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新云
在教育領域,懲罰歷來是一種重要的手段??涿兰~斯在其著作《大教學論》中提出:“我們從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開始,就是犯過錯的人應該受到懲罰。”馬卡連柯也認為:“合理的懲罰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痹诮逃龑嵺`中,懲罰是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現代教育中有人否定懲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在教育中誤用或濫用了懲罰,而引起許多不良后果。
一、懲罰的誤用與濫用
有些教師將懲罰等同于體罰,用各種各樣的手段,給學生身體或身心傷害,如毆打:罰站、罰跪等,這樣的懲罰只會導致學生對學校和教師的仇恨。
[案例一]
有一個初中英語教師上課很認真,專業(yè)基礎也很扎實。有一節(jié)課,他看到有兩個學生在竊笑,他悄悄地走過去,結果看到他們在看書上寫的一句針對老師的臟話,他一看,不禁火冒三丈。這個教師立即給了那個學生一個耳光,并抓住他的頭往墻上撞。這一撞剛好碰在柱子的棱上,血從學生頭上流了出來。這時,教師和學生都慌了,兩人趕忙去醫(yī)務室。幸好,只是一點皮外傷。但這樣一來,這節(jié)課就被耽擱了。后來,學生家長來學校找校長、找班主任理論,經其他教師從中調和,才將事情平息下來。這一事件后,這個教師在全班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低。師生之間關系越來越糟,這個教師上課也越來越沒有激情,講課也越來越差。學期后,學生要求學校更換教師。
還有些教師不體罰學生,但他們錯誤地單獨使用了斥責學生(斥責是懲罰物的一種,指個體出現不良行為時,及時給予否定性的語言、姿勢和表情,以阻止或消除不良行為的出現)。
[案例二]
有一個中學物理教師,身材高大,聲音洪亮,但他上課無法維持紀律。這個教師說話很哆嗦,學生一有違反紀律,他就會嘮叨,大聲地斥責學生,一開始的時候,學生看他那么大的個子,又那么大聲的斥責,都很害怕,不敢違反紀律。但隨著斥責的增多,而且在斥責中,這個教師沒有配合其他的方法,學生漸漸地習慣了。到一個月后,學生在下面做小動作,講話,而任由他在臺上聲嘶力竭地責罵。每次他上課,整層樓都可以聽到斥責聲,而教室里紀律亂糟糟地。由于不能管理好課堂教學,每年期終,其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在安排任課教師時,許多班主任都不愿與其合作。
二、誤用、濫用懲罰的后果
在誤用或濫用懲罰過程中,會給學生和教師造成心靈傷害。
[案例三]
曾經有一個教師,他第一年當班主任,工作非常負責。班上有一個個子很小的學生劉某,這個學生上課經常遲到,平時不說話,上課愛做小動作,學習成績不好。剛開始時,教師是將他攔在教室外,對他進行批評,要求他不遲到。一個星期過去了,學生依然遲到,教師決定加大懲罰力度,讓學生遲到后在教室外站著,放學后讓學生打掃教室。這位教師感覺懲罰的效果不明顯。并認為劉某屢教不改的原因是自己懲罰強度不夠,因而,兩個星期后。又加重了對劉某遲到的懲罰。這個教師一天沒有懲罰這個學生,就仿佛有一件事沒有做(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懲罰成癮)。又過了一個多月,這個學生不來上學了,班上沒有遲到現象了,任課教師也反映上課清靜多了。教師認為這樣教育對學生有效,心中沾沾自喜。又過了一年,他收到了一封信,這是劉某寫給他的。信中說:他是個很不幸的孩子,母親生他弟弟二年后去世了。父親在外打工,家中沒有其他大人來照顧他們,每天他要自己做飯。還要做一些農活,照顧弟弟,家離學校又有七八里路,雖然他比其他同學起得早。但每次到學校都差不多是最后一個。因為個子小,同學也欺負他,教師也不喜歡他,經常受到各種懲罰。他在信中表述了恨學校、恨老師的觀點。是老師讓他終止了喜愛的學習活動,讓他成為一個初中沒有畢業(yè)的“文盲”,一輩子無法走出貧困的山莊。此時。這個教師心中充滿了愧疚。也成為他心中永久的傷痛。
三、在教育中如何合理地使用懲罰
