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末民初,我國內(nèi)憂外患,地處邊疆的黑龍江省成為被瓜分的前線。在“教育救國”的號召下,黑龍江省掀起了一場普及新式教育的風潮。生活在中俄交界的鄂倫春民族文化落后,沒有明確的民族和國家意識,時刻有被分化的危險,因而加強鄂倫春民族教育具有穩(wěn)定邊疆的重大意義。本文探討了清末民初黑龍江省鄂倫春民族教育興起的原因、發(fā)展狀況,剖析了發(fā)展的障礙以及鄂倫春民族新式教育的意義,其中關于鄂倫春民族新式教育的推廣、發(fā)展對于提高少數(shù)民族素質(zhì)和穩(wěn)定邊防,對今天仍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清末民初;黑龍江;鄂倫春;新式教育
一、
鄂倫春即索倫,是古代肅慎、東胡、鮮卑、契丹、室韋、靺鞨、女真民族一脈相承的后裔。清末黑龍江省鄂倫春人民分五路居住:黑龍江城有庫瑪爾、比拉爾兩路;墨爾根城有阿里、多普庫爾兩路;呼倫貝爾城有托河一路。世代生活在黑龍江與大興安嶺、小興安嶺之間,即今塔河、呼瑪、黑河、遜克、嘉蔭等市縣。
鄂倫春族民風淳樸,長期以單一的漁獵、采集為生活方式。在山谷間隨時遷移,居住在草架窩里,不習農(nóng)務,僅以打獵野獸,穿皮食肉度日。無論男女,嗜酒如命?!坝H喪則架木懸尸,俟曬干然后埋葬?!奔膊〔挥冕t(yī),專事跳神?!盎?、喪、祭等不擇吉,以陰晴為休咎,善觀月。至于元旦節(jié),男女互相握手、跳舞、唱歌而樂之,但同姓本族男女不準握手、唱歌,且沒有翻譯的詞曲?!?/p>
鄂倫春民族教育一直處于“言語與滿人能相通,不解文字,間有稍識滿文者”,有語言,無文字,沒有自己的民族學校的狀況。清朝對黑龍江地區(qū)各民族實行的以“國語騎射”為核心內(nèi)容的旗學教育,八旗生童“習滿文、騎射,日不過一二時為率”,加之清政府排斥漢族文化,使黑龍江的少數(shù)民族教育處于極其落后的狀態(tài)。直到1905年清廢科舉,興學堂,陸續(xù)在璦琿、黑河、墨爾根建立新學堂,允許鄂倫春族子弟就近入學。1908年興東道畢拉爾路協(xié)領慶山籌辦鄂倫春族的畢拉爾路蒙養(yǎng)小學堂,學校在1910年2月開學,校址設于協(xié)領公署所在地的車陸(現(xiàn)遜克車陸鄉(xiāng)),這是鄂倫春的第一所小學。稍稍改變了“鄂倫春人戶,向無寺院教讀,前清時代私設滿文學塾,僅識滿洲文字,不識漢文,其稍曉漢語者十之二三”的教育落后狀態(tài)。
二、
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壓力下,中國政府極力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教育,隨著第一所鄂倫春學校的開辦,鄂倫春民族教育迅速興起。在1914年1月,省立第三鄂倫春國民學校在嫩江縣城正式開學,有學生30名。1914年7月,省立第二鄂倫春國民學校在畢拉爾路協(xié)領衙門所在地車陸成立,有學生31名。1915年11月1日,省立第一鄂倫春國民學校在庫瑪爾路宏戶圖成立,有學生30名。1920年5月,在嫩江縣城東北喀爾通屯建立公立第一鄂倫春國民小學,學生25人。同年10月在嫩江縣城東南的麥海屯建立庫瑪爾路公立第二鄂倫春國民學校,有學生15名。1920年9月經(jīng)黑龍江省省長批準,在嫩江城內(nèi)省立第三鄂倫春國民學校的基礎上,建立省立第一鄂倫春高等小學,招收學生15名。1921年9月在璦琿城內(nèi)建立了省立第二鄂倫春高等小學校。1928年3月15日,湖通鎮(zhèn)國民小學正式成立。1920年4月在布西的拔彥(今內(nèi)蒙境)成立阿里多布庫爾路公立第三鄂倫春國民學校,有學生30名。1914年到1928年共興辦鄂倫春族初、高等小學8所,其中省立3所,路立4所,群眾集資1所。
學校的資金來源共有三種:第一種是公立,吃、穿、用、學雜費都由政府承擔。第二種是由鄂倫春群眾集資。第三種是公私合辦。在四所路立學校中,從選派教員到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再到學校開辦地點的選擇均由政府教育部門決定,而學校的辦公經(jīng)費一般由獵戶分攤。
