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平 肖德法 張法春
提 要:時間連詞when是英語中使用頻率高、多義的連詞之一。它連接的主從句既可以表達相繼或同時發(fā)生的時間關系,也經(jīng)常用來指稱對比、條件、原因、讓步等抽象概念。本文嘗試運用隱喻、圖形/背景等認知理論,探討英語時間連詞多義性存在的認知基礎,以期對其作出更合理解釋,并據(jù)此討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when復句; 原型范疇; 隱喻; 圖形/背景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09)01-0048-5
A Cognitive Study of When-Complex Sentences
Xiang Ping Xiao De-fa Zhang Fa-Chun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China)
When is a frequently used polysemous temporal connector denoting not only temporal relations of anteriority, simultaneity and posteriority, but also the extended concepts of contrast, conditionality, cause-result and adversativen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polysemy of when-complex sentences in the light of cognitive theories (metaphor and figure/ground) so as to explore the inner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ir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tries to reveal the implica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 when complex sentences; prototype category; metaphor; figure/ground
1 引言
多種不同的語義關系存在于英語when復句中,Quirk等學者(1985)在對when復句進行語法和語義功能分析的基礎上歸納出when連接的主從句之間語義聯(lián)系的多種釋義(時間、原因、讓步、對比等關系),吳炳章(2005)在內(nèi)涵邏輯框架內(nèi)探討條件句的語義表達的基礎上論述了when句式和if條件句式的相似性。馬博森(2000)研究了時間復句中時、體使用的一般規(guī)則以及影響時、體選擇的因素。這些對when復句的研究對分析和認識此類復句的句法特征和語義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但是這一視角對為什么同一個when引導的復句既能夠表示時間關系,又可以引申出特定的抽象關系的解析力顯得不足。分析when復句語義的方法之一是語義含義分析。根據(jù)Grice(1975)的會話含義理論,會話含義轉(zhuǎn)化為常規(guī)含義是可能的。Traugott&Konig;(1999)認為一種語言形式的多義性可體現(xiàn)為其新的常規(guī)意義(conventional meanings),由此,時間連詞的非時間含義可被表述為會話含義的常規(guī)化過程(conventionalizing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語義變化需要通過推理來確定意義,但是含義分析不能解釋為什么when復句可以被解釋為對比、條件、原因等關系。本文試圖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對when復句多義性的認知基礎進行探討。
2 when復句的語義特征
when復句的語法結(jié)構(gòu)和語義特征復雜多樣,其典型語法結(jié)構(gòu)形式可以抽象為兩個關系式:
A(,)+when+B[“(,)”表示可以不用],例如:
① She was shockedwhen she heard his story.
When+B(,)+A,例如:
② When I walk around, I see a bird singing in a tree.
在當代英語中,when復句主要有以下5個語義特征。
2.1表示時間關系
這里,時間連詞when表示主句和從句中事件、動作、狀態(tài)等發(fā)生的時間關系,也可以理解為when從句為主句提供時間參照點,說明它們在時間直線上所處的位置(為敘述方便起見,我們用事件來統(tǒng)稱以上概念)。例如:
③ She was already born when the war broke out.
④ When I dream I see angels running up and down a ladder.
⑤ I will write when I have finished the book.
2.2表示原因關系
when復句不僅可以表示時間順序關系,還包含了因果關系。例如:
⑥She talked back when he criticized her.
⑦When he is earnest, he will succeed.
2.3表示條件關系
when復句在某些語境中既可表示時間,又可表示一種隱含條件的抽象意念。例如:
⑧ How can they learn anything when they spend all their spare time watching television?
這里when從句不可前置,因為此句只隱含了條件關系,并沒有提供顯性條件。when從句中“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來看電視”的條件很自然地在主句“學不到東西”這一觀點和評論之后給出。
2.4表示讓步關系
Quirk et al.(1985)認為,when復句可隱含時間和讓步的意義,when要求兩個情境對偶,但另含in that same situation或in those same situations的意思。例如:
⑨ We were carrying on a strike, when we ought to have been making a revolution.