針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應該問清原因,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必須得到懲罰的。有一天,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里散步,看到一個小女孩在花園里摘下最美的一朵玫瑰花,從容地往外走,他彎下身,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說:“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校園里有一朵大玫瑰花,她不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過了我就送回來。”蘇霍姆林斯基聽了她的回答,牽著她的手,又摘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感謝她養(yǎng)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边@個故事成為教育中的經典,教育家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運用與別人不一樣的方法,構成了一個教育的時機。如果他用呵斥或者其他的懲罰,不僅花被摘,還會傷害這個小女孩的心。
有些教師在看待學生的錯誤時,往往只注意其后果。而不注意學生的動機,不了解學生的心理。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一種渴望得到肯定,渴望得到大家尊重的階段,他們心理與人格處于劇變期,有時,會表現一些逆反行為,有時,他們的表現與其真實意圖會相反。如某個學生喜歡某個教師,但教師沒有注意到他,這時,學生可能會有違反紀律的表現,如上課時不舉手發(fā)言、故意與教師唱反調等,如果教師這時候使用懲罰,則不僅強化了學生違反紀律的行為,還讓學生誤解教師不理解他們或不喜歡他們,從而導致不良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使用懲罰時,應該運用自己的智慧,結合學生的特點,教育家魏書生在懲罰學生時用三種方式:犯了小錯誤,罰他給全班同學唱一支歌;犯了比較重一點的錯誤,要去做一件好事來補償;犯了嚴重錯誤,寫一份五百字的說明書,說明書不是檢討書。犯錯誤的學生可以為自己辯護,如果確實認為自己錯了,寫明犯錯誤的心理活動過程就行了。當然,這些方法不是普遍適用的,他人的成功經驗,教師必須進行適合自己的改變,對這些進行區(qū)分,采取讓學生接受的懲罰方式,這就是一種教育機智。
另外,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中,針對不良行為的懲罰,也有一些建議:
首先,在懲罰方式選擇上,應該首選負懲罰。即停止行為者正在進行的積極活動或部分或全部撤離正在享受的強化物。如學生正在進行游戲,某個學生違反紀律,打旁邊的同學,可以讓他從游戲中出局,限制他五分鐘不能參與,如果學生在邊上干擾或還不聽話,可以將他帶到辦公室,隔離五到十分鐘,直到學生的表現符合要求。也可以用“代幣”,罰他幾個或十個代幣。后一種負懲罰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如違反交通規(guī)則被罰款等。
其次。在懲罰物的選擇上,應該首選矯枉過正,然后考慮斥責,最后考慮體力勞動。矯枉過正是讓當事人反復練習與問題行為相對的良性行為或糾正造成的影響,且恢復得更好。如有寄宿學生早起不疊被子,讓這個學生在教師的監(jiān)督下將被子疊十五次;學生破壞衛(wèi)生,不僅要他打掃自己破壞的地方,還要他將其他地方也打掃干凈。在使用斥責時要結合其他的懲罰物,如肢體語言,使其不能逃避這種懲罰。
還有,可以利用行為的自然結果。一個朋友說過一個故事,小時候,他很調皮,也很不聽話。有一次,他在小河里撈了些黃鱔。晚上,母親把黃鱔給他煮了,因為好吃,他要一個人吃,不給弟妹分享,不然就哭鬧。他母親就讓他一個人吃一大碗黃鱔,結果,吃幾條后,他覺得黃鱔很腥,吃不下飯了。教師在教育中也可以利用學生行為的自然后果來懲罰學生,因為亂丟紙條,結果搞衛(wèi)生更累;因為不節(jié)約用水,結果,教室沒有了茶水。再有,要注意將懲罰與強化結合起來。在懲罰前,讓學生明白什么會受懲罰,在懲罰后,應與學生溝通,安全地結束懲罰,處理好懲罰的負面影響。陶行知先生四塊糖果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陶行知先生運用懲罰與強化結合,讓學生既認識到錯誤,又沒有對老師產生不良情緒,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