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好詞好句與陳詞濫調(diào)

        2009-04-01 06:38:40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3期
        關(guān)鍵詞:詞語語文

        葉 開

        1. 好詞好句

        在中小學語文教育里,最富中國大陸特色的莫過于摘抄和記誦“好詞好句”。

        前晚,我女兒在做一本《語文拓展與訓(xùn)練》作業(yè)。里面有一道題目:寫出和“翻來覆去”相似的三個詞語。

        女兒說:“爸爸,請幫我想三個跟翻來覆去相同的成語!”

        我隨口就答:“游來游去!”

        女兒媽媽說:“不對……兩個游字相同……”

        我苦思冥想了半天,總算說了一個:“眉來眼去?!?/p>

        女兒媽媽勉強同意,但“翻”“覆”是動詞,“眉”“眼”是名詞,總不配。

        我很努力才想出這個詞,實在辱沒自己研讀文學二十年的薄名。

        漢字和詞語,作為造句單位,大多數(shù)并無特別的褒貶傾向。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這些詞按照拼音順序排列,顯示出了詞語與詞語相互平等的觀念。每個詞語在形態(tài)和表達意義上,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一個詞不比另一個詞更好,詞與詞之間也沒有特殊的等級差。一些常用的成語,也不比其它普通的詞語更有價值。有獨特文學追求的優(yōu)秀作家,都回避俗語,研求新句。被選入中學課文里現(xiàn)代文學名家作品,如要求學生背誦的《荷塘月色》,開頭就極“平淡”,無奇特的詞語。

        我仔細地排查了整篇文章,成語寥寥,“好詞好句”無蹤,換成中小學生的作文要求,大概只能勉強合格。

        文章里那幾段著名的“好句”,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句子拆開成單詞單獨來看,并無特殊之處。其中的“微風、渺茫、和諧”等詞,實在算不上特別的“好詞好句”。它們只是被作家有機地組合到一起,準確傳神地表達出那一刻的細微感受,才形成了整段的“好句”。這“好句”,也必須融合到整篇文章營造出來的特殊氣息里,才有價值。

        朱自清是一名有追求的散文大家,他在行文中,精心擇取情感色彩很淡,語氣相對平和的中性詞語,盡量排除華麗、高亢的詞語,營造一種內(nèi)斂的氣氛:不偏倚,不渲染,不煽情,不造作,不激進,不頹喪。這是一位審美個性卓絕的文學家,他因為不隨流俗,不入媚語,不喊口號,他的作品才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基本“工具性”思維,讓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看到的只是一個個死詞死句,并且規(guī)定這些脫離了“文學”肥沃的土壤,被折斷下來的、枯干了的詞句才是學生學習的核心內(nèi)容。他們或許以為,用這些“好詞好句”堆砌到一起,就會變成為他們所認同的好文章。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數(shù)都是教材編寫員自己想當然地用“好詞好句”堆砌起來的“黑板報”,既無真情實感,又充滿了空洞的道德教化。

        中小學生在這種死板的語文教育邏輯下,變成了可憐的詞語垃圾收集者。他們每天忙于尋找散落在地上的詞語碎片,把枯枝敗葉掃到作業(yè)本這個垃圾筐里,為變成詞語的垃圾大王而白費功夫,而不去好好閱讀前人的杰作,體味其中的獨特文學魅力,也不去學習觀察、欣賞、體味生機盎然的樹木,去感受這些自然萬物婆娑、高潔、挺拔之美。一個孩子的健康心靈,需要從具體的日常生活中學習和培養(yǎng)。只有豐沛的精神和敏銳的趣味,才能激活那些平淡詞語身上的光彩。

        如果一名學生不懂得去感受自然生命的美好,尊重自然生命的個性價值,他們就不會懂得:無論多少堆落葉,都代表不了一棵樹。無論收集多少“好詞好句”,也難以寫出一篇好作品。

        這種機械、僵化的思維模式,讓小學教材編寫員自信心爆棚,他們自己杜撰出幾十篇擁塞著“好詞好句”的課文讓小學生學習,有些甚至要求背誦。他們同樣不知道,百貨商場櫥窗里的木頭模特,身上披上再多再華麗的衣衫,也只是一段沒有生命的木頭。它們沒有面孔,缺少五官,肢體僵硬,永遠只會擺出一種僵硬的姿勢。小學語文的編者自撰課文,就是這種沒有面孔的木頭人。