這種用法中,when分句是非限制性的,而且通常處于句末位置。
2009年 向 平 肖德法 張法春 when復句多義性的認知識解 第1期2.5表示對比關系
when復句表示對比時,意為從句中意外發(fā)生的事件打斷了主句正在進行的動作或持續(xù)的某種狀態(tài)。這種情況下,重要的信息出現(xiàn)在when從句中,表示敘述的信息達到高潮,其位置必定位于句末(Quirk et al. 1985),通常用語調(diào)或標點符號使之與主句分割開。例如:
⑩ I was walking on the street when there was an explosion.
(11)I was watching the television, when the lights went out.
3 when復句多義性的認知識解
上述歸納出了when復句5種主要的語義特征。那么when復句這種多義性存在的基礎是什么?其理據(jù)又是什么?王寅(2007)認為,“原型范疇理論、隱喻、轉(zhuǎn)喻與意象圖式結(jié)合起來可較好地解釋多義詞形成的原因,以及多個義項間的關系。人們用一個詞語來表達多種事體和意義,是因為這些事體和意義之間具有某種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是來自同一意象圖式或圖式變體”。以下主要從認知語言學原型范疇理論、隱喻和圖形/背景認知角度識解when復句的認知基礎。
3.1when復句的原型范疇認知識解
認知語言學原型范疇理論認為,在一個范疇中有一個或一些成員成為典型代表,處于范疇的中心地位,而其他一些成員則不是該范疇的典型代表,處于邊緣地區(qū)。一個多義詞就是一個范疇,其中有中心意義和邊緣意義之分。Langacker(2000)指出,“一個典型的詞項代表了一個復雜的范疇,它不是僅有一義,而是有多個相關的意義。這些意義通過范疇化關系聯(lián)系起來”。許多認知語言學家(李杰2004,李瑛2006,王寅2007,王文彬2007)都同意多義詞的中心意義和邊緣意義都是在范疇化過程中在家族相似性的基礎上通過隱喻(或者轉(zhuǎn)喻)等方法聯(lián)系起來的。when復句主要用來表達時間這一范疇中心意義,同時也可以表示原因、條件、讓步等邊緣意義或關系。
3.2when復句多義關系擴展的認知識解
3.21基本時間關系的認知識解
分析例③至例⑤主從句中兩個事件的時間情境,就會發(fā)現(xiàn)時間情境是根據(jù)兩個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主句中事件可發(fā)生在從句事件之前、之后或同時發(fā)生。從這一點看,when可以指稱所有這三種時間關系。
a. 主句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先于when從句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如例③。主句事件在從句事件參照點之前發(fā)生,即She was born發(fā)生在先,the war broke out發(fā)生在后?!俺錾焙汀皯?zhàn)爭爆發(fā)”均指時間上的一個點,均為非延續(xù)性動作,圖示為(主句、從句時間分別用T1、T2表示):
b. 主句事件與when從句事件同時發(fā)生,或者兩事件至少在時間上有交錯,如例④中的主句事件I see angels running up and down a ladder與when從句事件I dream同時發(fā)生,而且主從句事件均為持續(xù)性,可用下圖表示:
c. 主句事件發(fā)生在when從句事件之后,如例⑤。主句事件Ill write發(fā)生在從句事件I have finished the book之后,見下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when可以廣泛地出現(xiàn)在所有時間情境里,可以表征時間坐標上事件間的三種可能關系,并且when從句既可以置于主句之前,又可以置于主句之后。正因為when具有這種多樣性,才使其成為一個非常有用但同時又是非常模糊的連詞,這種模糊性也反映出原型范疇理論中由典型成員逐漸向邊緣成員的擴展(王寅2001),使得when除了表達具體時間概念之外也可使其映射出多種抽象概念范疇成為可能:條件、原因、讓步等。