鄂倫春族學校采取了有別于傳統(tǒng)的八旗“國語騎射”的新式教育方式,但具體開設課程沒有詳細的記錄,筆者通過對史料的研讀歸納出課程的設置情況。
據(jù)《監(jiān)察鄂倫春學務委員鄒召棠視察省立第三鄂倫春高等小學校辦理情形請鑒核事呈》中記載:“校長劉喜雨管理校務任事勤實,擔任高小級歷史、地理、修身、國文、講經(jīng)、音樂;國民兩級修身、國文、漢語、音樂。教員崔崇綿教態(tài)活潑,教授得法,擔任高小級算術、理科、手工、圖畫、體操;國民兩級手工、圖畫、算術、體操”。在《監(jiān)察鄂倫春學務委員鄒召棠為視察省立第二鄂校情形請鑒核事呈》中記載:“校長李殿卿教授修身、國文。教員索文聚教授算術、體操、音樂、手工、圖畫”?!逗邶埥¢L公署為籌辦鄂倫春國民教育給教育廳訓令》中附的《籌辦鄂倫春國民教育簡章》中規(guī)定:“各路國民學校教科宜注重修身、國文、算術、體操四科,并應添設漢語一科,以便從事教授”,從中可以看出國民學校開設修身、國文、算術、體操、漢語、音樂、手工、圖畫八門課程,高小比國民學校多開設歷史、地理、講經(jīng)、理科四門課程。以上課程設置說明當時已經(jīng)具有近代新式教育的雛形,注重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打破了傳統(tǒng)學習中重文輕理的偏見,可以說是少數(shù)民族教育的一大進步。
三、
鄂倫春民族教育能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獲得巨大的發(fā)展,有其內(nèi)在的原因。
第一,邊疆民族危機嚴重,出于對國防安全的考慮而發(fā)展鄂倫春教育。早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俄國就利用不平等條約、武力占領等手段侵占我國領土。在1900年伙同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京后,更是在東北侵占大片領土,他們采取的方式是以武力入侵為主,政治、經(jīng)濟、文化滲透為輔,使鄂倫春人中一度出現(xiàn)了“受其籠絡,入籍信教,聽其自由”,“其心向俄,隱患堪虞”,“與俄人日親日近,與國人日遠日疏”的情況,同時煽動和支持我國蒙古族一小部分上層反動王公貴族搞獨立,妄圖逐步的分裂中國領土,并對大小興安嶺地區(qū)鄂倫春人進行種種陰謀活動,使這一地區(qū)的政治形勢極為動蕩。地方官員在報告中這樣寫道:鄂倫春人“幾不知其為華人,而中國官吏反至情形隔閡,不通聞問,隱患伏于無形,邊事何堪設想”,可見形勢十分危急。一些有遠見的地方官員在尋求解決方法時,把興辦鄂倫春民族教育與維護邊疆安全聯(lián)系在一起,提出“整頓鄂倫春人教育,關系籌邊治內(nèi),洵為急要之圖”,發(fā)出“鄂倫春之地勢大于三蒙數(shù)倍,偪[逼]近江濱,尤非三蒙定居腹地者可比,則興學益不可緩,敝陳管見可否咨行教育部提出國務會議追加經(jīng)費,以迪邊氓,中國幸甚!江省幸甚!”的呼吁。邊疆危機嚴重,大力加強鄂倫民族教育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有效途徑,也是地方官員的共識,有了這樣深刻的認識,興辦教育就少了很多障礙。
第二,教育落后,沒有束縛,為新式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黑龍江地處高緯度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十分惡劣,“地曠人稀,文風素弱。縱有向學赴考之人,每科兼滿合號者不過百數(shù)十人,不但不能比肩內(nèi)省,即較之奉吉兩省亦蹚乎其后矣!”同時清政府為了保持滿人“尚武”、“純樸”之風,在黑龍江地區(qū)采取恩養(yǎng)政策,實行旗漢分治。極力排斥漢文化的影響,不許漢人進入東北地區(qū),使東北喪失了和中原漢族文化融合的機會,黑龍江教育落后于全國其他地區(qū),也正是因為落后給新式教育提供發(fā)展機會。