        古今中外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作,都適合編進教材里,尤其是小學教材里。中小學生如果要真正獲得知性的認識,情感的培育,他們就應(yīng)該在整體性的名作閱讀中,浸潤心靈,培育德藝。

        真正的好作品,會引導(dǎo)讀者進入一個獨特的、超然的世界里。人們讀完這樣的作品之后,不會僅僅記住其中的若干“好詞好句”,而是會沉浸在這部作品整體營造出來的深摯情感天地里。詞與句,只有被格調(diào)高妙的作家準確細膩地運用到表達情感,描寫景物,展開想象的行文中,才具有獨特的意義。

        單獨存在的詞語,僅是一個中性的字符,它的字(能指)和意(所指),在長時期的約定俗成中,大致固定。只有社會變動急劇的社會,尤其是像二十世紀中國大陸的巨大變化時期,才會把各種詞語的表意符號和它的特定表現(xiàn)內(nèi)容加以割裂,重新組合,蛻變或者剝落,變成復(fù)雜的新含義。比如“地主”這個詞,在其先前的本意上,并無特別的貶義,而是對土地權(quán)擁有者的命名:占有大量農(nóng)田的“士紳”是“地主”,擁有耕地的“農(nóng)民”也是“地主”。凡是擁有土地的士紳官宦或者黎民百姓,都是土地的主人。這個普通的名詞,經(jīng)過上個世紀中期的暴力改造之后,變成了一個可怕的惡咒?!暗刂鳌弊约翰粌H會被打倒,會被消滅,會永世不得翻身,他的后代子孫也會被剝奪基本的教育權(quán)利,成為真正的社會棄兒。那個時代,任何人對“地主”這個詞都唯恐避之不及,生怕沾邊惹禍。

        詞語的“階級性”,是暴力賦予的,不是天生的。這種“階級性”的暴力判斷方法,在語文教育中改頭換面,變成了“好詞好句”的優(yōu)劣評級選擇。難道,“好詞好句”需要記誦,“壞詞差句”就要全數(shù)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一把火燒個精光幺?這種詞句好壞的判斷標準到底是什幺?按照中小學教材的編寫和教學邏輯,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只能挑選十分之一不到的詞語來膜拜、學習和記誦。剩余的大部分詞語遭到了貶抑,受到了鄙視。這些詞語,是不是該全都挑出來扔掉呢?根據(jù)過去的貧下中農(nóng)識字邏輯,確實不需要這么多詞語,只需要出一本薄薄的,只有二三十頁的識字本,足矣。

        一篇好作品的最基本要素,不是“好詞好句”,而是作家的獨特思想和情感。好作家,能運用貌似普通的詞語,把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趣味表達出來,使這些詞語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新的語文教育,從一九五八年開始推行葉圣陶主編的簡體版中小學語文教材起,為了迎合各種政治形勢的需要,不斷地修改,最后簡化成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大字報集中營。

        近三十年來,雖然在選擇篇目上、在教材編選和圖文形態(tài)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核心的教育思想,沒有明顯的改進。

        “語文”側(cè)重于“語”,而無關(guān)乎“文”,其“機械論”“工具論”的思維,已經(jīng)習慣成自然了。對于經(jīng)典作品的解釋,也用尋找中心思想、劃分段落大意的方式,來屠宰肢解那些無辜的作品。

        這種教育進行了五十年,我們可憐的中小學生,經(jīng)過多年的機械訓(xùn)練,腦袋里塞滿了成千的“好詞好句”,卻寫不出一篇稍微有點真情實感的文章。一九七八年以后,大陸文學界里有點成就的作家,很多都是語文學習的差等生——他們的文學感受和閱讀訓(xùn)練,是從閱讀跟課文毫無關(guān)系的“閑書”開始的,他們的寫作學習模式,大多數(shù)是自學成才。而那些中小學語文考試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被連續(xù)灌腸般洗腦,長大成人之后,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對文學作品的基本欣賞能力,腦袋里裝滿了詞語的垃圾,內(nèi)心里凝結(jié)著幾小塊麻木的情感。他們按部就班,循規(guī)蹈矩,過著渾渾噩噩的熏腸人生。對自己、對情感、對時代、對社會、對人生,他們都幾乎一無所知,而患上了失語癥。只有當今網(wǎng)絡(luò)瘋狂流行的縮略符號,聊天工具上的各種怪詞串詞,人與人之間的陌生“雷”詞,才是對他們封閉已久的蒙塵心靈的最大解放。

