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一個公共性的文化建筑設施,它集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于一體。不論其規(guī)模大小,藏品多少,博物館主要的功能在于為社會提供文化服務。展覽是博物館與社會大眾之間溝通交流的最重要的紐帶。二十幾年來,這個領域也發(fā)生了很多變化:一是各個博物館舉辦臨時展覽蔚然成風。二是陳列展覽的主題和內容設計不再完全受限于政治因素,展覽的大眾化和多樣化趨勢基本形成。當前,一些中小博物館大多為一個地區(qū)的地質類綜合博物館,雖然建立之初,為展示地方歷史文化特色有一個基本陳列,然而由于多種原因,這樣的博物館收藏的文物或標本,數(shù)量和質量都差強人意,所以,搭建起一個基本陳列后,庫房所藏所剩無幾。而在現(xiàn)有條件下,這些博物館的征集工作受到價格、渠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館藏文物或標本的新增成為難以突破的瓶頸。即使是基本陳列,所展出的文物數(shù)量和質量都很有限。有的博物館,即使是一個精美的基本陳列,社會各方面的觀眾參觀一次后,再為此展覽走進博物館的幾率也不樂觀。一個新的基本陳列推出后,在一個時期內可能會受到社會的重視,吸引觀眾的目光,但是,新鮮一時,過后就是長久的沉寂,博物館也隨之門可羅雀。博物館的專業(yè)隊伍面對冷清的展廳,其工作熱情、激情也將出現(xiàn)變化,久而久之,博物館很難將其特有的社會功能發(fā)揮出來。因此,只有不斷地推出有時代氣息、有質量、有品味的臨時展覽,才能充分調動博物館自身的各種積極因素,讓觀眾每一次走進博物館,都有新的收獲和感受,甚至讓觀眾對博物館接下來要舉辦的展覽有一些建議和期待。因此,博物館必須有與本館性質、任務相適應的、內容比較固定、常年對外開放的基本陳列,但是在辦好基本陳列的同時,舉辦臨時展覽在當前博物館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館工作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臨時展覽概述
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對于博物館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陳列是博物館的主體陳列,代表著博物館的性質,也體現(xiàn)著博物館的形象。臨時展覽,即臨時性展出的展覽,亦稱短期專題展覽,它具有展出周期短、選題靈活、題材更新快、時效性強等特點,是常設展覽教育內容的一個重要補充。臨時展覽選題靈活,時效性、專題性都很強,能夠緊跟時代的前進步伐與節(jié)奏,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娟惲兄姓钩龅奈奈锒际潜攫^所藏的精品或是檔次較高的藏品,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包含著歷史、科學、審美等多種信息,但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如果不是為了搞專題研究,一般人看一遍、兩遍后就不會再有興趣了。臨時展覽雖然是快餐式的,但它專題性強,可以對某一事件或文化現(xiàn)象進行充分地展示,更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和參觀的欲望。隨著時代的節(jié)奏變化,臨時展覽已經(jīng)開始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當前博物館界對臨時展覽的重視程度仍有所不足。長期以來,博物館只是將關注的目光盯在文物的收藏、鑒賞和展示上,缺乏自覺為社會和社會發(fā)展服務的意識,對于社會變革帶來的種種變化更加缺乏必要的敏感。如今,是全球一體化的世界,也是紛繁復雜變動不居的世界。歐美等西方發(fā)達國家挾其強大的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優(yōu)勢,不遺余力地向世界各地推銷他們的文化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形態(tài)正在經(jīng)歷著廣泛而深刻的革命,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和價值觀念也在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博物館既然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就有義務參與構建具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底蘊和鮮明時代精神的中國先進文化,從而使博物館成為文化與科學的殿堂、凝聚民族精神和意志的家園。在文化全球化和精神消費高檔化的大趨勢下,在博物館社會化程度越來越深的情況下,在限于基本陳列的對外接待而忽視臨時展覽的地位與作用顯然是一種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態(tài)度了。
二、臨時展覽在博物館建設中的作用
(一)擴大博物館影響力
廣大群眾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青睞和需求,不僅給博物館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近年來,博物館與廣大群眾在文化產品上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高品位的文化產品。它要求博物館不斷進行文化產品的再生產,增加展覽數(shù)量,擴大展覽信息。在了解國情、掌握宣傳教育動態(tài)的基礎上,及時捕捉不同時期觀眾的參觀需求,打造具有時代精神的精品展覽。我館(上海市青浦區(qū)博物館)自新館開放以來,與時俱進,十分重視臨展工作,不斷推陳出新。近年來,根據(jù)不同時期、不同歷史背景,緊密配合形勢需要,為滿足廣大觀眾精神食糧的需求,舉辦了很多很好的臨時展覽。從2004年12月8日我館新館開放至2008年6月的三年半里,我館共舉辦了20個臨時展覽,內容涉及眾多題材,這些展覽適應了時代需要,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心愿,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和社會感召力,吸引了大量觀眾,使得博物館人氣日益興旺。
(二)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
