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實詞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基石,也是高考試卷中每年必然出現(xiàn)的考點,其考試形式主要分為以下兩種:一是在選擇題中考查,根據(jù)所給選項判定選項哪一項正確(錯誤);二是在第二卷文言文翻譯題中考查,考查考生對某些實詞的理解和運用情況。兵法中說“數(shù)中有術”,只要我們掌握了文言實詞的判定規(guī)律,在文言文閱讀中就不會顯得捉襟見肘。下面就介紹幾種判定文言文實詞的策略,借大家借鑒。
一、據(jù)形斷義法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的形體構(gòu)造常常與這個漢字初始所表示的詞義有或近或遠的關系。漢字中的形聲字占80%以上,其義符也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漢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特別是義符來探求、解說實詞詞義。
如2006年天津市高考試題:有牧人御眾之才 牧:統(tǒng)治 該句中的“牧”是一個左右結(jié)構(gòu)的會意字,左為“牛(泛指牲畜)”,右為“人手中拿著一條鞭子”,把兩者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對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統(tǒng)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該項的解釋是正確的。
二、以今定古法
所謂以今定古,就是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和語法特點,來推定文言實詞的含義的一種方法。這樣的實詞意思一般和現(xiàn)代漢語相同或相近,沒有很大區(qū)別,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很容易能夠判斷出來。
如2008年高考試卷廣東卷試題:訪威風既著,遠近悅服 悅服:愉快 此項考查的是“悅服”。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中有成語“心悅誠服”可以斷定此項“悅服”即心悅誠服,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遠近悅服”可以推斷出來此處“悅服”應為心悅誠服的歸順(降服),所以此項解釋不準確。
三、語境推斷法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文”準確地闡述了語境推斷法的內(nèi)涵。要想推知實詞的正確意思,必須結(jié)合語境認真揣摩,仔細分析。上下文之間的照應、解釋或暗示關系,更為我們提供了一把準確推斷實詞詞義的鑰匙。
如2009年高考試卷福建卷試題:縣吏怪其意氣 怪:責怪 “怪”有責怪意思,但審視該句語境“怪其意氣”可以看出,張自新代兄長受刑,而把兄長藏匿到別的地方去,因而縣令對他這種意氣的做法感到奇怪,所以此項應為“感到……奇怪”,因此這個選項是錯誤的。
四、語法分析法
所謂語法分析法就是將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葉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斷其用法即詞性的一種方法。
如2009年高考試卷山東卷:遂與大夫期十日期:約定?!捌凇笨梢宰g為“日期”,但分析這個句子的主語應該是“晉文公”,而此句沒有謂語動詞,所以“期”應為動詞詞性,而非名詞,所以“期”應譯為動詞“約定”,所以此項是正確的。
五、成語推斷法
在成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文言詞義,因此考生借助熟知的成語中的實詞詞義來推斷文言文中的實詞詞義,有時也能使解題“柳暗花明”。
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試題:請鬻于世 鬻:賣 成語“賣官鬻爵”中的“鬻”義為“賣”,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所以此項的解釋是正確的。
正所謂“數(shù)中有術”,即在客觀實際中蘊藏著謀略,但同時“術中有數(shù)”即謀略的運用也要根據(jù)客觀實際。我們利用了古漢語的一些語言特征,在應考時可以采取應急手段,但真正要提高文言實詞的理解、運用能力還需在平時學習中不斷積累,熟能生巧。
作者單位:河北樂亭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