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寒
[摘 要]關于屈原的死亡,自漢代以來眾說紛紜,但多以自殺“殉節(jié)”說為主。本文從多個方面對屈原之死自殺“殉節(jié)”說進行質疑,認為屈原是高壽而得終天年。
[關鍵詞]巫 生死觀 惡死 自殺
作者簡介:高寒(1972-),男,甘肅省定西市?,F(xiàn)供職于甘肅省合作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文學學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關于屈原之死,自漢代以來就多有分歧,漢初賈誼、司馬遷為代表的認為屈原“自沉汨羅”或“懷石遂自汨羅以死”(見《史記 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即屈原沉江自殺說。這種觀點自漢代以后,成為對屈原之死進行研究時最為正統(tǒng)也最為權威的說法。
一、屈原的出身和成年以后的身份
屈原的祖先為巴人,自巴國滅國以后從四川盆地流落至漢水中上游地區(qū)。巴人信巫,鬼神崇拜尤勝中原。族中事務掌管以“巫”或“?!睘橹鳌!拔住被颉白!笔且匝}繼承或者是師生“傳薪接火”的方式代代相傳的。屈原的家族就是世世代代以“巫”的身份傳承巴文化的世家,并且逐漸進入楚國統(tǒng)治階層的核心,后獲賜楚之國姓(可參屈守元《屈原氏族考》),司馬遷所言“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奔磽?jù)于此。換言之,屈原出身于楚國統(tǒng)治階級的核心,其家族世代掌管巴族(甚至整個楚國)的祭祀、溝通天地鬼神、醫(yī)藥、甚至包括文化教育等工作,即中原文化所言的“禮”和“樂”,所以屈原很可能是“大巫”。
成年以后,屈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見《史記 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以大巫身份兼任行政官員,參與國策律令的制定、執(zhí)行以及外交活動。才華橫溢的屈原開始了他欲圖通過“美政”實現(xiàn)富國強兵的政治生涯。
二、屈原的宗教信仰與生死觀
古老的巴文化對楚文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巴地被楚國占領后,巴文化也融進了楚文化之中,為楚文化的發(fā)達奠定了重要基礎。有學者總結了巴楚文化融合的過程:“前期,巴、楚文化因巴人和楚人鄰居往來而互相滲透,而古老的巴文化對新興的楚文化影響甚大。后期, 隨著巴土地大部納入楚國版圖和巴人大部分成為楚國國民,巴文化基本上融匯入楚文化并且成了楚文化高度發(fā)展的重要基礎?!笨梢钥闯?,楚文化的高度發(fā)達是建立在巴楚文化交流和楚文化對巴文化的吸收基礎上的。一些學者認為楚人的巫文化受巴人巫文化影響很深, 或者說楚巫文化來源于巴巫文化。結合巴文化的巫文化特質和巴文化向楚文化傳播的流程分析, 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
屈原是楚貴族, 長期生活于楚地, 深受楚地風物山川和民族精神的影響。同時他又廣泛接觸中原文化和其他一些地方文化, 受到中原等地方文化的影響。但楚文化是其作品的核心所在。巴文化一旦融入楚文化, 成為楚文化的一部分, 必定帶上楚文化的特質。巴文化被楚化, 失去了原來的一些因素,而更多的是楚文化的內(nèi)容和精神。
屈原之人生經(jīng)歷,所在都是楚地或者是由巴入楚的,所以《九歌》 雖然源于巴巫歌卻不是巴巫歌。屈原作品中的巫文化是楚巫文化,同時也是巴巫文化。屈原正是在巴楚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九歌》 等作品的,他的作品是巴楚文化融合的結晶。所以,屈原在宗教信仰方面,必然在傳承古老的巴巫信仰的同時受到楚巫宗教甚至中原宗教的影響,在《九歌》中顯現(xiàn)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生死觀念等,無不如此。
