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生
成都市的核心部位,東城根街的西面,歷史上原為少城、后建“滿城”的地方,從北向南,依次排列著三條古老的街道: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進入21世紀以來,歷史文化遺產(chǎn)受到保護,寬窄巷子經(jīng)過三四年的修復打造,在第三個中國遺產(chǎn)日,以嶄新形象向國內外開放。寬窄巷子陡然成了成都乃至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征。人們不禁要問:寬窄巷子何以有如此魅力?
本是芙蓉城一座,
蓉城以內且分明;
皇城滿城各東西,
三座城成一座城。
清人吳好山《成都竹枝詞》對清代成都城作了真實寫照。“蓉城”因五代時后蜀后主孟昶命百姓于城中遍種芙蓉而得雅號;“皇城”乃明代蜀王府,在今天府廣場以北,后子門一帶,“文革”中被炸毀建“萬歲展覽館”;皇城以西即清代所建“滿城”。滿城的東墻與西墻分別沿今東城根街和同仁路南北延伸,南墻在今君平街、小南街一線,北墻在今八寶街、小北街一線。今同仁中路還保留了10余米滿城的城墻遺跡;而以今長順街為中軸的8條官街和42條兵甲胡同的輪廓猶存,走向清晰可辨。
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滿城的目的,一是派兵駐防川省維持地方治安,二是作為進軍西藏的后方基地。當年3000名清兵從這里開赴西藏之后,尚有1600名官兵在此長期駐扎。滿城以四合院為主,每個庭園相距10多米,以胡同相通。滿城作為軍事重地,除了將軍衙門、左司衙門、右司衙門等指揮機關以外,還有專供軍需的倉庫、兵工廠、養(yǎng)馬場、騎射場等。5座城門均設盤查廳,另有卡子房和軍營大卡,各街巷設有柵子,只供旗人出入,漢人不可越雷池一步。
滿城同時又是旗人(清八旗官兵及隨軍眷屬)世襲居住和生活的場所。旗人喜愛栽花植樹,房前屋后有花圃、菜園,比住房面積大好幾倍。滿城內還辦有學校、書院,教滿文、漢語。滿城里的旗人,完全是一種獨立生活方式,與漢民不相往來。
1911年辛亥革命,封建帝制被推翻。隨著八旗子弟陸續(xù)外遷,寬窄巷子的滿蒙文化逐漸消失,代之以中西文化交融。西方的《圣經(jīng)》說,下地獄的人多,道路寬寬的;上天堂的人少,道路窄窄的。于是,有人以此為依據(jù),將原來的“興仁胡同頭條”、“興仁胡同二條”分別改名為寬巷子、窄巷子。更有一位留洋歸來的成都人,在寬巷子買下了一座八旗子弟的宅院,將本與街道平行的大門改為正南正北方向,同寬巷子成45度夾角;就連石匾上的宅名“愷廬”二字,也拋棄漢字認讀傳統(tǒng),按照西文方式,從左向右排列。這說明成都早在20世紀初年就開始漢字認讀形式的改革,比新中國文字改革要早半個世紀。
寬窄巷子經(jīng)過近百年的風雨浸蝕,除了勉強修復的幾家四合院以外,幾乎看不到滿蒙文化的蹤跡了。據(jù)四川滿蒙學會統(tǒng)計,如今生活在成都的滿蒙后裔不下5000人,居住在寬窄巷子的,除了“愷廬”的主人達木爾·羊角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滿蒙人了。寬窄巷子重新開街之后,滿族后裔關升春在一個酒吧里舉辦“滿文書法藝術展覽”,最后還是沒有找到落腳之地。不過,經(jīng)過“修復”的寬窄巷子,除了部分改動較大的街區(qū)外,其余部分,基本上保留了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格局,也可說是為寬窄巷子留住了道根,體現(xiàn)了老成都的神韻。
而最能表現(xiàn)中國文化根柢和神韻的,能給人以藝術啟迪的,非張采芹故居莫屬。張采芹故居在寬巷子西段35號,門楣上方懸掛著“思賢廬”匾額。這是當今寬窄巷子最大方最靚麗的一塊金字招牌。大門左邊的“張采芹故居”刻石以及掩映在竹從中的《張采芹故居賦》(如圖)都是在張采芹的入室弟子張禮先女士的張羅下完成的,最先到此瞻仰的是時已97歲高齡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金振聲老先生,繼后來此探問、采訪、瞻仰、照相留念者,更不計其數(shù),著實為寬窄巷子增添子不少光彩。
