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勇春 張文濤 李偉艷
摘要:從傳播學的角度對央視“武林大會”欄目中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受眾等基本要素進行分析。認為不同傳播者有不同的把關角度,均應以傳播民族傳統(tǒng)文化為中心;電視傳播的武術內容應反映武術全貌,體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文”“武”交匯融合;電視媒介擴大了武術傳播的時空范圍,還原了“真實武林”,同時對武術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產(chǎn)生了一定沖擊;電視媒體要注重對受眾的引導作用,使其產(chǎn)生真正意義上的“視野融合”。
關鍵詞:武術傳播;電視媒體;武林大會
中圖分類號:G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09)02-0101-04
On TV media and Wushu communication——taking “Wulin Assembly” for example
LANG Yong-chun,ZHANG Wen-tao,LI Wei-y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7,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s analyzed such basic elements as communicator, communicated content, communicating media and audience in the program “Wulin Assembly” on CCTV-5,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although different communicators hav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control, they should all focus on communicating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s; Wushu contents communicated by TVs should reflect the whole picture of Wushu, embody the quint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and blend “cultural arts” with “martial arts”; TV media have expanded the space for Wushu communication, and restored “true Wulin”, whereas they produce some impact on the image of Wushu in the eyes of the audience; TV medi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ir audience guiding function, so that they can produce truly meaningful “visual fusion”.
Key words: Wushu communication;TV media;Wushu Assembly
2007年3月6日,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中央電視臺體育節(jié)目中心主辦,中視體育推廣有限公司承辦和制作的“武林大會”正式在中國中央電視臺開播,此欄目的亮相填補了中國最大、最權威的電視媒體沒有武術節(jié)目的空白,并且開啟了傳統(tǒng)武術競技對抗方式的探索之路?!拔淞执髸痹O立擂臺比武的形式,就是要把以對抗為本質的中華武術回歸傳統(tǒng),用擂臺這種古老的競技形式,展現(xiàn)武術魅力、衡量武術高低?!拔淞执髸豹毦邉?chuàng)意地通過央視公眾媒體這個平臺,將中華傳統(tǒng)武術不同風格特點流派,以同門弟子較技打擂形式向世人展示出來,圍繞著武術的核心價值屬性——技擊,進行節(jié)目制作,吸引了廣大武術愛好者特別是傳統(tǒng)武術習練者的關注,這是中華武術賽事的創(chuàng)新。電視多畫面多角度切換,內容豐富精彩,既有原汁原味的擂臺真打實斗,又有拳種傳人名家說拳論技,同時還有現(xiàn)場名家拆招講解評議等特色板塊,可以說開辟了武術電視媒體傳播的新路徑。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在2008年“武林盛典”新聞發(fā)布會上,中視體育推廣有限公司和韓國易視普樂公司正式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易視普樂公司將對包括“武林大會”在內的中視體育擁有的賽事在韓國進行招商和推廣,“武林大會”也將不久與韓國電視觀眾見面。這次合作標志著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本土賽事第一次跨出國門,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體育賽事的魅力。這在中國本土體育賽事推廣和傳播史上尚屬首次。武林大會的成功,既與欄目的準確定位息息相關,更離不開強勢媒體的大力推動。因此,從傳播學的角度對該欄目進行探討具有現(xiàn)實意義。