第三,俄國進行文化滲透,江省民智漸開,易于接受新事物。在與俄國人的來往中,俄國人時時對鄂倫春人進行文化滲透,在漠河一帶的鄂倫春部落,多受俄人籠絡,有的竟剪發(fā)被稱為剪發(fā)部落,一向與俄商貿(mào)易,兌換煙、酒、麥、糖、布匹、火藥等物品,亦無需實在的金錢,相習已久,彼此稱便。這表明在與俄國人交往時,鄂倫春人民不自覺地學會了俄國人語言風俗,受到俄國及西方近代先進科學文化的熏陶,開拓了眼界,為興辦鄂倫春族學校奠定了基礎。
四、
鄂倫春民族教育不是一帆風順的發(fā)展起來的,民族自身的生活方式和國家的政局動蕩給教育發(fā)展帶來了許多不利因素。
第一,生活空間廣闊,不利于組織教學活動。在大小興安嶺近千平方千米的廣大地區(qū)內(nèi)生活的鄂倫春族人口僅有4 200人,分布極其分散,在《畢路詳議籌備教育事項清單》中有“查畢路鄂倫春四佐統(tǒng)共一百九十七戶,男女大小計九百七十三名口,向在愛輝所屬下游直至松花江口,沿江深山一帶漫散而居……現(xiàn)正派員分頭收籠”的記載,在《黑河道尹張壽增報告畢路協(xié)領收籠鄂族難戶情形并抄附難戶清冊詳》中也有“各持道尹發(fā)給護照,帶領鄂兵前赴下游烏云河、湯旺河一帶,收籠逃難未歸各戶”的情形,這些情況使開辦學校的任何一項普通工作都顯得十分困難。
第二,久居深山,免疫力差,易受疾病侵襲。鄂倫春民族過著遷移的生活,少則三五戶,多則十余戶,身體免疫力差,其習俗“小兒不種痘,故每至城市輒痘發(fā)而死”,在人群密集的地區(qū)生活患病率很高。如第三鄂?!白蚤_辦以來,學童先后染病,死者至十一名之多”。因此,鄂倫春族學生和家長很恐懼過集體生活的學校,加之性情散漫,逃學和放假后不能返回學校的情況較多,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
第三,教育經(jīng)費緊缺,師資嚴重匱乏。清政府、民國政府、北洋政府都面臨著財政危機,國庫一貧如洗,投入到教育的經(jīng)費很少,投入到鄂倫春民族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鄂校辦學均因陋就簡,八所鄂校的校舍全部是草房,而且還有租賃房屋,和政府辦公地在一處的情況,如省立第二鄂倫春國民學校,在協(xié)領公署西院;庫瑪爾路公立第二鄂倫春國民學校,校舍是租的兩間草房。雖然為了加強鄂倫春學校的師資力量,黑龍江省對鄂校任課教師提出“揀用教員必取其富有忍耐心,能任勞持久者”的高要求,給予“月薪暨工費視省城小學無異”的高工資,借此待遇來吸引人才,但愿意到此工作的老師還是很少。再者由于鄂倫春民族有語言無文字,學校只能借助滿文教學,然而鄂族兒童滿語程度極低,給教學帶來了巨大的障礙。
從1914年到1928年,短短的15年便實現(xiàn)了鄂倫春民族教育的從無到有,共辦起鄂倫春族初、高等小學8所,在校生約200人,占當時鄂倫春總人口4 200人的4.5%。對于一個有語言無文字處于原始社會形態(tài)的落后的少數(shù)民族來說是具有深遠意義的。鄂倫春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正如庫瑪爾路協(xié)領于多三在1928年呈文中提到的辦學成績:“……我鄂倫春人散居山林,世守游獵,渾噩無知,生計艱難,實為痛苦之民族也?!薄靶易悦駠?,有省立第一,第二,第三各校以來,漸知讀書為人生之要務,一般鄂民遣子弟入學日漸增多。就以省立第三鄂校論,先后高初畢業(yè)者共計有30名,充當庫瑪爾路、阿里路佐領、驍騎校、暨在金廠或路軍充差者20余名,此皆教育之效也?!边_到了使鄂倫春族“青年咸受適當教育,了解國家種族之真意及人民應有之生活”的現(xiàn)實目的,促進了鄂倫春民族的發(fā)展,同時對維護邊疆的穩(wěn)定,抵御外來侵略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注釋:
①黑龍江省檔案館.檔案史料選編#8226;黑龍江少數(shù)民族.哈爾濱:1985.
②隋麗娟.清末新政與黑龍江新式教育#8226;求是學刊,2003,(3).
③黑龍江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志#8226;教育志.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
④謝嵐,李作桓.黑龍江省教育史資料選編(上).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