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適時、適度、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使學生加快把知識內化,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起著重要作用。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絕大多數(shù)中學語文篇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離不開教師的提問的。
一、課堂提問應遵循的原則
1. 目的性原則。教師在課內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且依據(jù)于教學內容,為學生理解課文、學習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服務。
2. 準確性與針對性原則。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水平不同,個性差別也很大。課堂提問既要考慮普遍性,還要考慮示范性,既面向全體學生,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同等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感,為部分優(yōu)秀的學生設計思維水平較高的題目,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精彩的答題能產(chǎn)生很好的示范與帶動作用,能促進學生較高水平的思維活動。
3. 靈活性原則。教師課前設計提問要預見到學生回答時可能出現(xiàn)的多種情況。教師提問時切忌因循既定,而應隨機應變,不拘一格。若學生對某個問題回答不出或不得要領時,教師應充分運用自身的教學機智,及時變換提問方式或提問角度,將問題化整為零,變大為小,變難為易,必要時還可變正向為逆向,變直接為迂回,以讓學生聽得明白,回答得出。
4. 概括性原則。提問是引語,不是主體。因此語言不能繁瑣冗長,要精練、概括,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時間掌握要恰如其分。
5. 趣味性原則。提問要靈活多樣,巧妙新奇,語言簡潔精練,生動形象。提問設計得巧妙有趣、富有吸引力,方能引起學生注意。同時,要注意經(jīng)常交換提問形式,不能堂堂一個樣。
6. 啟發(fā)性原則。提問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啟發(fā)性、可接受性。針對性是指根據(jù)教學目的,圍繞重點、難點來設計;啟發(fā)性是指要能引起學生的思索;可接受性是指問題的設計要難易適度,切勿高不可攀或不言自明。提問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況、知識、能力基礎以及愛好興趣的差異程度等來設計。
二、課堂提問的方法
1. 抓住關鍵突破提問法。教師抓住關鍵問題作為突破口,誘導學生快速全面掌握知識,提升學生的思想。這就要求教師要真正地吃透教材,準確找到關鍵問題。
2.“開啟式”提問法?!皢l(fā)”一詞原于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啟發(fā)性的提問能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提問貴在啟發(fā),針對學生存在的疑點、難點,從易到難,分步誘導,引起學生積極思索。
3. 循序漸進提問法。教師在進行提問時,有些問題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樣,要拾階而上,于峰頂領略無限風光。如在教《燈》一課時,可以這樣提問:聯(lián)系了有關燈的哪些事?突出了燈的哪些特點?燈象征了什么?贊美燈蘊含著什么樣的深意?提問時步步提高,逐步推進,這樣才能達到一種理想的提問效果。
4. 設置情境提問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的情境”,設置一些問題的懸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主動參與學習。
5. 探究式提問。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為避免學生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可通過探究式提問啟發(fā)學生透過現(xiàn)象深入研究課文內容的實質,使其認識逐步從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先知其然,進而知其所以然,對知識理解由表及里。
6. 對比式提問。對比式提問是用對比的方法,比較教學內容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從而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對其加以比較、鑒別、分析、思考,“同中辨異”,使答案更全面更完整。這樣的對比提問,將給學生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7. 分解式提問。在現(xiàn)行語文教材中、有的課文內容含蓄深邃、表達曲折,結構復雜,給學生深入分析和準確理解帶來了困難。為此,教師應采用化難為易分解難點的方法,即通過將難點分散拆開、化大為小、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幫助學生快速理清思路,經(jīng)過分析、綜合形成完整準確的答案,達到教學目的。
8. 疏導式提問法。在教學中往往遇到這樣的問題,即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后學生答不上來,形成僵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改變角度,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誘發(fā)引導、點撥提示。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