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是根據(jù)兩個不同的對象,在某些方面(特征、屬性、關系等)的類同之處,猜測這兩個對象在其它方面也可能有類同之處,并作出某種判斷的推理方法.類比可分為兩種:從對象的某種屬性相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相同——稱為簡單類比;從現(xiàn)象的相同可以得出原因相同得結論——稱為普遍類比.由類比得到的結論,具有或然性,通常把得到的正確結論的類比稱為“有益的類比”,反之稱為“有害的類比”.例如長方形類似于長方體——長方形各邊之間的關系類似于長方體各棱長之間的關系(“形”的一邊與另一邊平行且相等,同其余兩邊垂直;“體”的一棱與三棱平行且相等,而同其余各棱垂直;“形”的面積公式s=ab與“體”的公式v=abc從形式到推導都相似;“形”的對角線長度為,“體”的對角線長度為,等等).若把a(b+c)=ab+ac的類推到lg(b+c)=lgb+lgc,sin(B+C)=sinB+sinC,就成為“有害的類比”.因此,類比結論正確與否,需經(jīng)嚴格證明.
類比法在數(shù)學中應用廣泛.數(shù)與式、平面與空間、一元與多元、低次與高次、相等與不等、有限與無限之間有不少結論,都是先用類比法猜想,而后加以證明的.在數(shù)學教學中廣泛應用類比法,能激發(fā)起學生參與研究數(shù)學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的興趣,有利于在思維中把知識和技能從已知對象轉到新的未知對象中去.為此,我在教學中會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類比推理的能力,下面以初二平面幾何課為例談談.
例1三角形有定理:若兩個三角形各角對應相等,則它們相似.提問:四邊形有沒有類似的定理?引導學生猜測:若兩個四邊形各角對應相等,則它們相似.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自然要求學生判斷真假:以它為真,卻找不到證法,以它為假的努力找反例:正方形與鄰邊不等的矩形,它們的各角都等于90°,但對應邊不成比例,因而不相似.
例2試把例1 中類比所得假命題的條件加強,使之成為真命題.
由例1得到的命題之所以假是因為少了邊的關系,引導學生要增加關于邊的條件,而且是增加比例式的條件,但要增加幾個?不妨嘗試先增加一個比例式.
設∠A=∠A1,∠B=∠B1,∠C=∠C1,∠D=∠D1.
先加=試試.因為∠A=∠A1,想起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2,引發(fā)連結B D、B1 D1的靈感,并推出△ABD∽△A1 B1 D1,則∠1=∠3,∠2=∠4.因為∠B=∠B1,∠1=∠3,故∠5=∠7,同理∠6=∠8,則△BCD∽△B1 C1 D1,因而===,故四邊形ABCD∽四邊形A1 B1C1 D1,結果成功了.再試圖加=一類的比例式,但沒有成功,因而可得到真命題:若兩個四邊形的對應角依次相等,且一組對角的兩邊對應成比例,則兩個四邊形相似.
例3設在四邊形ABCD和四邊形A1 B 1C1 D1中,∠A=∠A1,∠B=∠B1,∠C=∠C1,∠D=∠D1,=,且對邊不平行.求證這兩個四邊形相似.
證明:作AE∥CD,A1E1∥C1D1且AE=CD,A1E1=C1D1,連結BE、CE、B1E1、E1C1.顯然四邊形AECD和四邊形A1E1C1D1都是平行四邊形.
∵∠D=∠D1.
∴∠1=∠2,又∠A=∠A1,則∠3=∠4.
又∵==.
∴△BAE∽△B1A1E1.
則=,∠ABE=∠A1B1E1(1).
因而,∠5=∠ABE-∠ABC
=∠A1B1E1-∠A1B1C1
=∠6.
∵∠7=∠ECD-∠BCD
=∠1-∠BCD
=∠2-∠B1C1D1
=∠E1C1D1-∠B1C1D1
=∠8
則△BAE∽△B1A1E1
因而=(2)
由(1)(2)推出=.
由例2結果推出四邊形ABCD∽四邊形A1 B1C1 D1.
例4三角形有定理:若兩個三角形各邊對應成比例,則它們相似.提問:四邊形有無類似的定理?引導學生猜測:若四邊形各對應成比例,則它們相似.
對于這個似是而非的問題,有了前面例1的經(jīng)驗,可找出反例:正方形和無直角的菱形,它們的邊可以對應成比例,但它們可以不相似.接下來,自然而然地要考慮:
例5試把例4類比所得的假命題的條件加強,使之成為真命題.
有了例2的經(jīng)驗,可想到增加關于加的假設,并且先考慮增加一組對應角相等.
設===,另增加∠A=∠A1.
把例2的解法類比過來:連結BD,B1D1,可證明△ABD∽△A1B1D1,因而∠1=∠3,∠2=∠4,=.
∵===
∴△BCD∽△B1C1D1
因而∠5=∠7,∠6=∠8,∠C=∠C1
則∠1+∠5=∠3+∠7,∠2+∠6=∠4+∠8,故∠B=∠B1, ∠D=∠D1.
則這兩個四邊形對應成比例且對應角相等,因此四邊形ABCD∽四邊形A1 B1C1 D1.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