認知語言學家強調(diào)語言的體驗觀,認為語言意義的產(chǎn)生根源于人對客觀世界的體驗,而對客觀世界的體驗首先是通過身體感知實現(xiàn)對空間的體驗和理解。而很多學者都認為時間表達是空間的延伸,即時間是空間的隱喻(Andereson1971, Traugott1982,Lyons1977,Jackendoff1985)。所以when所表示的三種時間關系(前、后、同時)是空間中相對應的三種位置關系在時間認知域中的映射,是人們空間體驗的隱喻表達。
3.22原因、條件、讓步關系的隱喻識解
隱喻本質(zhì)上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人類語言整體上是一個隱喻性的符號系統(tǒng)(束定芳2000)。許多研究都指出(Lakoff & Johnson1980,Lakoff1987,Paivio & Walsh1993),隱喻是一種認知模式,是從一個范疇域向另一個范疇域的結(jié)構(gòu)映射,即從“始發(fā)域” (source domain) 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 的映射。通常人們是把較為熟悉的、已知的、具體的范疇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范疇域上(魏在江2006)。王寅(2007)也指出,“隱喻是通過人類的認知和推理將一個概念域系統(tǒng)地、對應地映合到另一個概念域的結(jié)果……”
when的中心意義為時間概念,但是在when復句中,它的指稱對象也可以不是時間概念意義,但在心理表征中時間概念又往往是它真實的指稱。在時間概念與讓步、原因、條件等抽象概念之間有著一種轉(zhuǎn)換關系或投射(mapping)關系,即言者經(jīng)歷的動作或狀態(tài)構(gòu)建了一個時間觀念,這個具體的時間觀念通過觀念的聯(lián)通即時間的思想喚起了對條件、讓步、原因等抽象概念的識解,時間域投射到了條件、原因等目標域。但是這種聯(lián)想/投射是基于時間這一熟悉的、已知的、具體的范疇概念的。
(1)時間域投射到原因域
牛保義(2006)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言者在感知或識解因果復句過程中表現(xiàn)出兩個共同特征:時序原則和接近原則。人們常常把先發(fā)生的事件識解為原因,把后發(fā)生的事件識解為結(jié)果,即“時序原則”。此外,一個事件伴隨著另一個事件接踵發(fā)生,一個事件誘發(fā)或?qū)е铝硪粋€事件的發(fā)生也是構(gòu)建因果聯(lián)系的條件,也就是“接近原則”。而許多when復句中主句和從句表示的兩個事件的時間情境就是根據(jù)兩個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和“導致作用”來設定的,如例⑥和例⑦。這也使得時間域投射到原因域顯得入情入理,合乎人的認知規(guī)律。
分析例⑥可以發(fā)現(xiàn)其隱含She talked back because he criticized her的因果意義,這是因為主句和從句所表達的兩事件的發(fā)生不但有先后順序,即he criticized her發(fā)生在she talked back之前(符合“時序原則”),而且是一個事件發(fā)生導致另一個事件的發(fā)生,即he criticized her 導致了she talked back的發(fā)生(符合“接近原則”)。因此,when復句的原因含義映射是時序原則和接近原則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是一個概念域?qū)赜澈系搅硪粋€概念域的結(jié)果。
(2)時間域投射到條件域
“原因—結(jié)果”與“條件—結(jié)果”是兩種不同的認知域。前者強調(diào)由A到B的一種必然性,即A產(chǎn)生了B,A是B的原動力。例如:
(12)Because it rained hard, the house collapsed.
在此例句中雨水大直接導致了房屋的倒塌。
后者則強調(diào)滿足A后,B會自然實現(xiàn)或產(chǎn)生。例如:
(13)If John is hungry, he will eat bread.
