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如何在現有條件下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以新課程的理念指導和改進我們的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探究學習機會。使他們能夠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自主地獲取科學知識,形成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是每位教學工作者應該探索而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呢?
一、找到學生探究動機的切入點
在教學中,應設法激趣,以誘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那么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就要把握物理和生活的關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要學生掌握好物理,必須注意生活→物理和物理→生活這一辯證關系。如在教學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章第一節(jié)《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時,如果提前一天布置學生在家尋找一些能夠發(fā)聲的簡單物體,如木片、梳子、鈴鐺、紙哨、筆套、橡皮筋、紙盒等。在課堂上先讓學生盡情地擺弄,想怎樣玩就怎樣玩,走進“聲音的世界”,創(chuàng)設“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學生通過看、聽、摸,動手做各種發(fā)聲的實驗,再經學生討論,老師點撥,得出物理結論:聲音是因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然后注重引導學生“從物理走向生活”。如讓學生用手觸摸自己講話時的喉嚨振動,觀察和解釋蟬鳴現象等,把學生得到的物理知識一般化。
二、形成探究式學習方法
作為教師可以這樣給學生創(chuàng)設探究式學習環(huán)境:有計劃提出問題,有意識地設計錯誤,讓學生去發(fā)現、去探究,創(chuàng)設師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圍;容忍那些與眾不同、行為古怪、有獨創(chuàng)性的學生;鼓勵學生指出老師的不足,修正老師的錯誤,戰(zhàn)勝老師,超越老師;允許學生打斷老師的講話或對老師的觀點提出批評,隨時講出自己的探究體會或好的解題思想方法;以形成自信、自強的個性,探索活動是學生形成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有效途徑。但讓學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自主探究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卷入”科學的發(fā)現過程。因此課堂上教師要把學習主動權教給學生,就是在教師精心的設計之下,盡量放手讓他們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按之去進行探究活動,最終了解一些知識,學會一些技能。如在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教師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觸面粗糙程度、壓力大小、接觸面積、物體運動速度)與實驗方案,但故意不講要采取控制變量法,讓學生自行判斷、分析、實驗。
物理是一門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科,探究式教學在問題研究和問題解決中所用到的科學方法也正是物理學科課程目標所要求的。因此在物理學科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對于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界中的各種物理現象,掌握相關知識,提高自學能力,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