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東
[摘 要]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大背景下,傳統(tǒng)的作業(yè)觀已不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我們的語文作業(yè)觀需要轉變。在設計作業(yè)時,要注意與教材相結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結合,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fā),在形式、內容、層次上進行優(yōu)化設計。做到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層次不一,從而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使學生的個性在參與作業(yè)的活動中得到張揚。
[關鍵詞]語文作業(yè) 設計 個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對作業(yè)的重要性,在認識上必須有新的定位,即注重發(fā)揮學生在作業(yè)中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在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作業(yè)活動中,張揚自己的個性,從而獲取生動、活潑、完滿的發(fā)展。
因此,語文作業(yè)設計要在激活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上動腦筋下功夫。語文作業(yè)不應只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應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所以我們在設計作業(yè)時要注意與教材相結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結合,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fā),在形式、內容、層次上進行優(yōu)化設計。做到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層次不一,從而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使學生的個性在參與作業(yè)活動中得到張揚。我校雖地處城區(qū),但60%以上的生源來自城鄉(xiāng)結合部,分布的小學雜多,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如果是統(tǒng)一、呆板、機械的作業(yè)模式,顯然會造成優(yōu)秀學生不優(yōu)、中等學生厭學、學困生更差的惡性循環(huán)。因此,針對我校學生的特點,作業(yè)的優(yōu)化設計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從如下兩個方面,經過兩年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笆谥疅o趣,必不樂學。”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苯虒W的實踐也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如果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其學習的熱情必然會高漲,學習效果也會顯著提高。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對未知的好奇心的本能,這種本能如果能在實踐活動中得到不斷強化,那么學生將會對學習保持持久的興趣。然而傳統(tǒng)的語文作業(yè)形式呆板、內容枯燥、機械重復,形成了一個一成不變的脫離實際的無趣模式,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因此,設計豐富新穎的作業(yè)內容,形成各式各樣的作業(yè)形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作業(yè)興趣乃至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而實行分類作業(yè)則不失為一項有益的探索。
一、立足于創(chuàng)新,設計趣味性作業(yè)
我們發(fā)現學生對千篇一律的作業(yè)形式倍感厭倦。因此,作業(yè)設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不同的課文內容,將作業(yè)融于游戲、繪畫、調查、制作、表演等活動之中,甚至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yè),選擇作業(yè),自主定量,把完成作業(yè)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們要開闊視野,將那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作業(yè)加以改造,使其具有一定的主題性和情境性,增加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產生一種內部的驅動力,從而高質量地完成作業(yè)。筆者嘗試了以下三種增加語文作業(yè)趣味性的方法:
1.以新引趣。好奇是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新穎的作業(yè)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針對這一特點,平時盡可能變化訓練內容出現的方式。比如,在學了《智取生辰綱》這篇文章后,布置的作業(yè)是要求學生課外閱讀《水滸》,一段時間后采用“打擂臺”方式檢查課外閱讀效果,即分4人一小組,以課內學習為基礎,從個人的愛好出發(fā),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人物或情節(jié),查閱有關資料,形成小組的書面評價,同時熟知其他人物或情節(jié),掌握反駁別人的資料。然后在活動課上“打擂臺”,每個小組都可以成為“擂主”,也可以“打擂”,對小說人物進行評價,互相質疑反駁,互相討論分析,而教師應該及時補充、調整和點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2.所選的作業(yè)材料盡量貼近學生的興趣愛好,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比如,在布置閱讀訓練的作業(yè)時,閱讀材料的內容應富有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或者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今年上半年我國發(fā)生了大雪災和四川特大地震,就查找了一些災難中的感人事跡的材料或是說明性的材料進行設計閱讀訓練。還有關于杭州灣大橋的新聞通訊、有關北京奧運會的相關資料、這次“神七”的有關科技知識都可以作為閱讀訓練材料。結果,學生大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3.以賽引趣。初中學生大多逞強好勝,勇于競爭,訓練中適當設計一些競賽性的練習,可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學完了唐詩宋詞后,筆者在活動課上舉行一次“詩詞誦讀比賽”,還開展了一次“咱自己的詩”自創(chuàng)展示活動,結果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學生興趣盎然地完成各自的作品。這些競賽式的訓練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了學習的主動性。
二、立足于探究,設計實踐性作業(yè)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chuàng)新知識,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學習語文的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是容易和社會生活取得聯系的學科,實踐性作業(yè)能成為連接課堂教學和社會生活的橋梁。教師要充分利用社會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從而提高語文能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設計了以下幾種實踐性作業(yè):
1.科研類作業(yè)。為了深入理解課文,加強語文的學科知識滲透,不妨設計一些科研類的作業(yè)。比如學了《羅布泊,消失的仙湖》后,學生了解到綠地沙化已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課后的作業(yè)設計就從環(huán)保的實踐出發(fā),引導學生以文本為基礎制定和選擇專題進行研究,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在作業(yè)中,可以聯系自己掌握的歷史、地理與科學學科的知識,做到各學科知識的聯系和滲透,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環(huán)保實踐,真正做到活學活用。作業(yè)設計如下:
作業(yè)步驟:全班組建治沙委員會,分三大組,即指導組、情報組、攻堅組,明確研究范圍。
指導組:對治理沙化的必要性及可能性進行考證,提出治理沙化的規(guī)劃。
情報組:了解治理沙化的主要方式及所用的武器;考證何處尋找所用的武器——水,匯報當前的沙化的成績以及存在的問題。
攻堅組:考證如何防備沙漠進攻,如何培植防護林,考證如何反攻為首,具體的實踐策略是什么。
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知識特長自由組成三對,集體研究討論,可以利用課文知識,也可以利用學到過的歷史、地理與科學等學科的知識,還可以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最后將研究結果與有關情況形成書面報告。最后,由四位學生組成治沙委員會審議組,三個小組派代表在班級活動上交流、評價。
2.查找類作業(yè)。為了深入理解課文,擴大知識面,可放手讓學生去查找有關參考資料。比如學習《旅鼠之迷》一文時,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有關旅鼠的資料,有文字,有圖片,甚至還有光盤。上課時,說起旅鼠,學生個個頭頭是道,興趣盎然,連筆者也自嘆不如。
3.考察類作業(yè)。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考察能力,可組織學生圍繞一個主題,開展系列考察活動,并做好考察記錄。這對更全面、更系統(tǒng)地學習相關課文內容及掌握語文知識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學了八年級下冊的“民俗風情”這一單元時,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走一走,看一看,問一問,考察一下家鄉(xiāng)的風俗人情,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并與同學交流各自的想法。結果,其中有三個來自四川和江西的學生給大家?guī)砹四抢锏莫毺仫L俗,讓同學大開眼界。又如班會課讓學生走上城區(qū)街頭,調查各類廣告、招牌用語中的錯別字和不規(guī)范字,然后進行歸類,讓學生懂得書寫規(guī)范字的重要性。
這樣富有實踐性和研究性的作業(yè)設計,打破了以往機械的作業(yè)模式。在這些作業(yè)過程中,學生作為活生生的生命個體,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趣參與活動,從而使作業(yè)過程和作業(yè)結果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作業(yè)布置不再是僵化的、固定的模式,而是一個富有個性化的生成過程。
三、立足于自主,設計開放性作業(y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課程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力爭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都得到發(fā)展。因此,語文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使每位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自主開放的學習過程。
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定的想象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展開合理的想象,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訓練學生的書面、口頭表達能力。比如學了《我的叔叔于勒》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題作業(yè):以四人一小組為單位,以課文為藍本,想象一下當于勒成為千萬富翁出現在菲利普夫婦眼前時的情景。又如學了《變色龍》后,可以讓學生通過合理地充分地想象,續(xù)寫一個“警官奧楚蔑洛夫路上巧遇將軍的哥哥”的場景,更能淋漓盡致地表現警官奧楚蔑洛夫的見風使舵、媚上欺下、阿諛奉承的性格,增強學生的文本體驗,提高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
四、立足于差異,設計套餐型作業(yè)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這就要求教師的教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學生在性格特征、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個性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和能力結構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量力而行,設計分層次作業(yè),從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著手,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的個性化發(fā)展。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一些有梯度的套餐型作業(y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自主選擇完成。
比如在布置每課詞語運用練習時,設計的套餐作業(yè)是:A.抄寫文中含有這些詞語的句子并解釋這些詞語。B.在了解詞語意思后進行造句,要求詞語運用正確。C.運用提供的幾個詞語,寫一段文字或一篇短文,要求立意正確,語言通順,詞語運用正確。
又如學了《月亮上的足跡》一文后,就設計了以下三個作業(yè)套餐,讓學生自主選擇:A.摘抄文中富有表現力的或是自己喜歡的詞句,至少5句。B.以“1969年7月21日,偉大的一天”為總起句寫一段話,內容要求從所學的課文出發(fā),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C.想象作文:《假如我是“神八”宇航員……》,要求基于所學的課文,查閱有關天文知識和航天知識,展開合理的想象,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這樣的作業(yè)設計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基礎差的可以選做簡單的C套餐,中等的選做B套餐,基礎好能力強的,可選做較難的A套餐。
五、立足于積累,設計量化類作業(yè)
現代教學以人的發(fā)展為最高準則,呼喚學習者主體性的張揚,要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強調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培養(yǎng)其自我教育能力,從而逐步實現由依賴性學習向獨立性學習、由他主學習向自主學習的過渡。因此,在設計作業(yè)時采用量化的形式,實現學生學習的自我反饋,自我調整,不失為有益的嘗試。
從初一新生進校開始,就著手開展每位學生每學期自主積累20首詩詞和每周10個好詞、5個佳句的量化作業(yè)活動。每位學生每周找20首自己喜歡的詩詞進行賞析,形成書面稿件,內容包括:介紹作者和背景,講解疑難字詞并解釋全詩,分析該詩令自己喜歡的原因(內容、情感、藝術特色),然后要求背誦和默寫。每位學生每周從語文報或《讀者》中摘抄10個好詞5個佳句,在旁邊加上適當的點評,寫出自己喜歡的原因。這樣,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閱讀賞析的量化作業(yè)活動,擴展了閱讀空間,增加了閱讀量,積累了語言文學素材,并在自主閱讀、自我感悟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同時,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品質。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的優(yōu)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fā)展獨特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大背景下,語文作業(yè)觀需要轉變,要以新課程標準精神為依據,確立以學生為本、新穎多樣、面向全體、重視學以致用的語文作業(yè)觀,樹立新的語文作業(yè)設計理念,使學生的個性在作業(yè)中得到張揚,使學生的人格在作業(yè)中得到尊重,使學生的情感在作業(yè)中得到體驗,使學生的素養(yǎng)在作業(yè)中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朱寶娜.談談作業(yè)形式的優(yōu)化[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1,
(10).
[2]張鵬舉.關于語文個性化教學的若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