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鈞
“權力值”是我杜撰出來表示官員權力大小的一個詞。但權力無形,所以權力值很難標識。
古人發(fā)明的品秩,不妨視之為一套標注權力值的符號系統(tǒng)。不過,有時候品秩也未必與權力值成正比,如明代廢宰相之后,相權實際上掌握在內(nèi)閣大學士之手,但終明一代,內(nèi)閣大學士只是五品官;清代將大學士的官階提至一品,但相權已轉(zhuǎn)移到軍機處大臣,大學士的權力反而大不如前朝了。
官員的俸祿也可以看作是權力值的計量符號。但也會有失漏,如未列入國家正式編制的差役、胥吏,這些人不領俸祿,但這絕不表示他們的權力等于零,官員的私人隨從也由請托、假借或竊取攥取了部分權力。晚清名臣郭嵩燾說:“明與宰相、太監(jiān)共天下,本朝則與胥吏共天下耳?!?/p>
實際上,一個官員的實際權力值大致可以用他的收入來表示,包括正式收入,如正俸、養(yǎng)廉銀,也包括各種陋規(guī)、稅收提留,還包括官場上的黑色收入。
清代衙門的長隨是典型的隱權力集團。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借鬼吏之口說:“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親屬,一曰官之仆隸。是四種人,無官之責,有官之權。”此處的“官之仆隸”,就是指長隨。
長隨的隱權力可以有多大呢?古人早已列了一條算式:“宰相門子七品官”。當然,隱權力也是因人而異的,所以用品秩來劃分,未必準確。長隨弄權無非是為了中飽私囊,因此,他們的權力值也直接表現(xiàn)為“私囊”的飽脹度。
晚清筆記《清代之竹頭木屑》收錄了一則《甲乙二商》的故事,說的正是長隨竊權柄以謀私利的事:有甲乙二人要好,但生性都很狡猾,他們同在漢口做小生意。一日,二人商量:“我們辛辛苦苦卻賺不到錢,不如捐個官做做,或許有發(fā)財之望。”甲說:“我們各捐一官,財力不足,且不能相助,不如以我之名捐官,你出錢資助我?!币矣X得有道理。于是兩人出資湊得3000兩銀子,大約甲出七成,乙出三成。乙問自己可以謀個什么差事,甲說:“你不懂書算,不如當一個門子?”乙出生在市井中,能夠做門子已經(jīng)很滿足,所以欣然答應。甲遂捐了一個候補巡檢,至廣東候缺。不到兩年,甲得補五斗司巡檢,乙隨他赴任。五斗司為粵東巡檢首缺,乙沒花幾天工夫就與地方的痞棍混熟了,凡巡檢應得款項,多為乙截取,且多方營奸利,甚至偽造甲手書向富人訛索,甲均不知情。六年期滿,甲升官去任,離任前始知乙數(shù)年所斂之財,已倍于己。甲甚為悔恨說:“早知道,他來當官我來當門子好了?!?/p>
在清代,巡檢是知縣或知州的屬官,執(zhí)掌緝捕盜賊、盤查奸偽之職,從九品,但捐這個從九品小官就要花3000兩銀子,按晚清糧價折算,相當于今天50萬元,而清代的九品官,一年的俸祿(含養(yǎng)廉銀)也就幾百兩銀子,看起來收益似乎抵不上成本。但甲乙二商合股捐官,本就存發(fā)財之望,豈會做虧本生意?可見巡檢的實際權力值遠遠超過正式俸祿所顯示的區(qū)區(qū)幾百兩銀子,也不止是3000兩股本的數(shù)目。
甲商是這次捐官的大股東,所以坐了官位;乙是小股東,當了門子。一個九品芝麻官的家奴。能有多大權力呢?在上面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門子乙比巡檢甲更擅于以權謀私。他的斂聚全然得益于巡檢司署門政的半公共身份,得益于他與巡檢大人的特殊關系。