        一只垃圾桶裝得再滿,發(fā)酵出來的也是臭氣,而不會釀造出飄香的美酒。

        只有好的文學作品,才使得最普通的詞語具有鮮活持久的生命力。

        不去閱讀經(jīng)典名作,不去感受這些作品給人們帶來的高尚情感,而專注于搜集“好詞好句”,是典型的殺雞取卵。就像是把一頭美麗的馴鹿殺死,剁成碎片,然后讓學生們來圍觀鑒賞這些肉塊。好的作品,不會堆砌“好詞好句”。欣賞一篇作品,就要用心地去感受其整體的品格,凌遲肢解,只能得到片鱗只爪。

        2.陳詞濫調(diào)

        與“好詞好句”相對應(yīng)的是“陳詞濫調(diào)”。

        從淺層意義上看,這兩者本來應(yīng)該有著本質(zhì)的相反意義?!昂迷~好句”就其表面的詞意而言,應(yīng)該指那些感受獨特的、個性化的詞語,而我們的中小學教育里的僵化模式,卻把這種個性化的詞語擯棄,而選擇共性化的、無差別的詞語來代替。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很受重視的成語的學習和記誦,就是這種共性化詞語的明顯例子。

        經(jīng)過相對漫長歷史時期的整合以及提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成語變成了一種高度濃縮和概括性的描述符號。而正是這種概括性和濃縮性,使得該詞語的特定描寫對象普遍化,庸俗化,進而變成了人們不經(jīng)過大腦思索就脫口而出的“陳詞濫調(diào)”——一到春天,就姹紫嫣紅;一到夏天就驕陽似火;一到秋天,就果實累累;一到冬天,就冰天雪地。一高興就歡呼雀躍,一難過就傷心欲絕。

        這些都是典型的“好詞好句”,它們因為被長時期地、無意識地濫用,而變成了“陳詞濫調(diào)”。通過對這種“陳詞濫調(diào)”的僵化傳承和記誦學習,人們的個人感受,就被抹煞了——巨大的南北距離,廣袤的東西差異,全都在這樣一個簡單的概括性詞語里,被徹底填平。無差別的認同,是整體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訴求,也是文化趨向。人們通過這種“陳詞濫調(diào)”的學習和表述,獲取了彼此的身份認同感。

        “身份認同”,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政治、文化圈里諸種人群的習慣性焦慮。人們通過傳誦“陳詞濫調(diào)”的方式,不斷地尋找彼此的共性,在這個基礎(chǔ)上,種群內(nèi)所有成員都獲得了繼承種群文化暗語的權(quán)利,排他性地、并且自由暢通地通過這種“陳詞濫調(diào)”進行信息交換。

        巴爾扎克筆下的法國巴黎小市民,用“外省人”一詞來確立這座城市的中心地位,以及作為這座城市市民的潛在榮譽感。張愛玲和王安憶筆下的上海小市民,則用“外地人”一詞來區(qū)分他者的身份,尋求內(nèi)在的認同,并且通過排斥性、貶抑性的命名方式,潛意識地凸現(xiàn)了一種相對狹隘的排他心理。香港人,則站在長期的外在政治文化經(jīng)濟的角度,把整個中國大陸稱為“內(nèi)地”,大陸人則被命名為“內(nèi)地人”。這種跟上海的“外地人”的排斥性命名方式,相映成趣,都同樣地隱含著這兩座城市與其它地方不同的特殊性訴求。

        “櫻花”是日本國民性的相對穩(wěn)定的性格特征描述,“郁金香”是對荷蘭的另一種指代,而“紫荊花”是香港人的自況。每一種具體的象征,都暗示著這個群體——國家、地區(qū)、民族、部落、城市、鄉(xiāng)村——的強烈自我認同心理。身份認同,是對個體所無法承受的孤獨的恐懼和逃遁,而“陳詞濫調(diào)”,則是最好的抗生素。

        從中小學生開始學習的“好詞好句”,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強烈自我價值認同的方式之一。通過這種學習,各具自我個性特癥的學生,被集體化、類型化、抽象化、從而獲得了一個強有力的隱喻指稱:鮮花?!磅r花”所具有的特殊的脆弱象征,我已經(jīng)在第一篇文章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而這種對學生個性的有意識打壓,是把他們訓(xùn)練成合格“螺絲釘”的必由之路——脆弱的個人,只有融入集體,才有價值。單獨的螺絲釘沒有價值,只有千千萬萬顆螺絲釘擰在一起,才組成一具有價值的機器。所有的比喻,都指向了“非人性”的“物性”。

