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榮
(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在中堂俗稱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是清末民國初年間商業(yè)資本家喬致庸的居住院落。喬致庸年輕時中秀才,后棄儒經(jīng)商,逐漸建起現(xiàn)在的在中堂。張藝謀執(zhí)導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全部場景都在此拍攝,近期熱播的電視連續(xù)劇《喬家大院》就是描寫喬致庸家族興衰的故事。幾年來,喬家在中堂早已名揚四海,筆者到今年暑假才有幸去一睹其風采。
據(jù)說喬家將宅院取名“在中堂”是因為喬家人經(jīng)商一直恪守中庸之道,中取其不偏不倚之意。從清乾隆三十一年始,喬致庸的爺爺喬貴發(fā)在蒙古包頭發(fā)跡,回鄉(xiāng)蓋起最初的喬家大院,喬貴發(fā)沒有像《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里的老爺一樣在家養(yǎng)起一群妻妾,而是娶一位誠信寡婦為妻,并立下家規(guī),喬氏子孫不準納妾,喬家族人對這條家規(guī)嚴格遵守,甚至在媳婦沒有為喬家生養(yǎng)子孫的情況下,也沒人以此為由破壞家規(guī)。喬家歷經(jīng)6代人的努力,歷時200年有余,通過3次大規(guī)模的修建和擴建,最終才建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喬家從最初在包頭開設的“廣盛公”商號,發(fā)展到后來的“復盛公”老字號,買賣越做越大,曾有“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之說,又有“皇家看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諺。
在中堂大院平面布局為雙喜字形,占地8 724.8 m2,建筑面積3 870 m2,房屋313間,6座大院和20個小院。其中,建筑有懸山頂、歇山頂、卷棚頂?shù)?;院落有四合院、穿心院、偏正院、過庭院等。一進大門,一條筆直的石板路將大院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面3座大院的第一、第二進院的東西廂房都是三開間,里院即第三進院落內的房間都是五開間,里外院之間有穿心過庭連接,是祁縣地區(qū)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門院。南面3座大院都是二進四合院。整個大院三面臨街,外觀古樸硬朗,平面布局井然有序,裝飾富麗堂皇,是一座經(jīng)過精心修建的城堡建筑。
建筑裝飾發(fā)展到宋代,依附于大木結構的非結構性裝飾已十分成熟和發(fā)達,稱之為小木作,至明、清改稱裝修木作,簡稱裝修作,裝修是相對于大木結構而言的,泛指古建筑營造過程中針對不起結構支撐作用的木作構件進行裝修。宋代《營造法式》中,小木作部分占了6卷,列舉了42種做法,相當于總篇幅的一半。清代雍正十二年工部頒布的《工程做法》,對建筑裝修的形式、裝修的構造、裝修中各個構件的比例權衡尺寸、詳細做法以及用工用料等均作了明確規(guī)范。關于裝修的分類,《工程做法》又將木裝修按構件的位置分為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兩部分。前者作為室外裝飾并用以分隔室內外空間,如外門、外窗、欄桿等。內檐裝修只用于室內,作進一步劃分空間和裝飾之用,根據(jù)需要由各類隔斷、天花、藻井等構成。裝修按樣式還可分為官式建筑裝修和民間建筑裝修兩大類,官式端莊嚴謹,工藝上榫卯技術精湛,選料考究,藝術和技術水平高。民式以樣式豐富和構圖自由為特點,裝修或質樸無華、或活潑自由、或高雅素潔、或繁麗俗艷,其類型之全、地域之廣,較之官式有著無可比擬的涵蓋面。