以前的官員深居簡出,辦公之公堂與生活起居之內(nèi)宅同在衙門之內(nèi),日常公務的處理,官場上的人情往來與某些隱秘的私下交易,一般都得在衙門內(nèi)進行,衙門入得入不得,全憑門子決斷。常言道:“大人易見,小鬼難纏。”“小鬼”指的就是門子,“難纏”則顯示了門子權力的能量。門子還負傳宣長官命令、傳遞公文進出、召集吏役升堂等職責??梢赃@么說,門子雖是下人,卻把據(jù)著權力系統(tǒng)的出入口,雖無公職,但半邊身子伸入了公共領域。難怪時人說,“門權最重”。
門權當然可以換錢,給門子送上“門包”就是對門權的贖買。在清代,送“門包”已經(jīng)成為官場慣例。清人張集馨所著《道咸宦海見聞錄》中記錄有一事:張氏初任福建布政使時,前往拜見總督慶瑞,因為“門包”的銀子欠平六分,競被督府的門子立時擲出,他只好令家人再加一錢送去。
巡檢雖然是九品芝麻官,但掌管的是最具殺傷力的執(zhí)法權,所以往巡檢司署行賄送禮的人數(shù)自然十分可觀。而門子乙因為把據(jù)著巡檢權力系統(tǒng)的出入口,不但有“門包”收,連巡檢甲應得的款項,也可輕而易舉地據(jù)為已有——這些款項,大概就是當?shù)匕傩障蜓矙z大人贖買“合法傷害權”的“贖金”吧。又因為與巡檢甲的特殊關系,他甚至肆無忌憚地偽造甲的手書,向富人訛索,如此善于弄權的門子,難怪“數(shù)年所斂之財,已倍于甲”了。
類似這種“門矛坐大,富比主子”的故事,在晚清官場上不乏其例。據(jù)光緒年間進士陳恒慶《諫書稀庵筆記》記載:“旗人做官,必聽門政指揮,其發(fā)財亦賴門政。即罷官歸來,所有家私,統(tǒng)歸門政掌握。門政吞剝,富于主人。”門政之所以能富于主人,全賴于這樣一種畸形的權力結構:官員聽門政指揮,門子成了官員權力的非正式經(jīng)紀人。
“甲乙二商”的故事還沒有結束,我繼續(xù)將后半部分的故事轉(zhuǎn)述出來:
且說甲升補他缺后,因為攤上一個清水衙門,很快將之前撈來的銀子花得七七八八,暗想這非長久之計,所以找乙商量:“咱合資捐個知縣當當如何?”乙意欲與甲互易主仆之分,甲知其心意,主動提議:“這回你來當知縣,我愿供執(zhí)鞭之役,捐官的錢你出七成,我出三成?!币倚南胛覛v練了這么多年,別人可不易欺我,且當官的威風我還未曾嘗得,便欣然同意,于是,乙換了名字,至京報捐知縣,次年當上了四川萬縣的知縣。甲則稱病辭官,成了乙的長隨,且發(fā)憤鉆研欺蔽之術,又向諸老輩虛心請教,不數(shù)月便盡得其術,造詣甚至在乙之上。甲浸漁冒濫,無所不至,乙均不能覺察。久之,乙見甲服飾稍奢,細為查察,始知甲已積至十余萬金。這日,乙置了酒席招待甲,與他講和:以后公見,仍行主仆之禮;私見則仍為友朋。至于撈來的銀子,無論多少,一概平分,以示公道。不到四五年,兩人均分得三十余萬兩銀子。而甲因以前私營之故,獨多得十余萬。二人深知官場險惡,見好就收,棄官從商,臺股做起了食鹽生意。每提及從前互相欺蔽之事,二人都覺得笑樂,還感嘆道:“要是當初都當長隨,只怕現(xiàn)在更富得流油了?!蹦切┕贍斎饲巴L八面,殊不知其實被長隨牽著鼻子走。
清代是明文禁止長隨等“賤類”晉身官僚行列的,只是彼時已禮崩樂壞,要鉆律法的空子也不是難事,所以門子出身的乙更名捐官,并非不可能。
清代的州縣長官,一般都需要雇用數(shù)個至數(shù)十個長隨,除了前面提到的門子,還有“稿簽”、“跟班”、“錢漕”、“管監(jiān)”等,縣官之所以要重用長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正式的公共組織無法支撐權力系統(tǒng)的正常運作,縣官不能不倚重自己的私人班底。雖然縣級權力系統(tǒng)中設有正式編制內(nèi)的佐貳官,如縣丞、主簿、典史等,還有大量編制外的吏役,但這些人不值得信任,反而需要
