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翟 華
新加坡唐人街上有一則公益廣告,上書“去上班還是去坐牢”。剛看到時,記者有被雷倒的感覺。在新加坡的“資深”老外笑話我說:“這個廣告算什么,咱們到路邊小吃店吃點東西去。”說罷真的領(lǐng)我到一家半露天小餐館坐定。一眼望去,每張桌子上都有一個明晃晃的招貼。我以為是店主把菜單貼在了桌面上,坐下來定睛一看,又被雷了一下。敢情這是那個“去上班還是去坐牢”廣告的桌面版,上面寫著:“警告:雇用沒有合法工作證的外籍勞工是違法的”。旁邊的畫面更刺激:一副大手銬,手銬內(nèi)的畫面是警察押著一個非法外勞去班房,另一個手銬內(nèi)寫著刑罰的標(biāo)準(zhǔn):“監(jiān)禁12個月或罰款1.5萬新元,或者兩者兼施,同時補繳外籍勞工稅”。原來,這個廣告是新加坡人力部的創(chuàng)意。新加坡人早已見怪不怪。當(dāng)然,這個廣告并非只有中文,也有英文的版本。
如果你覺得新加坡人在這種大力懲戒的氛圍下活得很郁悶,那就錯了。在這個餐館外的街上,就有一個出售T恤衫的小攤,每件T恤衫上都幽默地印著一句“新加坡是個fine之地”的字樣。這個fine在英語里是個雙關(guān)語,既有“美好”之意,也有“罰款”的意思。而在新加坡,這兩層含義恰巧對立統(tǒng)一,因為“美好的東西大都是罰出來的”。
到底有什么東西好罰呢?記者將其中一件T恤衫拍了下來,上面清楚地寫出多種罰款項目:上公共廁所不沖水———罰500新元(1新元約合4.5元人民幣);亂扔垃圾———罰1000新元;過街不走人行橫道———罰500新元;開車超速———罰5000新元;在公共場合跳舞———罰5000新元;隨地吐口香糖———罰1000新元……直到離開新加坡的當(dāng)日,我在機場滾梯上不經(jīng)意間的一瞥,又看見了一個“亂按鍵者罰5000新元”的標(biāo)識。不禁感慨,新加坡真是名副其實的“fine”之地。
不過有一點要說明,新加坡人并非“為罰而罰”。有一回,記者在趕路途中買了一個面包,邊吃邊進(jìn)了地鐵站。遠(yuǎn)處的司乘人員直向我揮手,這才想起在新加坡地鐵里不允許吃東西,否則罰款1000新元!不過我想錯了,對方只是示意我剛才的卡沒刷上,需要重刷一遍,然后又友善地提醒我把面包吃完再進(jìn)站。類似的情況還遇到過幾次,如此看來,新加坡人并沒有把罰款通告當(dāng)成“收款指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