傳統(tǒng)建筑裝飾中,磚、木、石三雕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裝修手段,表現(xiàn)形式大同小異,主要有平面線雕、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鏤空雕等種類?!稜I造法式》石雕制度一般“曰四等:一曰剔地其突(高浮雕);二曰壓地隱起(淺浮雕);三曰減地平級(陰刻);四曰素平”。在中堂在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上則以木雕裝飾居多。
在中堂曾被專家稱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之精華”,其建筑裝修技術之精湛、工藝之精美,堪稱北方民間建筑裝修的典范。
喬家在中堂的外檐裝修,主要體現(xiàn)在門樓、門罩、門窗以及構件楣子(也稱掛落)、雀替、垂花、額枋、斗拱等上面。
喬家在中堂大院門樓座西向東,拱形門洞,大門扇上嵌有銅底對聯(lián)一副,“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喬家在中堂主人的治家之道和發(fā)家夢想。頂樓高掛一塊匾額,上書“福種瑯環(huán)”四字,據(jù)說是八國聯(lián)軍入侵京城時,慈禧出逃西安,途徑山西喬家,喬家大加奉獻,捐贈白銀10萬兩,日后,山西巡撫授慈禧命喻,賞賜四字匾額。匾額下墻面開有一方形窗洞,窗欞花格為簡潔樸素的海棠花套方格。在下面墻上鑲嵌一塊上書“古風”的石匾,筆力雄勁,與喬家一貫奉行的質樸生活作風相得益彰,耐人尋味。
在中堂大院的門罩裝飾種類繁多、樣式各異,是院落內最具特色的建筑裝飾構件。如在中堂本身的垂花門罩,裝飾繁密華美,造型別具一格,構圖對稱均衡,圖案表現(xiàn)細膩,鏤空雕和高浮雕結合,梁枋、斗拱、雕花楣子及雀替、檐柱都有彩繪與賦色,前后上下層次豐富。其垂花柱上的垂花頭、花翅,額枋下的雀替,檐柱之間的楣子,全部以變化豐富的幾何造型為骨架,再在上面雕刻仙人神獸、祥花瑞草、吉利蔬果等。書寫“在中堂”三字的匾額框,也雕滿細膩的淺浮雕,看上去古樸風雅,雖經(jīng)日復一日的風吹、日曬、雨淋,仍然保存著一份堅固和耐久;又如承啟第的門罩,造型雖簡單,但花楣子的雕刻卻很見功力,上楣為傳統(tǒng)的中國結和單朵的花卉相結合,下楣則雕刻香爐、寶瓶、獅子、盛滿石榴的花籃、開滿水仙花的盆景等,是結合佛教題材,祈求驅惡辟邪,盼望家族興旺、多子多孫,給人帶來吉祥平安的圖形花罩;承啟第知足閣的花楣子造型也很獨特,在垂花頭的中間又加了兩個垂花頭,成了垂花楣子,垂花頭雕刻成燈籠造型,掛在燈籠四邊的穗子栩栩如生,垂頭間的楣子雕著葫蘆藤蔓等吉祥花木,非常生動,原有彩繪和賦色還依稀可辨,可見建筑之初該是何等華美;再如福德祠門罩,中間是反映道教文化的福祿壽三星圖,兩邊也有類似于承啟第的香爐、寶瓶、獅子、花盆等吉祥物裝飾,用諧音等來寓意家族人丁興旺、平安百世。另外,有些門罩上還裝飾有象征多子多福的葡萄串;還有許多用語言讀音來諧音的吉利祥瑞的裝飾,如馬上封(蜂)侯(猴)、連(蓮)年有余(魚)、福(蝠)祿(鹿)雙喜等。
