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鵬
時下,在“教師人人都要參加課題研究”的“風潮”中存在著兩種較為嚴重的錯誤傾向——
一是功利主義。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校長急于“政績”,熱衷炒作,喜歡“擺花瓶”,津津樂道于有多少課題、課題的等第級別,只要能邀請到高級領導、知名專家親臨光顧“開題”就行,至于課題的內(nèi)容、課題是否可行那都是次要的,“可暫不考慮”。這種“有嘩眾取寵之心,無實事求是之意”的課題研究,全然成了一些領導追逐名利的方式。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課題研究也是決定時下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能否成功的“生死牌”,由此逼著廣大中小學教師對課題研究“不想也得想,不搞也得搞”。
二是貪大求全,好高騖遠。有些校長、教師夢想自己的研究具有深遠意義或重大影響,能夠解決中國教育的固有難題;有些校長、教師偏向教育理論研究,夢想能夠創(chuàng)立一套嶄新的教育理論,使自己“成家立業(yè)”:有些校長、教師缺乏循序漸進的思想,總想一步到位,夢想自己的教育科研課題一下子就能在省或國家一級立項;等等。結果由于理論水平所限,加之實際教育教學事務繁忙,開題時搞得冠冕堂皇,但實施時卻無從人手,課題不得不被擱置起來,臨近結題時手忙腳亂地照抄或下載他人的研究成果濫竽充數(shù),最終結果是造成教育科研中很多泡沫和虛假的東西。
真正實現(xiàn)中小學教育科研實實在在的價值,必須徹底摒棄如上兩種錯誤的傾向,樹立科學的中小學教育科研觀。
1、以“應用性研究”為主,服務于現(xiàn)實的教育教學,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這應是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和著眼點。中小學教育科研活動應在先進的理論指導下探尋能夠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難題、具有個性和特色的具體技術方法,并努力形成理性認識,以革新當前教育實踐中的弊端,規(guī)范教育行為,使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發(fā)展自己、更新自己。從而促進學校教育的良性發(fā)展。
2、以課堂為現(xiàn)場、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微觀研究,這應是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根基。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內(nèi)容要貼近教師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真實問題,范圍不宜太寬太泛,目標不宜太高太玄。離開教學活動去搞教育科研,必然會脫離實際,甚至走人誤區(qū)。中小學教育科研必須植根于教學活動,以教學活動為前提。因為學科教學活動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和重點,是教育科研的動力和認識來源;教學活動中的問題是教育科研的基本素材,也是促使教育科研深入發(fā)展的惟一動力。
3、實施變“問題”為“課題”的小課題案例分析式研究,嘗試“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yè)引領”研究模式,這應是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根本途徑和方法。教師將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課題化,通過教育敘事、“講故事”的方式,“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同時倡導同伴間的交流、互助和專業(yè)支持,既有了同事間的互助與橫向支援,又有了縱向引領,從而避免教師只會在同一水平上重復。
4、堅持“人本化”,避免一刀切,講究層次和個別差異,這應是中小學教育科研的關注點。強調每一位老師都要參與教育科研,并不是說人人都要承擔“高、精、尖”的課題,而是要根據(jù)各人的實際,作出選擇。獨立承擔有助于提煉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的課題,這應由學校的骨干老師來承擔;參與本教研組老師承擔的課題,與他人合作開展研究,這可以由上崗多年的老教師承擔:注意理論學習,收集優(yōu)秀老師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模仿,這應是新上崗的教師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