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冰
2月2日 陰
想起故鄉(xiāng),就很自然地想起外婆院中的那棵老棗樹。
這些年,似乎所有關(guān)于故鄉(xiāng)的回憶,只需一棵老棗樹就能代替一樣。于是,想家人的時候,總是有樹的影子像幻燈片一樣閃過,在記憶的深處,在濃濃的月色里,在驀然回首的那一刻投影到我的眼前,讓我那浮躁喧囂的內(nèi)心一下子沉靜下來。
那棵老棗樹是祖爺爺小時候種下的,粗算起來至今已經(jīng)有80余年了,雖然它主干有些歪斜,分岔處只剩一半的身軀,但這絲毫未影響它頑強地生長,更未影響它用枝葉給老屋撐起一傘的蔭涼。它的皮膚被歲月雕刻得粗糙無比,但它依然會在每年的秋季結(jié)出又甜又脆的棗兒。
小時侯,基本吃不到什么剛從樹上采摘的水果。于是,外婆家棗樹上的棗便成了我們所盼望的美味。我和姐姐往往等不得棗兒半青半熟,就偷偷地拿根小竹竿悄悄地打棗,或者拎只鞋子扔上去,這時候便有棗兒被打下來了,我們趁機過過饞癮。
好不容易等到棗兒熟透,盼到“打棗”那一天的來臨。外婆一般把“打棗”安排在星期天的清晨,并且提前告訴我們和左鄰右舍的孩子們,爾后準(zhǔn)備好竹籃、大笸籮、盆等盛棗的家什。外公則提前綁好打棗的竿子擔(dān)當(dāng)了“打棗”的重任,而我們和鄰居的孩子們負(fù)責(zé)撿棗,外婆只管守著大笸籮收棗。
外公讓幾個表哥先是“噌噌”爬到高高的棗樹上“晃棗”,那個時候是令我們最興奮的事情。他們一起用勁搖晃樹枝,那棗兒便鋪天蓋地地砸下來,落到屋頂上,打到盆里、笸籮里,打到我們頭上,到處是“叮咚”的聲音,我們爭著、搶著、笑著、撿著滿地亂跑的棗兒,那一刻滿院子的棗兒,滿院子跑著的孩子,滿院子的笑聲,和著被驚嚇的狗的汪汪聲、雞的喔喔聲,在清晨的陽光里跳躍著飄蕩著,就那樣永遠(yuǎn)地刻在了我童年的記憶里。
“晃棗”結(jié)束后,外公便踩著椅子拿著長長的竹竿“打棗”,而我們瘋搶著把棗撿進盆里,然后倒進大笸籮里。這并不妨礙我們嘴里塞滿甜棗和把那又大又好的“棗王”偷偷塞滿褲兜。打完棗后,鄰居家的孩子各自用衣服兜著一堆棗兒回家了。
剩下的便分成幾份給本家的大爺、二爺還有姑姑。外婆手巧,把剩下的硬硬的棗先在酒碗里蘸一下,然后把它們放進密封的壇子儲存起來,這便是“酒棗”了,直到明年開春這些棗也不會壞。
老棗樹是有生命的,所以它一定有記憶,看到它的時候我有一種回歸的溫暖,一種沒有紛擾的寧靜。它讓我以善良、淳樸、執(zhí)著的本色迎接路上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
我知道老棗樹的記憶里有我,我的記憶有老棗樹,那棵飽經(jīng)歲月滄桑的老棗樹用它最自然、最頑強的生命寫在了我心的深處,成為我生命中最深的回憶。
四川綿陽三臺縣蘆溪鎮(zhèn)南外街2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