在中堂外檐裝修在門窗上的表現(xiàn)也很豐富。門窗造型主要以方形和拱形為主,拱形門窗一般是在方形上面加一個半圓形橫披,少數(shù)方形門窗也有帶方形橫披的,為了采光往往做得很高,有時接近門窗的高度。門的種類有板門、隔扇門等,開單扇、雙扇或四扇。在中堂的板門用銅釘裝飾,鋪首也為銅制,形態(tài)各異,寓意深遠。隔扇門裝飾既有簡潔明了的,也有復雜繁瑣的,如最簡單的采用燈籠框、步步錦、龜背紋等做裝飾隔心;而福德祠邊上的廂房隔扇,其隔心采用了做工較復雜的三交六椀菱花格。在中堂的窗子以安裝在檻墻上的檻窗居多,如大夫第女眷院的檻窗,隔心花式與中間四扇隔扇門的花式完全相同,看上去既簡單統(tǒng)一,又不失裝飾韻味。另外,可以支起的支摘窗運用也極廣。
在中堂內檐裝修相對比較簡單,主要體現(xiàn)在隔扇、罩、屏風、博古架、天花等方面。內檐隔扇與外檐隔扇門做法相似,外框由邊梃、抹頭組成,內心由隔心、絳環(huán)板、裙板組成,只是圖案裝飾更趨簡潔;罩以飛罩、落地罩、床罩為多,有隔而不斷、空間又被很好地劃分的作用,在中堂的罩裝飾,選材講究,做工精致,常用清水原木色飾面,傳統(tǒng)山水畫鑲嵌,花格造型與外檐相比,顯得樸素無華;屏風、博古架做法與飛罩相差無幾,只是選材、做工更講究,博古架上往往陳列著許多珍貴的瓷器花瓶;天花一般都用木枋先做成方格木框,木框間放木板,做成平頂后實施彩繪,內容以四時花卉為多,基本上都顯得非常淡雅。
這些裝修主要表現(xiàn)在欄桿、柱礎、石獅、墻飾、屋頂?shù)确矫妗T谥刑么笤簝鹊臋跅U并不多見,主要在花園的小石橋上和一進大門最深處的祠堂前有石雕欄桿,花園涼亭也見木制欄桿,可造型非常簡單。祠堂前欄桿完全石制,盡管由望柱、尋杖、欄板等構成,但它的造型和雕刻內容與明清的形制完全不同,望柱柱頭不是常見的云龍水浪,而是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欄板寬而高,上面雕成大大的圓形壽字圖案,尋杖與欄板之間也沒有雕透,承托的也不是云拱撮項或荷葉凈瓶,而是蠶形裝飾?;▓@小石橋上的石雕欄桿卻與明清的形制完全相同。涼亭木制欄桿不見特別之處。
在中堂大院內的石柱礎、石獅種類較多。石柱礎以四方鼓型、鼓型較常見,四方鼓型下又常帶方腳,雕刻采用很淺的淺浮雕,內容有人物故事、卷草纏枝、花卉盆景、香爐寶瓶、瓔珞法器、吉祥(戟槍)如意等。石獅座子為四方型,雕刻面相對較大,上面也雕刻很淺的浮雕,內容有卷草花果、香爐寶瓶、人物故事、馬上封(蜂)侯(猴)等。而石獅造型精確,雕刻入里,形態(tài)都為怒目圓睜,嘴角開合夸張,體形、尺度較為統(tǒng)一。
墻飾在在中堂大院內表現(xiàn)也很豐富,尤以磚雕見長。大院入口處檐壁上所刻百壽圖,一字一個樣,字字出風采,所謂一壽變百壽,如實反映了喬家人祈求長生不老的心態(tài)。兩旁是清代大丞左宗棠的題贈對聯(lián):損人欲以護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額是“履和”,楹聯(lián)意味深長,這和巨商大富的喬家推行的能文能商、以和為貴的中庸之道是相符的。承啟第知足閣墻飾刻成生動有趣的喜鵲梅花祥云圖,借喻喜上眉梢,表達出喬家人逢年過節(jié)對喜慶祥瑞的家庭氛圍的渴求。
關于屋頂裝修在喬家大院也占有很重的份量,主要部位是屋頂正脊面和屋頂曬臺欄桿等,以磚雕為多,內容有花卉果實,香爐寶瓶等,正脊和垂脊端頭飾以磚雕獸吻,雕刻深入淺出,形態(tài)生動。就連遍布屋頂?shù)?00多個煙囪造型也各不相同,體現(xiàn)了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獨特魅力。