這里,吃面包并不是饑餓直接導致的,而是約翰在滿足了饑餓這一條件后自然而然發(fā)生的動作。但兩者之間也有共性,那就是原因或條件表示的動作在時間上要先于結(jié)果發(fā)生的動作,即同樣符合時序原則。
when復句表示條件概念時,從句通過給出某種情形或者構(gòu)造時間框架來設定條件,使時間和條件在此框架內(nèi)同時存在,從而投射成為可能。例⑧的含義可以表示為“如果他們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來看電視,又怎么能學到東西呢?”但兩句也有些許差異。
例⑧中when從句不能前置(? When they spend all their spare time watching television how can they learn anything?),因為此句只隱含了條件關系,并沒有提供顯性條件。when主從句中事件均為延續(xù)性的,兩事件是平行的,內(nèi)容對比意義由when準確地表達出來,其對比意義比if復句強烈。而if從句可前置,因為從句提出假設,主句得出最終結(jié)果,條件假設關系明顯(If they spend all their spare time watching television how can they learn anything?)。條件范疇與事件本身無關,但與言者對客觀世界的識解和對識解的反應有關。因此我們可以說,當主從句是兩個延續(xù)性事件時,when意義模糊,導致產(chǎn)生許多推理,除了時間概念外,它還表達條件關系。這也進一步驗證了認知語言學家倡導的意義整合觀(王寅2007),即詞語或句子的意義不完全是通過其組成部分的意義和組合方式而獲得的,而常是通過互相作用,激活相關認知域,進行整合而獲得的。在這里,when復合句的整體意義就遠遠多于各個分句的意義總和。
(3) 時間關系投射到讓步關系
when由時間關系到讓步關系的映射同樣是基于主句、從句所表達的動作之間的時間對比之上。當when從句描述一個事實或作出的評論使主句中的事件不可能發(fā)生或難以置信時,也就是說主句中的情境與從句中所說情形產(chǎn)生的預期情境相反,它們往往隱含兩個分句所描寫的兩種情境之間的對比。這兩種情境之間的讓步關系的對比是隱性的,而兩種情境的時間對比卻是顯性的。如例⑨中時間對比同時包括了先時性和同時性兩種情況(如圖示)。
也就是說,從句表示的動作make a revolution 本該在T2發(fā)生(先時性,先于T1)并持續(xù)(同時性),卻沒有發(fā)生,而主句表示的動作carry on a strike卻在T1發(fā)生并持續(xù)著。因此這種讓步關系的對比同樣是基于時間對比之上的,這是實現(xiàn)跨域映射的基礎。在這種用法中when相當于表示讓步關系的連詞while, whereas或although.
例⑨中是兩個持續(xù)狀態(tài)的組合(carrying on a stri-ke + making a revolution), 兩個事件的這種組合方式使時間意義變得模糊,同時給投射提供了條件。但從句中持續(xù)性動作或狀態(tài)(making a revolution)不能被前置,因為從句中的解釋自然在持續(xù)動作(carrying on a strike)的陳述之后出現(xiàn),從句為主句中描述的事件提供限制。
3.23對比關系的圖形/背景識解
“圖形”(figure)和“背景”(ground)這一對概念來源于心理學對知覺的研究。自Talmy(1978)率先把圖形/背景論用于語言研究以來,認知語言學家就把圖形/背景分離原則看成語言組織信息的一個基本認知原則??锓紳龋?003)在Talmy研究的基礎上對語言中的圖形和背景的定義特征進行了修改和補充。他們認為“圖形沒有已知的空間或時間特征可確定;背景具有已知的空間或時間特征,可以作為參照點用來描寫、確定圖形的未知特征”。具體到時間復句的先后關系上,圖形是指在時間上的方位是可變換的事件,具有相對性;背景是指參考性的事件,在時間方位上相對固定,參照它可以確定圖形的時間方位。在典型的時間復句中,主句最為突顯,是圖形,從句是背景,是主句的參照點,突顯度不如主語。在表示時間的when復句中背景和圖形均可前置,如例③④⑤。圖形與背景的區(qū)別與語言中“時間事件”結(jié)構(gòu)之間的對應關系也可以抽象出一個基本的認知原則:較大的、在時間上可包容的事件作為背景(通常出現(xiàn)在從句中),較小的、在時間上被包容的事件作為圖形(通常出現(xiàn)在主句中)。
然而例⑩中when 從句表示從句中意外發(fā)生的事件打斷了主句正在進行的動作或持續(xù)的某種狀態(tài),表達的是對比的含義。通常作為背景的when從句在例⑩中卻成了圖形。“我正在街上行走”(持續(xù)性動作)與“聽到爆炸聲” (瞬間動作)形成對比,體現(xiàn)了圖形和背景位置的顛倒和對調(diào)。與主句I was walking on the street相比,從句there was an explosion所描寫的是一個突發(fā)的出乎意料的新事件,是有限的事件,而“有界性”是圖形的一個特征, 圖形傾向于適當?shù)乇话诒尘爸?。相反,例⑩中主句卻作為背景先被提出,圖形(從句)投射在背景中,這就解釋了為什么when從句不可前置(? When there was an explosion I was walking on the street.)。其構(gòu)造在認知上可用下圖加以概括:
主句中的事件是延續(xù)性的,被瞬間動作打斷。這里when與and suddenly同義,可釋義為I was walking on the street, and suddenly there was an explosion.因此,例⑩主要有對比意義,是因為主從句中兩個事件的時間組合(時間段+時間點)。如果兩個事件同時發(fā)生,那么對比就不很強烈,也不會超越時間概念,如例(14):
(14)We were having a chat when she entered.
