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精神,以利于其未來的生存和發(fā)展。當前教育工作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轉向塑造學習者新型的人格。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使學習者喜歡學習,學會如何學習,并把學習當作自己終身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基于以上理念,在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探索中,我做了一些嘗試,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構建一個師生互動、共同參與課堂活動的自主教學模式,使學生樂學、愿學
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把學生當成完全被動接受的對象,教師往往不厭其煩地進行講解、分析,只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不要求學生主動去思考、更不用說主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既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不能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性和主體地位。使學生漸漸地把學習當成了負擔,當成了苦差事。要想讓學生擺脫這種被動學習的局面,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應該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努力構建一個師生互動、共同參與課堂活動的自主教學模式。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感受歷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趣味性
學生不喜歡歷史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歷史是講過去的事情,時間相隔太遠,無法理解當時的歷史氛圍,也無法體會當時歷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總是站在歷史發(fā)展的旁觀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歷史事實,也無法激起他們內心的波瀾。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走入歷史人物的內心,以至“觀史如身在其中”。誘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走進歷史情境,體驗人物心靈,思考歷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進而發(fā)展“言之有據(jù),論者符實”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理解偏見、容納悖論”的人文精神。要實現(xiàn)這一點,可以通過情景假設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講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我采取討論的方式,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及相關材料,然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該如何收復新疆?讓學生積極討論,課堂效果良好。
三、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
使學生樂學、愿學很重要,而使學生會學更是關鍵。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決定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方法指導,真正地“授之以漁”,使學生學會學習。我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開發(fā)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1.探索識記具體知識點、概念的便捷途徑。每一個知識點、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fā)現(xiàn)并掌握其規(guī)律,合理加工處理知識信息,探究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一方面,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技巧(如一些歷史時間的記憶方法),供學生借鑒;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能舉一反三,化抽象記憶為形象記憶,針對不同的識記對象,探索最佳的識記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進。如采用歌謠法、諧音法記憶等。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識內容的基本要領。如記憶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經(jīng)過、影響幾大段的復雜內容,學生靠死記硬背效率低下。這就需要化復雜為簡單,通過信息的加工重組,提取記憶要素。也可以借鑒語文課的學習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點詞(動詞或名詞),簡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時,可結合數(shù)學的“集合”概念,對各條信息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分析重組,形成明確的知識框架,便于系統(tǒng)掌握。3.探索系統(tǒng)地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方法。歷史的每一部分內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共同構成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指導學生整理編寫知識結構,可以達到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能力的目的。學生在學習中,要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tǒng)的掌握。
作者單位:河北省樂亭縣大相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