一般而言,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往往是貼近時代、現(xiàn)實感很強的主題。主題遠離了時代,也就是遠離了觀眾,當然也就談不上滿足觀眾的需要。對青少年來說,博物館已成為學校之外的第二課堂,需要不斷地在這座課堂里接受各種教育,努力使專題展覽滿足觀眾的需求。這既是實施教育的需要,也是博物館服務于大眾及謀求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責任、有義務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整個進程中,有意識地對公眾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以充滿時代精神的教育為己任,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博物館要完成這個歷史使命,光靠一些常年不變的、固定的基本陳列是不能夠完成的。因此,這就需要博物館抓住辦展契機,或以歷史上重大事件的發(fā)生日、重要人物的誕辰日為契機,或配合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根據(jù)不同的任務,有針對性地及時舉辦一些專題展覽,做到有的放矢。這樣就可以從籠統(tǒng)的教育轉變?yōu)榫唧w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從而有效地完成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我館通過在2004年至2008年舉辦的20個臨時展覽,在社會上引起了非常強烈的反響,不僅為黨員先進性教育提供了生動的教育素材,也為廣大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文化教育及革命傳統(tǒng)教育提供了第二課堂,為廣大民眾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正義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這些展覽,我館真正實現(xiàn)了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我們以實踐證明,博物館如果時刻為觀眾著想,精心制作高質量、高品位的專題展覽,其內容和形式都受到群眾的歡迎,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就會落到實處。
(三)促進博物館工作的良性循環(huán)
博物館的宣傳教育職能是由館內各部門相互協(xié)作完成的。博物館經(jīng)常舉辦臨時性展覽促使博物館各項工作經(jīng)常化、正?;?調動了全館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了業(yè)務人員的業(yè)務水平,從而有效地保障了博物館教育職能的發(fā)揮。
1、擴大博物館研究領域,促進博物館的研究工作。從臨時展覽的選題來看,博物館的學術研究,一方面要密切關注當前廣大群眾的心理需求,挖掘文物的潛在教育價值,及時舉辦受群眾歡迎的展覽;同時又不斷將學術研究成果運用到展覽設施當中。為了有效地發(fā)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我館每年都會舉辦一些臨時性展覽,不僅發(fā)揮了我館研究人員的聰明才智,為研究成果提供了用武之地,也促進了博物館學術研究工作的開展。
2、為工作人員提供不斷探索的機會。在臨時展覽中,每一次展覽的設計制作風格、特點都要以主題、內容的不同而獨具匠心。我館的工作人員在制作展覽時,各盡其才,各盡所能,不斷探索,大膽實踐,使展覽真正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從而使觀眾置身于一種藝術的氛圍中,流連忘返,促使觀眾去欣賞,去品位,去思考。我們的展覽也正是在氛圍的不斷創(chuàng)新上吸引眾多的觀眾,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3、增強業(yè)務人員的素養(yǎng)及知識面。在展覽中,業(yè)務人員要不斷探索適應不同展覽主題的工作方法,宣教形式。要不斷圍繞展覽主題掌握大量的相關資料,及時發(fā)布展覽信息,做好大批觀眾的組織和接待工作,并自覺協(xié)助安保部做好文物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通過臨時展覽,業(yè)務人員不但可以從中掌握廣博的文化知識,豐富頭腦,而且在講解技巧上掌握了大量的豐富經(jīng)驗。對待不同層次的觀眾,業(yè)務人員會采用不同的講解方法,從而在每一次講解過程中,能夠做到自然大方,游刃有余,并受到觀眾的高度評價。與此同時,針對臨時展覽觀眾量大,并且集中的現(xiàn)象,業(yè)務人員在組織觀眾、媒體宣傳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為下一次舉辦展覽奠定了基礎。
(四)使博物館充滿生機氣象
博物館的服務對象是觀眾,只有使其服務對象認同博物館的存在社會價值,才能將展覽推向社會。一個新的基本陳列推出后,在一個時期內可能會受到社會的重視,吸引觀眾的目光。但是,新鮮一時,過后就是長久的沉寂,久而久之,博物館成為有名有姓但被社會文化生活淡漠的角落。只有不斷地推出有時代氣息、有質量、有品味的臨時展覽,才能充分調動博物館自身的各種積極因素,讓觀眾每一次走進博物館都有新的收獲和感受,從而喚醒博物館的社會功能,使博物館充滿生機氣象。
三、總結
博物館擔負著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提高國民素質的重任,就不能不緊密地切入社會,成為與時代、與社會息息相關的非常現(xiàn)代化的事業(yè)。博物館有義務將展覽作為促進社會相互了解的一種工具,密切關注社會上的新事物、新事件、新現(xiàn)象以及新生活、新思維與新行為方式,加以記錄、整理和傳播,促成全社會的共同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通過我館的多次臨時展覽,我們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正是有了這些臨時性的專題展覽,才使得許多博物館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館保持了活力。對內,它能夠不時地鼓舞著人們可貴的工作熱情和凝聚力;對外,它可以不斷刺激著社會文化的脈搏,滿足社會文化的需求。隨著我國國民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各項社會事業(yè)的長足進步,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消費也漸趨高檔化。作為博物館工作者,我們應進一步按照時代的要求改變過時的理念,在動態(tài)中前進,搞好臨時展覽,擴大文化交流,感受時代氣息,關注民眾需求,給人們提供更多更好的學習、欣賞和思考的機會,辦出一大批人們喜聞樂見的展覽來。
參考文獻:
[1]俞平. 論基層博物館的流動展覽期刊[J]. 黑河學刊,2006(3).
[2]田傳芹. 博物館陳列藝術的創(chuàng)新研究[J]. 科技信息,2007(5).
[3]曹欣欣. 論臨時展覽的氛圍[J]. 中國博物館,2007(1).
(作者簡介:黃玉亭(1979- ),女,上海市青浦區(qū)博物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