用長隨來監(jiān)控他們。這種“假私濟公”的結果,就是造就一個“假公濟私”的隱權力集團,讓長隨坐大?!凹偎綕笔且粋€由私人接濟公共管理的過程,“假公濟私”則是一個公共權力被用于私利的過程,從前一個過程轉(zhuǎn)入后一個過程,只是半步之遙。所以要禁止長隨竊權謀私,難乎其難,饒是知縣乙歷練多年、經(jīng)驗老到,還是被長隨甲蒙蔽,最后只得與甲講和,共享權力“贖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雖然長隨獲利多于主人,但不能說明長隨的權力大于縣官,而只是反映了權力系統(tǒng)的公共權威極容易被接近權力中心的內(nèi)部人截獲。權力運行的科層化程度越低,權力被竊取或假借的機會就越大。而《清代之竹頭木屑》的記載可能有點夸大其事,一個縣衙的長隨,四五年時間竟然撈了四十多萬兩銀子,折合人民幣六七千萬元,這個數(shù)字太嚇人了。
不過,長隨事實上的收入即使沒有甲商這般驚人,但如果假借、竊取的權力足夠大,“贖金”也是非常可觀的。晚清學者馮桂芬曾估算,在江蘇的一個縣,一個管稅收的長隨,可以從漕糧征收中貪污上萬兩銀子??磥硪粋€縣衙長隨的最大權力值,至少也值上萬兩白花花的銀子。也有受窮的長隨,據(jù)瞿同祖先生研究,“長隨的經(jīng)濟地位千差萬別,大部分人都很貧窮,但有一些卻相當?shù)馗挥小?。因為隱權力是因人而異的,假借不到隱權力的長隨,收入自然寥寥可數(shù)。
再來看看知縣的權力值。如果按清代的正式年俸加養(yǎng)廉銀計算,也不過是一千多兩銀子。顯然,這嚴重低估了知縣的實際權力值。民國學者蔣夢麟說:“以我的故鄉(xiāng)余姚縣而論,就我所能記憶的,沒有一個知縣在我們的縣里任職一年以上。正常的任期是三年,一位知縣如果當上三年,大概可以搜刮到十萬元叮當作響的銀洋?!笔f元銀洋,相當于七八萬兩白銀,平均每年即有兩三萬兩的收入。這個遠遠高于縣官正式俸祿的權力值,還可以從晚清稗官野史上找到旁證。據(jù)《清稗類鈔》記錄,山陰人蔣淵如與四名朋友合資捐官,蔣當了知縣,友人則分別充任師爺與長隨,五個人舞文弄法、狼狽為奸,每年斂取不義之財多達二十多萬兩銀子,平均下來,每人可分贓三四萬兩。
長隨本是下人,正式的酬勞是一點兒少得可憐的“工食錢”,但若考察他們的實際收入,就會發(fā)現(xiàn)長隨其實是寄生在權力食物鏈上的一大隱權力集團。他們操柄自重,尾大不掉,有時甚至連知縣也無奈他何。
官場上的灰色收入與黑色收入分配,反映了一種更接近真實的權力分布。即使我們計入肥缺與瘦缺的差異性因素,官員收入的數(shù)目仍能比較周全地體現(xiàn)官員的實際權力值,因為官員的實際權力,等于正式權力加上隱權力,能染指肥缺之人,通常也是隱權力資源比較豐厚者,一個長年在清水衙門不得寸進之人,他的隱權力資源著實可憐,而且,官員要搜刮地皮而不被查參,也離不開隱權力系統(tǒng)的庇護。只有在現(xiàn)代憲政的框架下,官員的權力分配與薪水設定實現(xiàn)制度化,隱權力機制難以起作用,權力不被贖買,腐敗才會甚少發(fā)生,以收人數(shù)字來測量權力值也才變得沒有意義。
編輯/趙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