1傳播者
1.1傳播者的構成
傳播者是傳播行為的發(fā)起人,是借助某種手段或工具、通過發(fā)出信息主動作用于他人的傳播主體。傳播者處于傳播過程的首端,對信息的內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傳者的反應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1]。武術傳播是指傳播者運用一定的符號對武術信息進行加工,通過媒介傳遞給傳播對象的一個動態(tài)行為和過程。武術傳播者可以是組織,也可以是個人。目前武術的傳播主要有國際武術聯(lián)合會、中國武術協(xié)會、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及其下屬的省、市、縣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以及一些民間武術團體、個人,這些組織或團體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由于官方傳播者的特殊身份,其傳播效果明顯優(yōu)于民間傳播者[2]。電視媒體中的武術傳播者除了上述以外,還包括節(jié)目的主辦方、承辦方以及節(jié)目的全體參與人員如選手、評委等。
1.2作為把關人的傳播者
“武林大會”欄目所涉及的傳播者也包括組織和個人兩大群體。相關組織有主辦方——中央電視臺體育節(jié)目中心、中國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承辦方為中視體育推廣有限公司,各個拳種的民間武術團體、協(xié)會等。個人主要是“武林大會”的選手。作為欄目的主辦方和承辦方擔當著武術傳播中把關人的角色。把關人是指大眾傳播中可以決定什么性質的信息可以被傳播、傳播多少以及怎樣傳播的人或機構[3]。在傳播學中公認有4類人物是最有效力的信息源。一是某個方面的專家、權威,二是有關事件的當事人,三是與多數(shù)觀眾社會地位身份相近似的“自己人”,四是受多數(shù)觀眾喜愛和尊敬的知名人士,如演員、體育明星等[4]?!拔淞执髸睓谀康脑u委以及“名家拆招”板塊中的名家都是武術界所熟悉的老拳師或各個拳種的嫡系傳人,而參賽選手全部來自于民間業(yè)余選手,與多數(shù)觀眾社會地位相似,觀眾易于產(chǎn)生身份認同。因此,從這兩個角度考量,這是“武林大會”選擇權威信源成功的地方。但遺憾的是,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作為全國武術活動的行政主管部門,卻沒有參與到欄目制作中來。
2傳播內容
2.1欄目對武術內容傳播的側重點
中華武術內容豐富、體系龐大,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就有131個拳種,每個拳種又包括形式多樣的徒手和器械套路、單練和對練方式、各種輔助性功力練習手段等內容,這些豐富多彩的技術和功法是中華武術的真正代表?!澳艽颉笔俏湫g作為技能格斗項目的本質特點,“武林大會”正是通過擂臺對抗、功力展示、拳種傳人名家說拳論技、現(xiàn)場名家拆招講解評議等板塊,展現(xiàn)武術真打實斗這一中國傳統(tǒng)技擊項目的精華,吸引了廣大電視觀眾的視線。技擊內容的選取有利于武術功能的價值回歸和全面發(fā)揮?!拔淞执髸币詥雾椚N為依托,使武術傳播內容具有連續(xù)性和條理性,對觀眾理解武術系統(tǒng)的技術體系、程式化的鍛煉內容和方法,進而感悟“體用兼?zhèn)?、內外兼修”的運動價值觀大有幫助。因為拳種是中華武術的母體,對體悟和傳承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同時中國武術拳種所具有的傳承性,使它不斷地成為一種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載體。大眾傳媒具有“地位賦予”的功能,一種行為如果得到傳媒的廣泛報道和大力推廣,必將盛行一時,時尚和流行就是這樣在大眾傳媒的推動下為普通大眾所效仿和傳播的[5]。因此,欄目對武術傳播內容的選取對廣大電視觀眾來說會起到極大的導向作用。
2.2體現(xiàn)“文”“武”交匯融合
通過武術傳播內容的選取,應有利于觀眾對武術有正確的認識,還原真實“武林”,即擺脫武俠影視、小說以及長期以來競技武術對觀眾所產(chǎn)生的誤導。武術是通過身體合理的空間結構的運動,表達一種文化的特征和屬性。因此,在武術傳播內容的選擇上,應體現(xiàn)“武”的技擊層面與體現(xiàn)“文”的價值層面交匯融合,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特色,從而以與“他者”的不同來吸引眾人的目光。為了全方位展示武術的真實面貌,在欄目中采用一些武術表演的傳播方式,如在回合之間選手休息時,組織武術套路表演、武術對練以及中國武術管理中心新開發(fā)的功力比賽等觀賞性強的項目,由于武術是以身體表現(xiàn)為特征的文化藝術,近距離的表演更具感染力,同時也可以起到啦啦隊的作用。節(jié)目的首播時間在晚上10點鐘以后,這個時間段的觀眾群體一般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因此武術傳播內容的選取還應注意弘揚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價值觀與審美知識傳播的結合。