張采芹(1901-1984),原籍四川江津縣,1925年從上海美術??茖W校畢業(yè)后回川,任成都高師、成都師范大學、四川大學等大專院校美術系教授,并創(chuàng)辦四川女子美術學校,任教務長,一生致力于中國畫的研習與傳授。中國畫最講究神韻,即所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神氣也?!保◤垙┻h:《歷代名畫記》卷一)神為“精神”,氣為“氣韻”。中國的文化精神,不離現(xiàn)象以言本體;中國的繪畫,不離自然以言氣韻。張采芹在我國傳統(tǒng)花鳥畫方面造詣極深,所畫墨竹,老干新枝,心到筆隨,晴雨風月,不拘一格,各極其妙,不僅狀竹之貌,而且攝竹之神,虛心勁節(jié),寄意無窮,技近于“道”,非可言傳。早在20世紀30年代即由上海金城美術工藝出版社出版了《采芹畫集》、《采芹近墨》。張采芹于1934年移居寬巷子,1940年秋天,他在這里創(chuàng)作并舉辦《采芹畫展》,以清新的“千竿”墨竹,使沉醉于花鳥之風中的成都畫界為之震動。
新中國成立后,張采芹的畫作先后參加四川省文化局舉辦的“四人畫展”和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四川分會舉辦的“四人畫展”,均獲好評。他的畫作還多次參加全國性展覽并被推薦到國內外報刊發(fā)表,聲名遠播。1954年,文化部收購他的墨竹畫送往日本展覽。1979年,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出訪英國,將他的《墨竹圖》作為國禮,贈送給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現(xiàn)陳列于英國皇家博物館。1981年,瑞典國王及皇后來華訪問,通過外交部特約請他作《朱藤雙燕圖》,帶回國內珍藏。
畫如其人。自古以來,凡是有成就的中國畫畫家,總是首先注重自身道德修養(yǎng)。晉人宗炳《明佛論》中說:“若老子與莊周之道,松喬列真之術,信可以洗心養(yǎng)身?!钡兰艺J為德美才是真正的美,正如莊子所說:“德將為汝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知北游》)。張采芹正是以這種“大美不言”的高尚品格,去凝聚、團結四川美術界。成都原有“蜀藝社”、“蓉社”、“成都美協(xié)”三個美術團體,張采芹是其中重要成員。他經(jīng)過積極努力,促成三個團體合并成立“四川省美術協(xié)會”。張采芹當選為四川省美協(xié)常務理事,擔任“總務”一職,人稱四川美協(xié)的“大總管”。張采芹居住達10年之久的寬巷子,一直是美術界高手云集之地,傅抱石、徐悲鴻、吳作人、張善子、張大千等等藝壇大家,無一不是他的座上賓??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淪陷區(qū)的大批藝術人才撤退到大后方,四川成了全國文化藝術中心。張采芹在自身經(jīng)濟來源并不豐厚的情況下,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安排生活,籌劃展覽,運用美術宣傳全民抗戰(zhàn),弘揚民族精神,為四川乃至全國美術事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作了極大貢獻。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他將自己在戰(zhàn)亂中“冒著敵人的炮火”保存下來的一大批珍貴畫卷如數(shù)奉獻給國家,體現(xiàn)了他那“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弘”(《道德經(jīng)》第七章)的人格魅力。
張采芹是巴蜀畫派的領軍人物之一,享有畫壇“三張”(張善子、張大千、張采芹)之一的美譽。他與著名畫家張大千過從甚密,結成筆墨之交,深得大千感佩。身在臺北的張大千,于生命最后階段創(chuàng)作《海棠春睡圖》,彌留之際囑其女將此畫轉贈給張采芹先生作為永久的紀念。張大千在這幅畫上題款寫道:“七十一年壬戌四月寫呈采芹道兄贈留,老病纏身,眼昏手掣,不足辱教,聊以為念耳。大千弟爰,八十有四歲,臺北外雙溪摩耶精舍?!睆埓笄埐汕鄣乃寄钪?,溢于言表。
張大千先生的情思與魂魄伴隨著《海棠春睡圖》回歸,與張采芹的“墨竹”神韻交相輝映,折射到今天的寬窄巷子。這里沒有留下張采芹的遺作或遺物,當年的建筑物也早已拆毀重建。但人們仍留連忘返,去探尋張采芹的藝術精神,懷念張采芹的人格風采。
作者:四川省老莊學會(成都)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