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菜市口在古都北京的歷史上,是一個特別值得留下一筆的所在,不僅因為“六君子”曾在這里舍生取義,還因為它的周邊,積淀了太多的文化與歷史的印跡……
菜市口在清代是北京的刑場。刑場位置在今天的鐵門胡同南口稍偏向西南的馬路上。每年交秋,大理寺、都察院、刑部與九卿共同對犯人會審,冬至前處斬,這叫“秋決”或“出大差”。處斬前夜,獄吏要對犯人說:“您大喜啦,官司今天完啦!”獄吏同時還給犯人送“辭陽飯”:醬肘子一包,大餅一斤。行刑當日,行刑的儀仗前有破鑼開道。衙役在犯人兩側,監(jiān)斬官壓陣。
城西的宣武門是被斬犯人必經之地,西方屬金,金主死,故宣武門又是“死門”。宣武門外大街路東有一“破碗居”。“破碗居”把烈性白酒與黃酒相摻,酒力倍增。囚車過“破碗居”,犯人可要求停車吃酒。一碗下去,腳步已是踉蹌。押解的兵卒隨即將空碗摔得粉碎。
因為刑場就在鶴年堂藥店的對面,每次斬人,鶴年堂都在頭一天得到通知:搭席棚,備酒食,勿外傳。日后付款?!盁o風三尺土,有雨滿街泥”,有八百多年歷史的菜市口丁字路口的三條土路并不寬,百姓踏著滿街的土塵,前呼后擁,他們看什么呢?看一般刑事犯,看“死于諫”的官吏,看上層斗爭的敗者(如禮部尚書啟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本不該在菜市口就斬,但慈禧太恨他們了),看維新派人士,看義和團“拳匪”——1900年7月,半個月中,就以白蓮教謀反的罪名,在菜市口冤殺百姓一百余人;7月15日這一天砍了78人。其時,“市口兩旁鋪戶門外,無首之尸堆滿……大半皆鄉(xiāng)間愚民,臨刑時呼兒喚女,覓子尋妻,嚎痛之聲,慘不忍言”。
犯人就斬后,血跡隨之被黃土遮蓋。第二天太陽出來的時候,菜市口又是車馬盈門、熙來攘往的鬧市。
(摘自《文史博覽》200g年第17期)
烏紗帽的來歷
李莉
在戲曲舞臺上,凡是古代當官的,都要戴一頂“烏紗帽”。提起這個詞,有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盀跫喢薄币步屑喢?,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頭發(fā)用的幞頭。北宋初年,有人將幞頭改裝為一種紗帽,皇帝對此大加稱贊,因此便規(guī)定朝中官員都要戴這種紗帽,有時皇帝也會佩戴。這種紗帽兩旁各有一根細長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長,所以走起路來便會上下顫動。為了保護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員們都養(yǎng)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習慣。直到明朝,官員們仍沿襲宋制戴紗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從明世宗時開始,人們將紗帽稱之為“烏紗帽”,同時其雙翅也做了一些變動:不但翅的長度縮短了,而且其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大,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狀和后世戲臺上的烏紗帽基本一樣,清朝初年,順治帝入關,收留了許多明代降臣,為了籠絡人心,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烏紗帽。等到清室統(tǒng)治得到了鞏固,才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變?yōu)榧t纓帽。但人們習慣使用“烏紗帽”一詞,久而久之,“烏紗帽”便成為官位的代稱了。
(摘自《新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