對于屈原在《九歌》等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死亡意識,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兩個結論:第一,在屈原作品中,對歷史上死亡現(xiàn)象的描述或是對超越死亡的“夢幻神游”的描繪,都是詩人生死觀的藝術體現(xiàn) ,是詩人為實現(xiàn)“美政”而不懈追求人格境界的藝術轉化 ,它蘊含著詩人對死亡的獨特理解與闡釋:并非只有死亡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全部價值。最有說服力的是屈原在《悲回風》里認為“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死亡不應該是毫無意義地拋棄生命,而應該是生命的終結,死亡是生命存在的解體 ,是新的精神的生成,是美的升華。第二,莊子“不惡死” 、“齊死生”的生死自然、生死永恒的生死觀 ,為屈原的生死觀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精神支柱(唐祖敏、曾云燕《論屈原的死亡意識》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值得注意的是,“不惡死”、“齊死生”的價值觀僅僅是表現(xiàn)出來的最后結果,作為“巫”的屈原崇信著神靈的同時,他當然在追求著自己生命的完美:生的完美和死的完美。屢次的放逐毀滅了他的政治理想,但是,在他的政治生活和生命過程里,他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生的完美”,對于死的完美,他當然知道“不惡死”是最基本的方式,以自殺方式進行“惡死”不僅僅達不到通過死亡升華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同時更達不到“娛神”的目的以完成生命的最后盛宴:在古代 , 自殺屬于非常忌諱的“惡死”、“兇死” , 身為巫師的屈原不會明知故犯。
三、關于“彭咸”和《九章 哀郢》的疑惑
自漢代以來,屈原自殺論的持有者們,以《離騷》里“愿依彭咸之遺則”、“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思美人》中“思彭咸之故也”,《悲回風》中“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昭彭咸之所聞”、“托彭咸之所居”等詩句里的“彭咸”作為屈原既定的人生偶像和欲之效法的榜樣。而王逸《楚辭章句》注:“彭咸,殷賢大夫,諫其君不聽,自投水而死,”更是此類觀點的代表。巫彭和巫咸,都是名巫,彭祖長壽,相傳是帝堯的巫師。屈原也是巫師,他和巫彭、巫咸的出身相同,以他們?yōu)槿松駱幽隧樌沓烧轮?,所以彭咸很有可能指的就是巫彭和巫咸。相同的論?jù)還有,《九章 哀郢》是屈原在秦軍攻破楚都后所寫,所有屈學諸名家對此均無疑問。可是在此作品中,屈原寫到:“惟郢路之遙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焙茱@然,郢都被破九年以后,屈原才寫下了《九章 哀郢》。郢都剛被攻破時屈原都沒有自殺,九年以后就更沒有理由以自殺“殉節(jié)”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屈原之死“懷石遂自沉汨羅”是自殺殉節(jié)的說法是欠妥當?shù)摹_@種說法,不見于漢代以前的任何典籍,與屈原生活時代相近的宋玉等人對屈原之死毫無驚訝。屈原應該是在郢都被破以后自然死亡,在參考郭沫若等人以歲星紀年推算的結果,屈原肯定是高壽而終。所謂“懷石遂自沉汨羅”的說法,也是事實,不過是在屈原得終天年以后,按照巴人的傳統(tǒng)習俗進行了船棺水葬。船棺水葬是巴族特有的習俗,船棺由整木削鑿成船形,內(nèi)置棺槨,為防止漂浮,要用沙石固定在船棺內(nèi)。船棺在水上漂流時,送葬的人要劃著船,不停地向船棺里投放沙石及隨葬等物,促使船棺沉沒,以完成葬禮,否則任憑船棺漂流,船棺有可能靠岸而停,尸體將暴露在外。屈原的死不是自殺以“殉節(jié)”,并無損于個人人格之完美和情操之高尚。至于屈原之死“懷石遂自沉汨羅”在漢代以后的儒學者眼里為什么變成了自殺以“殉節(jié)”,筆者將另文論述。
參考文獻
[1]蔡靖泉,《巴楚文化關系論略》[J];巴楚文化研究 北京: 中國三峽出版社, 1990
[2]段渝,《略論巴蜀與楚的文化交流關系》[J];長江文化論集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3]黃勇,《論屈原水死》[J];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