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對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地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學習描寫一種花,可以在學《荷花》這篇課文時,讓學生看關于荷花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對荷花和生活環(huán)境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對其色彩、形態(tài)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初步掌握描寫一種花的方法。到了正式寫作時,再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花,讓他們說說應從哪些方面觀察,就比較容易了。這時,教師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和了解花朵的外形、色澤、味道等等,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并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
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
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引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他們的想象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習作要求用玩具編寫童話,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很多可愛的玩具和動畫,激起學生的興趣,請學生小組合作為其中的一些玩具確立關系,編故事,編對話……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使想象更加充實,更加生動,直到編寫成一個完整的童話。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得到了自主學習充分表現(xiàn)的機會,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間,想象思維得到引發(fā)和鍛煉。
三、鼓勵學生自主積累語言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飛躍。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學生進行語言積累的最有效途徑,也是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的好方法。課后的作業(yè)要適量,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閱讀課外書籍,還可以布置學生在閱讀時摘抄好詞好句,簡單寫寫讀后的感受,定期檢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在班隊課、閱讀課、綜合實踐時,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此外,從互聯(lián)網上查閱資料,在旅游或外出時留心觀察并做記錄等等,這些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聞,又幫助他們獲取了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
四、多放手,多肯定,培養(yǎng)學生寫作信心
由于剛接觸作文,幫助學生樹立寫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題范圍應比較寬泛,要留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發(fā)揮空間。如果條條框框限制太多,學生的畏懼心理就會更加嚴重,寫出的文章也會內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總體特點,選擇合適的題目,開發(fā)學生的寫作潛力,要使學生覺得有話想寫,有話可寫。教師可以多出一些諸如“我想”“一件小事”此類的題目,讓學生有更大的選擇空間,有更多的素材可選,使他們覺得寫作文并不太難,逐步樹立寫作信心。此外,在初學作文時,學生的水平并不高,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善于發(fā)現(xiàn)文中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以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和興趣。
五、鼓勵學生說真話,抒真情,突顯兒童真、善、美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有感情的作文才顯充實,才有內涵。教師還要善于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情感。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走近學生的生活去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個《說說我的心里話》或是《我最想說的話》之類的作文題,讓學生傾訴他們的喜悅、憂傷、委屈、建議、感想,讓學生產生溝通的欲望、需要和熱情。每次作文都要鼓勵學生說真話,抒真情。有時教師也可以因勢利導,利用學生的某些疑問或好奇心理來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學完了《七顆鉆石》,學生覺得寫童話并不難,很多人躍躍欲試,就可以讓學生去改編課文,或續(xù)寫課文。這樣寫出的作文,真切生動,充滿兒童世界的真善美。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一部分,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樂于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寫出一篇篇文筆優(yōu)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是一項重要而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任務,我們將不斷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