清代前期的建筑裝修形制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古樸、簡潔和細致、精巧,到后期逐步表現(xiàn)出清代自己的特色,就是更趨向華美精致和細膩繁瑣,不再拘泥于建筑構造形制的限制,轉而投向純粹的形式美追求。在中堂的裝修盛期,幾乎經(jīng)歷了整個清代后期及民國初年,裝修完全以外表華美為看點,不惜一切代價,極盡華麗繁瑣之能事,在門罩、門窗、檐壁、柱礎、屋頂?shù)确矫嬲孤稛o遺。
以門罩為例,在中堂所有門罩的梁、枋、斗拱都有彩繪,卷草纏枝用藍、深綠、粉綠、白色描繪,花卉果實用大紅、粉紅、玫紅、紫色、白色描繪,并在主要形象上瀝金。檐柱一般賦予深綠色。楣子(也稱掛落)、雀替、垂花頭卻重雕刻,而且雕刻手法豐富,題材內容廣泛,世俗氣息濃重,賦色則較為淡雅,也有楣子完全用金裝點。這些構件雖歷經(jīng)幾百年日曬雨淋,但原有色彩和裝金還依稀可辨。檐壁、柱礎上的磚雕、石雕同樣證明了在中堂建筑外表華麗,甚至媚俗的特色。從另一方面來看,北方歷來缺少自然山水環(huán)境,常年氣候干燥,當?shù)厝藳]法實現(xiàn)構筑小橋流水的江南水鄉(xiāng)情結,更缺乏對山水意境的感悟,所以把對象的描繪重點放在植物花卉上,在中堂重花草植物裝飾也就不以為然。
屋內裝修與外表裝修相比,則顯得內斂含蓄,除屋頂天棚有彩繪外,隔扇、罩、屏風、博古架都為素色。喬家在內裝修上沒有花太多的財力,但卻珍藏了1 000多件文物,僅古字畫就達500件之多,而且為唐、五代、宋、遼、明、清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精品。從這點可以看出喬家在追求富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有更高境界的精神生活追求。
彩畫與雕刻應是在清代盛行于宮殿、民宅的常見裝修方式。北方宮殿建筑常采用富麗堂皇的“和璽彩畫”和“旋子彩畫”,而民宅則流行活潑自由、時而艷麗、時而素雅的“蘇式彩畫”。早在明初,民間建筑是禁止設色的,所以磚雕和木雕比較盛行,至清末民初,由于彩畫比磚雕容易制作,北方民居基本上以彩畫門樓、門罩取代了磚雕門樓、門罩。木雕則取材方便,容易雕琢,表現(xiàn)力強,所以,繼續(xù)被大量運用。
在中堂的彩畫敢于追求宮殿建筑彩畫的富麗堂皇,而又不失“蘇式彩畫”的自由活潑。木雕則不象磚雕一樣只能表現(xiàn)不透空的三維立體,而能表現(xiàn)透空、鏤空等全立體的三維世界,藝術表現(xiàn)力強,技術講究精湛,手法從樸拙到纖巧、方正到圓潤,一應俱全。
在中堂的門罩木雕,大部分采用浮雕、透雕、鏤空雕等手法,其凹凸之層次、線條之流暢、刀法之圓潤,真沒有哪一處雕刻能與之媲美。層次多重相疊,對象表現(xiàn)真實具體,惟妙惟肖。
傳統(tǒng)木雕的工藝流程大致包括選材、放樣、打胚、粗雕、出細、修補等幾個階段。選材主要是因地制宜,根據(jù)不同的表現(xiàn)題材選擇不同的材料;放樣是指將預先設計的畫稿按實際大小標示到材料表面的過程;打胚、粗雕是先打出粗胚,然后逐步深入,按照對象的尺寸大小打出對象大致輪廓的過程;出細是在粗雕基礎上逐漸刻畫局部,直至越來越精確的過程;修補是整體上的調整,也是使對象輪廓清晰、刀角流暢、表面光滑的過程。如在中堂門罩、承啟第門罩、大夫第女眷院門罩等,雖然當時的雕刻匠人無意留下他們的大名,但是他們的每一件作品,無一不顯示出傳統(tǒng)雕刻藝術的精湛、精美。
