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志
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兩句詩是“音頻信號”,蟬鳴應(yīng)屬信息輻射;而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則是“視頻信號”,望遠應(yīng)屬信息蔸集。兩組詩句,從字面看,不論是音頻還是視頻,詩中的“信息流”都有置身高處的意思。巧合的是,這兩句詩也都蘊涵著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意思。然而,站得高就能看得遠似乎并不是一個確定結(jié)論。
晚唐詩人羅隱在其《讒書》中記述了一則“吳官遺事”:吳王夫差擔(dān)心越國復(fù)國,所以為使參政事者“聽百姓之疾苦”,“察四方之兵革”,遂“筑臺于姑蘇之左”。夫差想得太簡單了,他以為站在高臺之上就能傾聽民怨,就可監(jiān)視邊陲的刀兵。一日,夫差讓伍子胥視察施工情況,當(dāng)時也只建了三四級,伍員奏道:“王之民饑矣,王之兵疲矣,王之國危矣?!币回灪寐犗灿?、惡聞憂聲的夫差馬上不悅,遂讓伯嚭取而代之。此時姑蘇臺已建到九層,伯嚭比伍員聰明多了,他不僅對國家的內(nèi)憂外患沒有提出任何建設(shè)性意見,反而拍馬奉承吳王說:“四國畏王,百姓歌王,彼員者欺王?!?/p>
伍員對伯豁的反駁是深刻的:“彼徒欲其身之亟高,固不暇為王之視也,亦不為百姓謀也?!钡倚臑閲闹臼客坏蒙平K,奸巧謀私的佞臣偏偏春風(fēng)得意。于是,“王賜員死,而嚭用事”。而這高聳的姑蘇臺,并未能使他站得高看得遠,而是國破家亡。
從古以來,帝王雖然君臨天下,俯視眾生,但并不見得比其他人看得更遠,或者說“高瞻”未必“遠矚”,“遠見”未必“卓識”,這就如同乘坐飛機俯瞰大地,從空中到地面,往往有云層相隔,常常有霧霾相阻。
正如羅隱在另一則《迷樓賦》中所指出的,大內(nèi)九重,深宮內(nèi)苑,通常是“旁不通乎日月,外不見乎天地”,而且“君王欲左右有粉黛,君王欲左右有鄭衛(wèi)”。養(yǎng)尊處優(yōu)、驕奢淫逸慣了,只顧享受生活,哪里還有心情深入基層,體察民情?何況君王與百姓之間、君王與四方之間還有著無數(shù)的“隔離層”——地方大員,他們“相秉君恩,將侮君權(quán)”,表面上奉天承運,實際上陽奉陰違,加之手握重權(quán),秉政一方,且不乏伯嚭這樣的官油子。假如他每天給你報告一些“四國畏王。百姓歌王,彼員者欺王”之類的假信息,或者如同今日的“上壓下層層加碼馬到成功,下騙上處處兌水水到渠成”,那么國家、身家就都危險了。
所以當(dāng)彼之時,由于“中梗阻”的病變,即便站得高也未必看得遠,甚至?xí)[出晉惠帝聽說百姓餓死,反問“何不食肉糜”,聽見青蛙鳴叫,卻問“為官為私”的政治笑話。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說法,只是一種理想主義罷了。
編輯/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