        在這個彎曲而漫長的路途中,“好詞好句”腐爛、變質(zhì),成了“陳詞濫調(diào)”。

        在我們當下社會,“陳詞濫調(diào)”的泛濫,表明了整個社會的自我缺失的焦慮正在彌漫,猶如法國作家莫迪亞諾在《暗店街》里描述的那樣,自我被自己遺忘,因此自我變成了他者。敘述者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徹底失蹤,被漫天飛舞的“陳詞濫調(diào)所淹沒”,成為一個阿Q在最后畫押時努力描摹的“0”號符碼。

        跟法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自我解放運動的激烈探索不同,在中國大陸這樣一個“自我”成為沉重心理負擔的社會里,“陳詞濫調(diào)”反而變成了便于隱伏的草叢。所有人都面目模糊,頭戴絲襪,腰纏布帶,手擎利斧,打著“山寨”的旗號,在想象中寬闊的原野里,燒殺搶奪,壞事做盡。個性價值的消失,讓這種無罪感輕松地超越了“原罪感”——集體有罪,而個體無辜。

        在一個特定的范圍里,群體性事件往往隱伏著巨大的破壞力,而在“正義”、“復(fù)仇”、“血債要用血來還”等陳詞濫調(diào)的鼓舞下,群體中的個體,往往會情緒失控,而以暴力的方式來傾瀉仇恨與不滿。個體隱伏在群體中,卻往往能得到赦免。在中國傳統(tǒng)的習語里,這句話叫做“法不責眾”,在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中,這叫做“多數(shù)人的暴政”。暴力和暴政的背后,通常隱伏著這些沒有五官特征,只有握著石頭的手高高地舉著的群體中的個體。

        法國學者阿莫西和皮埃羅所著的《俗套與套語》①里說:“群體,某個少數(shù)民族,或者某個較大的民族,某個國家,當然還有某個性別。這些不同類別的集體意象在身份確立和相關(guān)的行為和互相作用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p>

        人們在長期的相互指認中,形成很多概括性很高的描述——法國人→浪漫,英國人→紳士,德國人→認真,等等。這些詞語,如“法國人浪漫”,是典型的“陳詞濫調(diào)”。它通過一種無差別的描述,把整體法國人囊括進去。即使這個國家里有很多認真的法國人,也無法逃脫這個“陳詞濫調(diào)”的枷鎖,他必須“浪漫”起來,才能融入“法國”這個身份認同里,或者,他拒絕認同而被排斥到另外一個國家,不得不身份移民或者精神移民。也有一些偽法國人,為了給別人造成一種“浪漫”的假象,他們的交談中,時不時地摻雜著一兩個法國詞。十九世紀的俄羅斯上流社會,如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妮娜等人的嘴巴里,總是不斷地迸出一句法語來。在談話中加入法國詞匯,這是十九世紀俄羅斯上流社會社交圈的時髦。在中國大陸,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港臺流行歌曲里常常會加進幾個英文詞,而增加了時髦、洋派的氣氛。這種“時髦”的話語,這種“陳詞濫調(diào)”,就像是在身上噴灑花露水來冒充法國夏耐爾香水一樣,是一種有意識的自我和他者的混同,通過不同意義的偷換,而占有了對方的一部份價值。又或者,一個高級女人,因為噴灑了蘭蔻花露水,而讓自己沾染了“法國”色彩,從而把自己和身邊的俗人區(qū)分開來,并順利進入了另外一個價值圈里。

        在中國大陸文化圈里,南北差異也很大。

        北京人喜歡嘲笑上海小男人,上海喜歡抨擊北京人的夸夸其談。

        這種城市身份的標簽,同樣適用于其它不同的省市,例如武漢和長沙,浙江和江蘇。不同地區(qū)的人自我互相混同,而跟其它的地區(qū)彼此排斥。這種認同的方式,是典型的庸眾生存,大眾化生存。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上海的一部分文化人開始言必稱“三十年代”,張愛玲筆下描述過的“旗袍”,成了穿越時光隧道的云霄飛車。一旦這個詞匯和風尚迅速風靡,它就變成了“陳詞濫調(diào)”?!瓣愒~濫調(diào)”的最明顯特征,是“從眾”——在那個時期開始風靡大陸文學界的原捷克作家昆德拉把這描述為“媚俗”。