在中堂的建筑裝修作法多樣、題材豐富。各種裝飾作法中尤以雕刻、彩畫較為突出,雕刻中尤以木雕運用最多。裝飾題材皆能體現(xiàn)人們的美好愿望,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各種題材中尤以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最突出,民間世俗文化運用最多。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綜合了我國古代各家學說,以古代民間各種信仰為基礎,以現(xiàn)世幸福、個人長生不老和能得道成仙為目的,祈求福祿長壽、吉祥如意、喜慶富貴、多子多孫。這種人生觀和價值觀被喬家人普遍推崇,道教文化在喬家在中堂建筑裝飾上廣泛體現(xiàn)。如福祿壽三星、壽比南山、連年有余、五谷豐登、八仙過海、暗八仙(八仙手中所執(zhí)寶物)等。
佛教流傳到我國,給我國的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佛教文化中的菩薩、羅漢形象、獅子形象、佛經(jīng)故事以及寶塔、香爐、寶瓶、法輪、華蓋、瓔珞等法器成了表現(xiàn)對象。在中堂建筑的門罩木雕、柱礎石雕上皆有相關內容題材的雕刻。
在中堂建筑裝飾自然還根植于我國民間世俗文化,表現(xiàn)內容廣泛,題材多種多樣。祥禽瑞獸類有龍、虎、獅、猴、鹿、象、羊、兔、蟾蜍、鯉魚、蝙蝠、鴛鴦、喜鵲、鳳、燕等,吉祥花木類有梅花、牡丹、荷花、菊花、芙蓉、蓮、桃、桂、椿、槐等,還有吉祥神仙人物等。
另外,通過各種描繪對象的讀音諧音來表示喜慶吉祥,如“吉(戟)慶(磬)有余”、“吉祥(戟槍)如意”、“馬上封(蜂)侯(猴)”、“連(蓮)年有余(魚)”等。還有通過圖形來象征寓意的,如榴開百子、喜上眉梢、麻姑獻壽,葡萄串寓意多子多孫等。另還有表現(xiàn)情節(jié)的神話傳說、戲文故事。走進在中堂大院,建筑的每個部位、每個角落都有體現(xiàn),裝飾題材之豐富,令人目不暇接。
由于山西晉地在明清時期經(jīng)濟發(fā)達,商業(yè)繁榮,富商大賈同集于此,尤以經(jīng)營票號的祁縣商人最為著名,所以,這些富商大賈在賺取大量錢財后,便在祁縣大肆構筑豪宅府邸,據(jù)統(tǒng)計,祁縣全城共有古代院落1 000余座,光明清建筑就有2 000余間。喬家在中堂建筑規(guī)模大,保存質量好,是晉地明清住宅建筑的代表,為研究古代建筑藝術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山西祁縣商賈民居雖然缺少徽州民居的山水靈氣,也沒有浙南永嘉古村落那么講究易經(jīng)風水,更沒有蘇州園林建筑中的山石花木、幽靜雅致。但是它硬朗敦厚,華美秀麗,有著晉地民居自己的
特色。一方面表現(xiàn)為晉地土地資源豐富,建筑用地寬余,所以,建筑平面布局寬敞宏大,外觀巍峨高聳;另一方面,晉商雖為商賈,也不乏文人秀才,所以,建筑文化底蘊深厚,藝術格調高雅。此外,晉地氣候干燥,水資源匱乏,晉商建宅,很少依賴山水環(huán)境,而是以建筑本身造型、裝飾為表現(xiàn)手段。
喬家在中堂,布局嚴謹,氣勢恢宏,建筑造型優(yōu)美,裝飾富麗堂皇,彩畫、木雕、磚雕、石雕種類繁多,無一雷同,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
[參考文獻]
[1]莊裕光,胡石.中國古代建筑裝飾裝修[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