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稱東平王,改號“興朝”,于永歷三年(公元1649年)在昆明鑄“興朝通寶”權銀錢。分大、中、小三等,規(guī)格不一,多系黃銅所鑄?!芭d朝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字體道勁,制作工整,小平錢折銀一厘,徑2.4~2.8厘米,重3~4.5克,背穿下鑄“工”字;中等錢折銀五厘,徑3~3.5厘米,重8~11克,背文“五厘”;折十大錢折銀一分,徑4.6~5厘米,重18~35克,背文“壹分”。
筆者收藏一枚折十“興朝通寶”樣錢。此錢生坑,直徑達5.26厘米,重27克,明顯比一般折十錢大出許多。此錢品相上佳,字跡深峻,紅斑綠銹交錯入骨,為大開門之品。更為神奇的是此錢含少量金、銀成份。經(jīng)市質檢所檢鍘:金含量為11.3%,銀含量為7.8%,其余為銅和少量鋅。本人查遍各種錢幣書籍,未見有直徑如此大的“興朝通寶”錢,更何況此錢又含金、銀等貴金屬成份。因此,筆者將此錢定為樣錢。
此枚錢的出土為我們研究明末清初的鑄錢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責編:丁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