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得見包北弘先生十幾方篆刻印章,識后頗覺有趣;將印文連綴后竟是一篇短文,從中可解讀出先生的思想、學識、志趣。于是,又將印章鈐成扇面狀,題上“宗法秦漢”額文,下書所綴之文,遂成一幅印與文相映成趣的書法作品,以表達我對北弘先生的景仰。
以下是印文所屬之文(黑體字者為印文)
包宇,字北弘,又百絃,永樂鄉(xiāng)人也,家在貴山之陽。素懷民胞物與之志,恒持半孝修心讀史之道,終悟或有因緣莫羨人之理。性高雅,喜迎楊柳風,觀窗閑月,聆芭蕉雨,賞梅花雪;好結翰墨緣,與友一畫開共為快事;篆刻包宇印信諸印,自稱“十干先生”,高徒謝孝思為之奏刀。先生與黃干夫諸鄉(xiāng)賢乃達德學校創(chuàng)建之元勛,兼與黃齊生同儕,皆學界名流,教育先驅;門下精英輩出,王若飛、陳恒安、謝孝思、張星槎、楊文山皆其中俊杰;于印文中竟無治學箴言,匪夷所思,抑藏包威之章內乎?后學羅必鼎記。
百北弘先生自謂永樂鄉(xiāng)人是有歷史依據的。他是明代在黔“屯堡文化”人的后裔,而今包氏族人大有在該地居住的,現永樂鄉(xiāng)亦有“包半堡”之說。他們的先祖隨浩浩蕩蕩的軍隊,結集在獵獵的大明旌旗下,洪武年間,到蠻荒的貴州高原戍邊、屯田,繁衍后代、傳播文明。家在貴山之陽,則道出了“貴陽”地名的出處,本與氣候無關,倒是以地理特點,以“貴山”為參照物而得名的。
至于民胞物與印文,折射出的“屯堡文化”思想是很明顯的:與當地老百姓、少數民族像同胞一樣和睦相處,接濟物質匱乏的鄰居及需要幫助的人。如果用當今時尚的話來解釋,“屯堡文化”所宣揚的正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并重的;而北弘先生的行為是實踐這種思想的。當他年過花甲,1954年在省醫(yī)(當時稱“干部醫(yī)院”)去世,自發(fā)前來送葬的隊伍竟擠滿了從省醫(yī)到大十字的大街,阻斷交通。這是此前貴陽城從未見過的盛大、感人的場面,可見先生平素的聲望有多高,人緣有多廣。
異形章半孝修心讀史印文,唯“半孝”不易理解。古語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何為“全孝”?有子繼承香火,給父母養(yǎng)老送終,按時令為先祖祭祀掃墓。北弘先生是有兒子的,但很不幸,兒子早年遭日機突襲驚嚇致癡,不能承擔一個健全人的孝道。用“半孝”于印文中,可見先生的內心有多無奈;無論為人父還是為人子,他深感愧疚,這件事使他郁悶終身。因此,他的侄子們從他那里得到了慈父般的愛撫。“修心讀史”,讓我們體會到了他注重個人思想修養(yǎng),潛心研究歷史的志趣的同時,也感到他為了解脫“半孝”的心理重負而作的內心掙扎。
或有因緣莫羨人。結論是“莫羨人”,前提是“或有因緣”;所以,并非任何情況下都要“莫羨人”。由此可知,先生主張無“因緣”時是該“羨人”的?!耙蚓墶笨捎龆豢汕?,非人力所能及;但更多的是無“因緣”或不知有無“因緣”,就不應該放棄努力。我想,作這樣的理解,應該是符合先生此語的原意的。
楊柳風窗閑月、芭蕉雨、梅花雪印,是典型的詩文印。十二個字,從感覺、視覺、聽覺,立體地描繪出文人眼中四季的景物特點,傳達了獨特的內心感受,是北弘先生篆刻中最富于詩情畫意的。
翰墨緣與一畫開共兩印,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先生對書畫的喜愛,且能書善畫。與友互贈詩文,切磋技藝當屬常事。文革前,我曾在同學包威(先生的侄子)家里,看到廳堂壁上懸掛的字畫。先生的山水人物畫,用筆蒼老,意境古拙;而寫就未裝裱的送弟子楊文山(我高中的語文老師)的一首五律詩,我只記得首聯“山中有一士,面色常清平”;書法用筆結體,頗有米元章(米芾,宋“四大家”之一)的意味。他的字畫,文革中全部遺失;而篆刻也僅由包威保存了十來方,這是很讓人痛惜的。
“十干先生”一印與其它印風格迥異,布局疏朗,結字工整,恭敬之情流露無遺。這方印是謝孝思先生為恩師篆刻的,邊款刊“北弘師命刀,孝思”七字行書,刀法明快簡潔。先生于達德學校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貢獻了畢生的心血與智慧。他把自己的干勁歸為十類,全面詮釋了為教育事業(yè)所作的努力,并自稱“十干先生”。這“十干先生”的原文,是寫在先生贈給在臺灣的侄女包華的一幀相片的背面;八十年代末,他的侄女攜相片到貴陽探親,經謝孝思先生將磨損不清的字跡修復,放大后刻于石碑,置于黃果樹碑林。這樣,總算給熱愛北弘先生的貴州人留下一些可供瞻仰的筆跡。
有三方印的印文已不可以得知——包威早年磨平,刻上了他的姓名——這是當年不識印文的中學生干的糊涂事。當然,這事足夠他后悔一輩子。北弘先生于達德學校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始終參與其間,由教師而中學部主任而校長,作了大量的工作——這就是“十干”里所歸納的;遺憾的是,我們從遺印中無法探究出他的辦學及教育的指導思想,而其它方面的在已見的印文中均有體現。因此,我推測我們所沒能看到的關于教育方面的箴言,恰巧就是那三方磨去了的印文。果真如此的話,我們還能說什么呢?
先生篆刻的朱文印有秦印的韻味,陰文印肥厚不足,故漢印特點不夠突出。即使如此,先生篆刻特點亦正如額題所示:“宗法秦漢”。先生的篆刻,唯有一方寫邊款,其文為:乙酉年(1945年)冬刊,由此可知,這些印章是在六十年前篆刻的;一方印章兩邊,寥寥幾筆。即勾勒出遠山淡水;另一方印章一邊,方寸之內,樹木、房舍、小橋、庭院皆布其間。足見先生對眼中景物高度、準確的概括能力,手中刻刀高超的表現力。以先生的名望及印章本身的價值而言,這十幾方印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研究價值及藝術價值,也是值得珍藏的。
就在本文結束時,獲悉謝孝思先生以104歲高齡在蘇州逝世的消息,這是貴州藝術界的巨大損失。也謹以此文表達對孝思先生的哀思。
附“十干先生”文字于后。
“埋頭苦干,熱心樂干,枵腹餓干,耐心窮干,挺胸快干,咬牙硬干,忠心實干,放膽試干,虛心學干”。
(作者單位:貴陽中醫(yī)學院)
責任編輯:李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