        一個好的藝術(shù)家,一個個性獨特、有自己獨立思考能力的知識分子,必須跟“陳詞濫調(diào)”,跟“媚俗”作抗爭。正如昆德拉在他的名作、長篇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里寫到的醫(yī)生托馬斯和女畫家薩賓娜一樣。為了把自己跟“布拉格之春”事件里的庸眾、政客和御用文人區(qū)分開來,他們改變了自己的生存模式。托馬斯變成了建筑工人,薩賓娜遠走他鄉(xiāng)。只有“生活在別處”,昆德拉筆下的獨立知識分子,才能保持自己的敏銳洞察力,而不被“陳詞濫調(diào)”淹沒。

        《俗套與套語》這樣為“陳詞濫調(diào)”作了描述:

        俗套(Stereotype,即“陳詞濫調(diào)”)加強了個人對自我的承認,而自我承認被定義為主體對于自我進行的評價。事實上,俗套(stereotype)首先是把“我們”和“他們”區(qū)別開來的歸類工具。在此過程中,一個群體獲得了一種面貌特征,一種同一性,這種面貌特征使之與其它群體區(qū)別開來?!瓊€人的多樣性被縮減到最低程度,人們拒絕看見這種多樣性,或者說,他們?nèi)狈Πl(fā)現(xiàn)這種多樣性的能力。②

        “人們拒絕看見這種多樣性”,正是對中國大陸中小學語文教育模式的最精確描述。

        語文教師奉命行事,他們通過每天強迫小學生進行無意義的“好詞好句”的訓(xùn)練,從而把他們?nèi)蓟焱瑸橐粋€整體——“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三好學生”。這種學習還造成了這樣一種強烈的暗示:“好詞好句”是“我們”“三好學生”的,“壞詞差句”是“他們”“差等生”的。通過這種簡單的垃圾分揀程序,把“我們”和“他們”分開,用一種粗暴而簡單的“二元對立”觀念,“一分為二”地把整個世界破開,分成兩半,一半是好的,一半是壞的;一半是善的,一半是惡的。這種可怕的分裂無處不在,不僅造成了白天和黑夜的分裂,造成了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分裂,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分裂,而且造成了詞語的分裂,從而把“愛與恨”的觀念,強烈灌輸給這些學習者。

        在這種學習不斷地得到強化之后,這些學習者的智力開始退化,只會用“接受”和“抵制”的方式來看待“他者”。凡是贊同和表揚我們的,就“接受”;凡是對我們進行批評的,做出不符合我們觀念的事情的,就“抵制”。

        一整篇文章,例如上文引用的《荷塘月色》,假設(shè)精心地把“好詞好句”挑選出來之后,把其它的內(nèi)容扔掉,那么,這就像是吃魚時,挑出了幾根魚刺塞進嘴巴里,然后把整條魚扔掉一樣。

        這不可笑,也不荒誕。

        這是正在進行中的現(xiàn)實。

        ①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丁小會翻譯。書名“俗套”,是“Stereotype”的規(guī)矩中譯,也可譯成“陳詞濫調(diào)”。

        ②同上。

        葉開,著名作家,現(xiàn)居上海。本文編校:曉蘇

        猜你喜歡
        詞語語文
        容易混淆的詞語
        容易混淆的詞語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樂語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樂語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22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樂語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8
        找詞語
        詞語ABC
        學生天地(2020年24期)2020-06-09 03:08:48
        詞語欣賞
        一枚詞語一門靜
        語文知識連連看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区免|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播放| 国产又黄又爽又无遮挡的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看三级| 日本精品女优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免费观看在线| 久久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男人的天堂手机版av| 精品国产拍国产天天人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尤物| 精品人妻av区乱码| 在线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久久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亚洲国产欲色有一二欲色|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第一区|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无码爽视频|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久久91| 毛片在线播放亚洲免费中文网| 国产精品www夜色视频| 久草视频福利| 亚洲男女视频一区二区| 夜夜爽夜夜叫夜夜高潮|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表情| 国产精品涩涩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本刺激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777777| 在线欧美精品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小妖精又紧又湿高潮h视频69| 亚洲精品无码国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