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順口溜和段子
——讀布衣“墻上馬”
布衣,1971年出生于四川,師范學(xué)校畢業(yè),有大量詩作散見各種報刊。
首屆“全球通”短信文學(xué)大獎開賽,評出《墻上的馬》為詩歌一等獎。評委們?yōu)樵撛妼懴芦@獎理由是:人對大自然和生命力的渴望,透過宣紙上一匹馬及其意象組合,得到美麗的表現(xiàn)。虛實空間的微妙轉(zhuǎn)換,物我位置的輕巧轉(zhuǎn)移,使形象和情緒鮮明飽滿并且純凈動人。
馬是大草原上的王子,馳騁沙場的矯健,仰天長嘯的雄壯,一直以來是高貴與力量的象征。而一旦被命運“束縛”在墻上,它的“飄零“和長嘯踢踏,它的痛苦掙扎,就薄成一張宣紙了,可悲可嘆。被固定在墻上的馬,雖然沒有具體寫出眼神呆滯、鬃毛耷拉等等窘迫相,卻讓人分明感受它的饑渴焦慮,它心中一聲聲無奈。正是深刻理解馬的心思、馬的需求、馬的憧憬,所以“我”要不停的替它在城市的水泥地尋找鮮嫩的草,哪怕只有一棵!決絕的連鎖關(guān)系,“一直”與“一棵”的關(guān)系,道出尋找自由與尋找綠地的可貴與難度。
寫馬即寫人。這是現(xiàn)代人物質(zhì)與精神的雙重“饑渴”。
在這喧囂的塵世,哪里才是生命的自由,哪里才是大自然原始的本真?不知道。一根草,一根最普通的草,也許在處處是柏油馬路、水泥地板的城市里,最終成了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強烈的對比,足以構(gòu)成人為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一種批判,以及對現(xiàn)代社會文明的深刻反思:鋼筋混凝土的環(huán)境,缺少呼吸的空間,源于人們盲目開發(fā)土地,盲目追求消費生活,造成一系列災(zāi)難:水土流失、沙塵暴、汽車尾氣、白色污染……那是大自然對人的懲罰;而現(xiàn)代人淡漠精神,一味追求金錢、投身時尚、享用奢華,必然釀成深度焦慮和匱缺。這一切,都加劇了自由奔馳的意識絕處待斃,生命本真充滿了不可救藥的“物化”!
表面上是寫替畫面上的馬尋草,實則是期望人們秉持環(huán)保意識,調(diào)和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詩中的“水墨”可視為社會中的成規(guī);“釘”象征著束縛與囚?。获R的“饑渴和焦慮”提示人對自然破壞的結(jié)果;“多年”、“不停”、“苦苦”、“奔跑”等,則映照出作者對于自由和諧的向往。
一首深切關(guān)注生命的詩,一首渴望回歸自然的詩。
特地到網(wǎng)上查看布衣是何許人,原來是位70后出生的作者。其短詩可謂構(gòu)思精巧,以小見大,以細寓巨。10行左右的詩,寫得洗練而有意味,是很可以在手機短信上開辟出一片天地的。因為目前手機短信中,充塞了太多油滑的順口溜,和唾沫四濺的段子。
以這樣精美的分行,入駐大眾市場,該不是詩歌的非份之想?詩歌,也要搶占文化“地攤”?
附:墻上的馬/布衣
一匹馬,被水墨釘在墻上
它的思念飄零
它的肉體和嘯聲
薄成一張宣紙
我知道它的饑渴和焦慮
所以,這么多年來
我一直代替它
在城市的水泥地上
奔跑,苦苦尋找
一棵鮮嫩的草
一種詩歌的倫理學(xué)
——讀李小洛“省下”
李小洛,女,1973年生于陜西安康。曾獲第四屆華文青年詩人獎,新世紀十佳女詩人。首都師范大學(xué)駐校詩人。《孤獨書》尤其受到關(guān)注。
在新世紀十佳青年女詩人評選中,李小洛是唯一當(dāng)選的70后詩人,雖不能以入選與否論高下,但她在眾多候選人(64位)中,經(jīng)專家嚴格評定脫穎而出,至少表明實力不凡。出道沒幾年,便聲名鵲起,《省下我》是她的代表作。表面看,該詩沒有多少“技藝”含量:直截了當(dāng)、不露鑿痕,很像嚴力的《還給我》。但在百來字中,卻聚集了很大容量。作為詩歌倫理學(xué)中的一種取向,它所推舉的普世價值,于當(dāng)下充滿喧囂、欲望的無盡追逐中,十分可貴。它的好讀、有感染力的“教化”、深刻反省、鮮明的時代烙印,在簡潔形式中形成的組合拳,所帶來的震撼力,已經(jīng)贏得廣大青年讀者,有資格進入新一輪的語文讀本。
