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俊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本鸵还?jié)課而言,也是如此。本學期,在哈爾濱市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中,我執(zhí)教了《雷雨》一課。我覺得,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上,還是有一些我個人的思考。
《雷雨》是教科版5年級上冊教材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主要描寫的是昌濰平原上的一場雷電交加的暴風驟雨。如何導入新課,著實令我煞費了一番苦心。如今的公開課,要么是歌曲導入,要么就是多媒體課件導入,恰似紛繁涌起的“春潮”,可謂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如何只用一支粉筆,一段精巧的設(shè)計給學生換一換胃口,從課伊始就上出濃濃的語文味來呢?于是,我想到了“雨”字的字形演變?!坝辍弊质莻€象形文字,在甲骨文、金文中“雨”字的寫法和楷書的寫法比較相近,如果讓學生以猜字謎的形式導入新課,是不是會更能吸引學生呢?
一、由“雨”字導入
師:先考同學們一個字,看看有沒有人能猜出來這是一個什么字。(板書“雨”字的甲骨文寫法。)
生:是“雨”字。
師:為什么猜它是“雨”字?
生:我覺得,上面的一橫是高空的云,六條短線好像下落的雨點。
師:真不簡單,你很善于觀察,多么形象生動的漢字!這的確是“雨”字,它是一個象形文字,同時也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雨”字的寫法。到了商周時期,金文中“雨”字的寫法又變成了這個樣子(板書金文的“雨”),雨點有斷有續(xù),更形象了;再經(jīng)過漫長的演變,就變化成了今天楷書的“雨”字(板書楷書的“雨”)。從“雨”字字形的演化過程,我們能夠感受到我們老祖宗的聰明才智和漢字那無窮的魅力。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讓學生了解了“雨”字的甲骨文、金文和楷書的字形演變過程,目的有三: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使學生感受到漢字的無窮魅力;3.自然地過渡到對“雨”字的拓展訓練。
接著,我設(shè)計了對“雨”字的拓展訓練。
二、拓展有關(guān)“雨”的詞句
師:雨是神奇的大自然的生靈,也是文人筆下閃光的精靈。描寫雨的詞語非常豐富。如果要描寫一場小雨,可以用上什么詞語?
生:綿綿細雨。
生:細雨如絲。
生:牛毛細雨。
生:斜風細雨。
…………
師:如果想描寫一場特別大的雨,你會用上什么詞語來形容?
生:大雨滂沱。
生:大雨傾盆。
生:狂風暴雨。
生:瓢潑大雨。
…………
師:看來描寫“雨”的詞語同學們已經(jīng)積累了不少,還能吟誦兩句描寫“雨”的詩句嗎?
生: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生吟誦得聲情并茂。)
師:讀詩要像這位同學學習,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誰還能?
生: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生: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生: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
師:真好。學習語文,就應(yīng)該這樣,大量地讀書,大量地積累好詞佳句。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一篇描寫雨景的文章,當代著名作家峻青筆下的《雷雨》。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一書的扉頁上寫道: “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jié)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yīng)據(jù)此進行教學?!睂W生交流描寫“小雨”和“大雨”的詞語,吟誦已知的或課前查閱的有關(guān)“雨”的詩句,建構(gòu)以“雨”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這個設(shè)計將文本內(nèi)容與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及課外資源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大語文教學觀。由字到詞到詩句再到篇章,循序漸進,既積累了語言,又調(diào)動了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為新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正可謂“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南馬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