生長一致性觀察
從表1可看出,獨山皺椒長勢中等,成熟一致,各處理生育期相差不大。
2.2各處理抗逆性表現(xiàn)
從表2可看出,獨山皺椒的耐旱性、耐澇性、抗病性等抗逆能力表現(xiàn)為中等,雖有較少量的病毒病、青枯病、枯萎病、疫病發(fā)生,但各處理差異不明顯。
2.3各處理單株經濟性狀
從表3可看出,各處理定點調查的單株結果數(shù)及其他經濟性狀相差不大,規(guī)律不明顯。
2.4各處理鮮椒產量
從表4可看出,采收方式不同,產量不同,隨著采收間隔時間的增加,收獲產量下降趨勢明顯。方差分析表明(表5),處理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重復間差異不顯著。不同采收處理設計中,處理6的產量最高,處理1次之,二者差異不顯著,處理6與處理2、3、4、5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與處理1 的產量差異不顯著;處理1與處理3、4、5產量差異顯著,與處理2、6產量差異不顯著;處理3、4、5間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
3小結與討論
在鮮椒20角紅熟時開始采收,每隔7d采收1次,并在采收前1d用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葉面噴施,這種收獲方式產量最高,效果最好。因為及時噴施葉面肥,補充植株營養(yǎng),達到了促花保果的作用,雖然是每隔7d采收1次,但鮮果沒有變壞的現(xiàn)象。每隔3d采收1次的效果次之,每隔7d采收1次的效果再次之,二者間差異不顯著。每隔3d、7d采收1次,紅熟椒得到及時采收,有效刺激了植株生長發(fā)育,達到了促花保果的作用。雖然7d采收1次有少量鮮椒變壞而沒有采收,但從市場經濟角度考慮可以降低成本,生產上可以推廣。以7d為間隔期,隨著采收時間的延遲,收獲次數(shù)減少,收獲產量逐漸降低,不同收獲方式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研究表明,產量降低的原因是鮮果變壞越來越多。
綜上所述,在鮮椒有少量紅熟時就開始采收,每隔7d采收1次,并在采收前1d用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葉面噴施,這是在獨山皺椒生產中最適宜推廣的采收方式。結合農村生產實際和鮮椒市場價格情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隔3~7d采收1次也是行之有效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