隨著“武林大會”在韓國的播出,我國以武術為代表的擁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賽事在國際傳播領域開辟了新的天地。并且隨著欄目越來越成熟,必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qū)參與到武術電視傳播中來。“武林大會”應以此為契機,在內容選取上除了技擊,要逐步過渡到尚武精神的發(fā)揮,突出“武文化”的精神內核和積蓄厚重的中華歷史。體育和媒介一道構建一個想像的“國度”,這個“國度”的成員有獨一無二的社區(qū),共享一個共同的價值觀和特別生活方式,有時能取代或先于其他所有的效忠對象和身份[6]。觀眾對武術以及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熱愛使得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潛移默化的接納,以武術為載體的中華傳統(tǒng)體育的精神文化意義得以傳播,無形之中就加強了傳統(tǒng)文化的輸出,從而提高了中國的軟實力。
3傳播媒介
3.1電視媒體的特點
電視媒介在向觀眾實施“告知”、“教”、和“娛樂”的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影響受眾、影響社會的目的,勢必要求發(fā)揮自身的特點、優(yōu)勢,通過電視的表達方式、宣傳方式,從中運用有效的傳播藝術,增強其感染力、吸引力和說服力。真實性是大眾傳播的生命,保證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實性是對體育傳播媒介最基本的要求。這種直觀和直接性把“武林”中很多神秘的面紗揭開并曝光,對“神功絕技”的壟斷開始打破。
一個人對一個事務的態(tài)度會影響到以后他對其他類似事務的態(tài)度[7]?!拔淞执髸睓谀康某B(tài)化、周期化播出對觀眾形成的吸引力有一定形式上的凝聚力,有利于引導觀眾的收視,形成收視的“心理定勢”?!拔淞执髸弊⒅卣w包裝,運用篆刻藝術設計而成的“武林大會”中國印的欄目標識,給人一種厚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氣息。欄目采取定期、定時、定量的播出方式有利于滿足不同類群觀眾的收視需求,形成欄目的固定風格。兩位主持人的設置賦予欄目感染力和親切感,起到很好的組織、串聯(lián)、協(xié)調和引導作用。
3.2電視媒體在武術傳播中的優(yōu)勢與弱點
與傳統(tǒng)武術的“口傳身受、耳提面命”的傳播方式相比,電視媒介傳播具有范圍廣、速度快、可重復性、信息量大、趣味性強、易接受等優(yōu)勢。傳統(tǒng)的武術傳播一般在一定區(qū)域的家族內進行,而如今伴隨信息化、科技化時代的到來,覆蓋全世界的電視網(wǎng)絡可以把武術信息傳遞到地球上的各個角落,從信源到信宿的時間大大縮短。電視擁有“視、聽、讀”三位一體的傳播符號體系,極大地加深了受眾接受武術信息的記憶深度,提高了電視媒體的文化信息和傳播質量。電視新聞視聽已經(jīng)具備記憶優(yōu)勢,再加上屏幕文字的補充說明,可大大深化受眾的記憶。武術技術傳播通過快慢鏡頭的合理切換,可以使觀眾欣賞到武術獨有的視覺沖擊和韻味。電視獨有的條件是,能準確地拍攝下運動中每個瞬間,這就為仔細揣摩武術技術動作的內在機理創(chuàng)造了可重復的條件,與抽象深奧的武術圖譜相比,觀眾更容易準確還原技術動作,進而正確理解技術蘊含的意義。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武術傳播在充分發(fā)揮電視媒介的優(yōu)勢的同時,也受到電視傳播弱點的制約:電視畫面易于反映事務的外在特征,而對于事務的內涵、內在規(guī)律以及人物的內心感受則顯得無能為力,尤其與報紙相比,電視更顯得表面化、淺薄化。武術的技術層面得到很好的展現(xiàn),而武術內在的“精、氣、神”以及所蘊含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卻很難讓觀眾感受到。如何克服其弱點,是“武林大會”欄目要著重解決的問題。同時,欄目對屏幕上人際交流也不夠重視。其實,通過屏幕上人際交流可以縮短觀眾同屏幕之間的心理距離,激發(fā)觀眾的參與感和親密感;便于觀眾廣泛參與節(jié)目,從受眾地位上升為傳者的地位,成為屏幕的主人。增強社會各界交流溝通,可以采取滾動字幕的形式把觀眾的感受通過屏幕共享,促進交流;在名家拆招環(huán)節(jié),有條件可采取實戰(zhàn)演示,讓現(xiàn)場觀眾參與進來,親身體驗一下所講解招法的實際用法。長時期以來武術實戰(zhàn)對抗練習的缺位,導致選手不能很好地展現(xiàn)本流派武術特點。無論是武術套路還是武術對抗,都是把武術技擊藝術化的身體運動形式,充分利用電視媒體的特點,把真實的武術藝術化地展現(xiàn)給觀眾是媒體思考的重要課題。
4受眾
4.1固定收視群體的形成