這時時間和對比意義共存,可以有兩種識解。如句序可顛倒就表示時間關系:When she entered we were having a chat. 句子可以解釋為At the moment she entered we were having a chat.也可以解釋為對比句We were having a chat and suddenly she entered.但是例⑩不會出現(xiàn)和例(14)相似的情形,因為例⑩中兩個事件有前后發(fā)生的順序:“在街上走”發(fā)生在“聽到爆炸聲”事件之前。然而在例(14)中,兩個事件同時發(fā)生也解釋了前后位置互換的可能性。而且,例⑩和例(14)的不同,還在于“爆炸”的動作發(fā)生在瞬間,而“進屋”的動作則具有一定的持續(xù)性,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例⑩中的對比意義明顯。
以上這些例子說明,決定圖形和背景組合的因素并不是動詞本身,而是Langacker所說的事件的識解(construal)方式。
4 結(jié)束語
本文試從原型范疇理論、隱喻認知和圖形/背景認知的角度識解了when復句多義性認知的基礎。when復句中主句和從句所表示的兩事件相繼發(fā)生或同時發(fā)生,會引申出對比、條件、原因等抽象含義,這些含義已逐漸固化進when的詞匯意義中。在語言使用中,雖然when復句有多種釋義,對本族語者并不構(gòu)成識解困難,他們可以正確識解出時間關系之外的隱含意義,問題是如何幫助二語學習者正確識解從顯性時間域到抽象條件域等概念的投射。
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往往更多地使用when復句來表達時間關系,對when復句表達其他諸如因果、讓步等抽象概念的利用和理解意識不夠,容易導致誤解。因此隨著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在教授when復句時應同時強調(diào)除時間關系之外的其他抽象關系。可從原型范疇理論、隱喻認知和圖形/背景等角度來解釋連詞when的具體義項與抽象義項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幫助學習者掌握連詞when表達抽象概念的用法,也可幫助他們提高識解推理能力。
參考文獻
匡芳濤 文 旭.圖形-背景的現(xiàn)實化[J]. 外國語, 2003(4).
李 杰.字面意義的疆域:隱喻、一詞多義以及概念理論(導讀)[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李 瑛. 從“頭”認知——轉(zhuǎn)喻、隱喻與一詞多義現(xiàn)象研究[J]. 外語教學, 2006(3).
馬博森. 復合句中時、體用法的幾個問題[J].浙江大學學報, 2000(3).
牛保義. 英語因果復句的認知語法研究[J].現(xiàn)代外語, 2006(4).
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王文斌. 隱喻性詞義的生成和演變[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7(4).
王 寅. 認知語言學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王 寅. 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魏在江. 隱喻的語篇功能——兼論語篇分析與認知語言學的界面研究[J].外語教學, 2006 (5).
吳炳章.If-條件句的內(nèi)涵語義分析——兼論if-條件句式和when-句式的相似性[J].現(xiàn)代外語, 2005(4).
Anderson, J.M. The Grammar of Case: Towards a Localistic Theory[M]. CUP, 1971.
Grice, Paul.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Jackendoff, R. S.Semantics andCognition[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85.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Langacker, R.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0.
Lyons, J. Semantics [M]. CUP, 1977.
Paivio, A. & M. Walsh.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 Metaphor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A]. In A. Ortony (eds.). Metaphor and Thought[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Quirk, R. 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Essex: Longman, 1985.
Talmy,L. 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A]. In J. H. Greenberg (eds.). Universals in Human Language Vol.4[C].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Traugott, E. From Propositional to Textual and Expressive Meanings: Some Semantic-Pragmatic Aspects of Grammaticalization[A]. In W. P. Lehmann and Yakov Malkeil (eds.).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Traugott, E. & E.Konig. Semantics-pragmatics of Grammaticalization Revisited [A]. In E. Traugott & B. Heine (eds.).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ation, Vol.3[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收稿日期:2008-10-11
【責任編輯 李洪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