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工作在農(nóng)村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都會深有同感——學生對語文似乎不太感興趣。為什么會不感興趣呢?從對學生的調(diào)查情況來看,最基本的原因是語文難學,語文課枯燥。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興趣呢?《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惫P者認為,在教學實踐中,牽手多媒體,能打破時空的限制,能把古今中外的社會現(xiàn)象和天南地北的自然景觀生動形象地搬進課堂,使抽象的文字符號化為直觀的教學情境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進而煥發(fā)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愛上語文。
一、巧用音樂,渲染情感
語文課程中的課文都表達出強烈的情感,我們只有對文中情感進行渲染,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驗文中所抒發(fā)的感情。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作者腦有境,入境始與親”。而調(diào)動人的情感的最好方法莫過于音樂。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它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神向往。音樂以它特有的旋律、節(jié)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借用音樂來渲染情感,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形成共鳴。
借用音樂渲染并不局限于播放現(xiàn)成的樂曲、歌曲,它可以教師自已彈奏、輕唱以及學生表演唱、哼唱等。其實施的關(guān)鍵是選取的音樂與教材在基調(diào)上、意境上及情感上要對應協(xié)調(diào),這樣才能讓學生與作者在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如:在教學《兩只鳥蛋》時,可以讓學生表演唱《白鳥齊飛》;在教《草原》時,可以讓學生齊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在教《桂林山水》時,可播放《漁舟唱晚》;等等。
在語文教學中,利用音樂來渲染氣氛,調(diào)動情感,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感性認知,使他們耳濡目染,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真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借助圖像,使文章形象化
語文課程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既有學生喜歡的故事,如《亡羊補牢》;也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寫人敘事寫景的散文,如《一只小船》《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還有離學生生活遙遠的古詩文、雜文、紀實文章,如《延安,我把你追尋》……
語文閱讀的教學目標是把抽象的文學還原成具體的形象,用具體形象打動學生心靈,再讓學生理解課文。借助多媒體圖文并茂的特點,我們能使課文內(nèi)容形象化,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如在教學《題西林壁》這首富有哲理性的古詩時,如果我們僅僅依靠學生閱讀來理解詩意及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是極為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在讓學生充分誦讀和表達自己見解后,借用多媒體,把從正面、側(cè)面、遠處、高處、低處所見的廬山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到廬山的真面目,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觀察的角度不一樣,進而體現(xiàn)到其中所蘊含的哲理——看問題不能片面,要全面。
在教學過程中,借用多媒體的圖像功能,可以使文學作品的形象直觀化,變難為易,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
三、借用音像,還原文中圖景
語文課程中有許多精彩的圖景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它是讀者在讀文章時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來還原這些精彩圖景的。由于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低、人生閱歷淺、知識貧乏等因素制約,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無法還原文中的圖景,更無法體會文中的精彩,僅靠教師費盡唇舌來引導學生理解,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如果我們能借用多媒體來還原文中的圖景,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用眼睛去看比用耳朵去聽的效果要好得多。這說明,在閱讀教學中,我們?nèi)绻茏寣W生用眼睛去看文中的圖景比讓學生用耳朵去聽教師講這些圖景的效果要好得多。多媒體集聲音、圖像、文學于一體的特點恰恰能為我們所用。
如在教《景陽崗》一文時,“打虎”部分既是文中的重點,也是文中的難點。由于這一精彩情節(jié)脫離了學生生活的實際,學生很難想象得出其中的情境,更別說體會老虎的兇猛和武松的機敏勇敢。為此,我借用多媒體設計了這一情節(jié)的三維動畫,使學生在看動畫的過程中,在自己的頭腦中映現(xiàn)這一情節(jié)。如此一來,既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使學生對這一教學難點了然于胸,教師也就無需多費唇舌了。
借用多媒體的音像功能,能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將抽象的文學敘述與直觀的情境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恍若身臨其境,準確理解所學的知識。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