整首詩分三節(jié)。第一節(jié)八行全部采用“省下我……”作為開始的句式,進行不厭其煩的“發(fā)配”:一口氣要“省下”蔬菜、糧食、水果、書本、絲綢、電話、車輛、住房……吃喝住行等15種物質(zhì),在當(dāng)今崇尚享受、鋪張的習(xí)俗中,詩人發(fā)出這樣決斷的聲音,誰說沒有一點振聾發(fā)聵?不僅物質(zhì)上做如此驅(qū)除,精神上她也要放逐:既省下與別人的愛情,也省下自己對世界情感的主觀反應(yīng)——省下我的戀愛,省下我的淚水,去澆灌麥子和菊梅。這一貌似“絕對”的、非物質(zhì)化的吝嗇取舍,并沒有矯情之嫌,因為詩歌允許采用這種極端化說法,去抵達詩人固執(zhí)的理念高地。況且前面已有6行物質(zhì)方面的鋪墊,精神上的推進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因此,也才有第二節(jié)唯一單挑的一句:“省下我對這個世界無休無止的愿望和要求吧”。仿佛一記響鞭,甩得人心打顫。原來我們這些“愿望和要求”,在世俗面前并非不正當(dāng),不過一旦過度(無休無止),便如無底洞。作者在這里,對物欲做出了義正詞嚴的絕交。先期的明晰與洞察,叫作者心存一種潛在的負罪感,以及充滿提前量的警戒性。負罪與警惕,逼迫她繼續(xù)做精神上推進:“省下我對這個世界一切的罪罰和折磨”——自認有罪與加害,那么,那種懺悔、內(nèi)疚、自責(zé)之情就溢于言表了,直至最后絕望地跳出,并且重復(fù)著:“請把我拿走。/拿走一個多余的人,一個/這樣多余的活著/多余的用著姓名的人。”
“拿走”的口氣,意味著無情決裂;“多余”的裁定,意味著對自我的審判。“多余的人”,是對這個世界的累贅和負擔(dān)?!拔摇贝_證不了價值所在,所以“我”需要與世界斷絕關(guān)系。作者有意把自己推到懸崖峭壁,實際上蘊涵著對這個世界又悲憫又熱愛,既內(nèi)省又謙卑的復(fù)雜心態(tài)。
“省下我”的旨意,喻示了李小洛詩歌的一種倫理精神,似乎可用“省、簡、退、慢”四字給予概括。省是省略、減少、放棄,在《省下我》這首詩里已有深刻表達。
簡是簡單、簡樸。李小洛在《上帝也恨我》中說,“我只是一個簡單的身體/所以電話薄里只存一個號碼/所以窗子上只涂一種油漆/所以園子里只種一種植物/——她用簡單、簡約、素樸來對抗繁縟、鋪張和物質(zhì)化的時代風(fēng)氣。
退是后撤、回收,是逆潮流向后的“懷舊”和“固守”。李小洛在《我背對著火車》中宣稱:我喜歡老電影回放,喜歡那枚后退鍵,喜歡一路倒退走,一直退回到遙遠的母親的子宮。顯然,李小洛的“后退”,排除線性進化時間觀,更符合真切的詩性生命,和詩性生命中的詩意“返觀”。
慢是緩慢、緩解。李小洛在一首慢的歌詠中主張:慢慢地醒來、慢慢去曬、慢慢地喝、慢慢地猶豫、慢慢地說話、慢慢怨恨、慢慢哭泣,慢慢歡笑、慢慢地在傍晚里死去,李小洛用慢來對抗以“快”為特征的現(xiàn)代性,淡化浮躁、功利、急于求成,同時也爭取到對生命豐富性、多樣性的細膩感受。
或許,李小洛較早確立了生命與詩歌的倫理學(xué),避免了晚生代寫作者停留在日常表面的“輕淺淡”。李小洛與眾不同的“省、簡、退、慢”理念,撐起了她與眾不同的寫作風(fēng)格。
附:省下我/李小洛
省下我吃的蔬菜、糧食和水果
省下我用的書本、稿紙和筆墨。
省下我穿的絲綢,我用的口紅、香水
省下我撥打的電話,佩戴的首飾。
省下我坐的車輛,讓道路寬暢
省下我住的房子,收留父親。
省下我的戀愛,節(jié)省玫瑰和戒指
省下我的淚水,去澆灌麥子和菊梅。
省下我對這個世界無休無止的愿望和要求吧
省下我對這個世界一切的罪罰和折磨。
然后,請把我拿走。
拿走一個多余的人,一個
這樣多余的活著
多余的用著姓名的人。
陳仲義,著名詩評家,現(xiàn)居福建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