受眾是由大量的分布廣泛的個體構成的,他們之間具有多方面的異質性——如年齡、文化程度、經(jīng)濟狀況、職業(yè)、居住地等;分散而互不相識;對傳播機構來說,多系匿名;受傳播的活動是無組織的。“武林大會”獨具創(chuàng)意地通過央視公眾媒體平臺,將中華傳統(tǒng)武術不同風格特點流派,以同門弟子較技打擂形式向世人展示出來,圍繞著武術的核心價值屬性——技擊進行節(jié)目制作,吸引了廣大武術愛好者特別是傳統(tǒng)武術習練者的關注。根據(jù)權威調查機構央視索福瑞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觀眾中平均每4個人就有一人收看過“武林大會”,固定收視群體正在形成;從2007年7月22日登陸央視1套暑期節(jié)目,并創(chuàng)下1.49%的高收視率,超過同時段NBA常規(guī)賽事節(jié)目的2.5倍,到穩(wěn)居體育頻道收視排名前列,充分表明“武林大會”在電視觀眾心目中的影響力,也說明武術在中華民族中的生命力?!拔淞执髸眰鞑サ奈湫g內容的真實性滿足了觀眾的求真心理;而有趣的背景信息及創(chuàng)新的報道方式提高了受眾對比賽和運動員本身的興趣,如運動員平時的訓練情況、相互關系,以及私人生活、日常習慣等,信息的新鮮感符合了受眾的求新心理。
4.2武術電視傳播與受眾的關系
電視媒體與觀眾之間的武術傳播不會像倒水一樣,從一個容器倒進另一個容器里,而必須通過許多個人意志的相互沖突表現(xiàn)出來,顯示為一種媒體與人之間而最終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或相互作用的過程。從接受理論中可以得到啟示,受眾的“期待視野”對中華武術的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華武術實際上是由多元功能構成的價值意義結構,其中隱含著技擊、健身、娛樂、自我實現(xiàn)、教育等多種價值可能性。在受眾接受過程中便成為一種價值客體,電視觀眾作為接受主體對其進行價值評價、選擇,最終由能動的主體意識轉化為自覺行為。情感作為接受圖式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主要功能是強化或抑制接受活動,影響接受意向與選擇標準等。電視觀眾的需要、情感、認識等主體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外部因素影響下形成的,但當它一經(jīng)形成就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期待視野”,制約著對外部因素的接受取向和水平?!拔淞执髸睆拈_播到穩(wěn)居體育頻道收視排名前列,僅用3個月的時間,充分顯示出電視觀眾對傳統(tǒng)武術具有較強的認可度。然而,在當前民族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呼聲日漸高漲的外部環(huán)境影響下,這種認可是建立在維護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的,只是一種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由于認識到傳統(tǒng)武術本身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內涵所引發(fā)的情感。因此,作為把關人的傳播者,無論是在武術傳播內容的選取上,還是在媒體特點的發(fā)揮上,都要注重引導受眾深刻認識武術本身所蘊含的多重價值意義,從而產(chǎn)生真正意義上的“視野融合”。
武術傳播的過程是傳播者通過各種各樣的媒介向受眾傳授武術技術、知識、思想等的互動過程,事實上涉及了傳者、受眾與信息內容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在三者之間的利益博弈中,除了受眾對武術信息持自己的價值判斷以外,傳者與受眾利益的一致與否,主要影響著傳播效果。所以電視媒體的武術傳播者不要總是把欄目的收視率看得太重,在武術傳播過程中要兼顧經(jīng)營性目標和公共性目標,即達到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F(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造成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離不開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但不能用犧牲社會利益的方式來獲取經(jīng)濟利益。希望“武林大會”在眾多關心、愛護武術的有志之士的呵護下健康成長,這將是中華武術傳承的良好機遇。
參考文獻:
[1] 周慶山. 傳播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56.
[2] 王林. 武術國際化傳播的傳者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8):32-36.
[3] 邵培仁. 傳播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2.
[4] 葉家錚. 電視傳播理論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51.
[5] 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88-189.
[6] 單波,石義彬. 跨文化傳播新論[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88.
[7] 呂萌,左靖. 當代廣播電視概論[M]. 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150.
[編輯:譚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