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瑩
[中圖分類號]G2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1—0174—01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承載著人類文化的寶貴記憶。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緊密相連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空間的具有永久保存的載體,在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即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檔案文化資源。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在形成過程中不僅包括其文字記載、影像資料、實物道具等,還應該包括在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過程中所做一系列的申報準備工作和相關的文字材料等。如何將這些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齊全完整地收集進館,是檔案工作者在新時期面臨的一項重要工作。檔案館作為國家文化事業(yè)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職責,也有能力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去。同時還要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各階段工作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具有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由民族性、地域性等特點決定的。它們不僅反映了某項活動的最原始的真實面貌,也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某一地區(qū)或某一民族的民俗民風、生活習性和文化特征。所以,它既是本地區(qū)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檔案資源。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其內容大致分為口頭表述、傳統(tǒng)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傳統(tǒng)手工藝技能等方面,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是維系國家的統(tǒng)一、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載體種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動態(tài)的、活態(tài)的文化形式,對它進行記錄和捕捉的手段是多樣復雜的,因此,載體形式呈多標準化。除傳統(tǒng)紙制的文字記載外,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F(xiàn)在人們采用更多的方式是膠片、磁帶、錄像帶、磁盤、光盤等載體形式進行記載,達到各種非物質文化活動的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真實再現(xiàn)。
第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分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民間文化遺產。存在于中華民族的五十六個民族當中,從地域分布上來非常分散,表現(xiàn)形式大多以民間文化為主,因而大量的一手材料都分散在群眾當中。由于對非物質文化認識的時間比較短,使得很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幾乎失傳或損毀,這使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更加分散,給工作帶來非常不利的因素。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保護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以來主要是靠口傳身教的方式世代流傳,大部分沒有形成正式的記載模式,有些已經瀕于失傳和滅絕。為了挽救這些民族文化遺產,全國人大草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草案)》中明確規(guī)定;“國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shù)據(jù)庫”;“保管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妥善保管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防止損毀、流散、丟失”。作為檔案部門,應該依據(jù)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條例和措施,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發(fā)掘、征集和保護工作。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失傳和不滅絕。
首先是通過發(fā)掘,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傳承人、記錄形式和特性,做到心中有數(sh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絕技的掌握者,這些人大部分已經是高齡老人,隨時都面臨著逝去的可能,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的保護。為此,我們要及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進行發(fā)掘,了解掌握傳承人所在地區(qū)、身體狀況、記憶程度,安排時間進行采訪,以錄音、錄像等形式進行記錄,以便于日后培養(yǎng)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
其次是通過征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不失傳、不滅絕。一是在了解掌握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特性、藝術形式和傳承人后,通過錄音、錄像的形式對其演唱的曲目、演唱風格和演唱特點進行記錄;二是通過傳承人幫助對其進行文字形式的整理、記錄,將表現(xiàn)形式和體現(xiàn)的民族特色、民俗風情等詳細記錄下來,對以后挖掘、研究、弘揚非物質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三是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走訪,注意除了已列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外,還有沒有散失在世間,沒有被挖掘出來的需要保護的其它方面和內容的項目,以便于使所有需要保護的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得到人民的自覺保護,得以弘揚光大。
第三是在利用過程中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_工作應以學術研究為重點。應注意知識產權的保護,在提供利用過程中,必須堅持三條原則:一是不得私自流轉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二是不得將屬于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轉贈、交換或出賣給國內外的有關部門、單位或個人。如有關部門或個人需要使用相關檔案時,必須經上級主管機關和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審批,方可使用;三是對編輯、出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其所有權屬于原擁有者、檔案保管單位和檔案館共同擁有。利用這些檔案所編纂的學術成果的權利則屬于編纂者所在單位或研究機構。
第四是利用現(xiàn)代化手段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保護。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沒有固定的保管形式,大多數(shù)是以口頭流傳的形式流傳下來。這樣,在流傳者逝世后,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瀕臨滅絕,為此,檔案部門在收集、整理、保管的過程中,還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通過現(xiàn)代化手段轉換成錄音、錄像、光盤、電子檔案等多種保管方式,定期檢查和復制,起到永久保管的功效。
綜上所述,作為一個國家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又是極其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在檔案部門提高認識,加強保護的同時,還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族對屬于自己國家的寶貴資源的認識程度,自覺保護我們自己祖先遺留下的文化遺產,為我們自己的國家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