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祺
每天課堂上,師生的情感都在碰撞迸發(fā)。教師觸動學生的情感,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獲得,至少說明我們已不僅僅只是停留在關注學生知識掌握的層面上。
有種觸動,源于營造
在教《土地的誓言》時,為了讓學生能與作者那份拳拳的愛國之心產(chǎn)生共鳴,我決定在課堂的營造上下工夫。在備課時,我的思路是:通過學生的反復吟誦,用文字的韻律觸動學生;通過文章精彩詞句的揣摩,用文字的意蘊觸動學生。所以,我在研讀課文的時候,抓住了兩個把手:一個是第一段的吟誦,以求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故鄉(xiāng)的那份思念與熱忱;一個是第二段的揣摩,以求讓學生理解到作者對故鄉(xiāng)的那份熱愛與真誠。
以下是我那堂課教學實錄的部分內(nèi)容:
師:請大家靜靜地聆聽老師朗誦第一段。我們剛剛學過課本第58頁《要讀出感情來》的內(nèi)容。所以,在讀的過程中,請大家體會其中的感情并注意老師聲音的變化,并適當在段落上標記。
(師朗讀,生一邊聆聽一邊標記)
師:好,請同學先說說自己聽了之后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生:有種悲痛沉重的感覺。
生:有種酸酸的感覺,但很難具體說出。
師:既然如此,那我們先各自在座位上吟誦幾遍,盡量體會當中的情感。
(觀察到學生大部分完成)
師:請大家一起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再問問大家,這段的情感是怎樣的。
生:作者由于對故鄉(xiāng)無比的愛而情感起伏著,一開始是思念,思念過去的美好時光;緊接著是熱忱,與故鄉(xiāng)的心連心。
(隨后,學生分組接力,朗讀了一遍)
同樣,在對學生進行第二段的閱讀指導中,我緊緊抓住幾個修飾感情的詞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如“平靜”“歡笑”“歡喜”“強烈”等。讓學生透過字里行間去把握作者情感的跳動。
這種通過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策略的設定而營造的觸動,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的熟悉;離不開教師專業(yè)能力的修
煉;離不開教師課堂組織水平的提高。當學生給你一個情感的支點,那么你要有能力去撬動它。
有種觸動,出于無意
我至今仍深深地記得一節(jié)課。并不是那節(jié)課我上得有多么精彩,學生學得有多么投入,恰恰相反,那節(jié)課的內(nèi)容我基本不記得了,我只是被課堂上的一個細節(jié)所打動。事情是這樣的:課堂上,我講了一個有關張海迪的故事。因為我是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受張海迪、賴寧等的影響最大。所以說著說著,我就不由自主地講了這么一個“題外話”。講了之后,我又后悔了。因為我覺得現(xiàn)在的學生不會對“過氣”的人物感興趣,這對他們來說太遙遠了。但沒想到的是,在隨后幾天的學生日記當中,一些學生都不由自主地談到張海迪的故事對他們的影響,他們都覺得海迪的堅韌給了自己學習生活的動力。說實話,這是我意想不到的,完全在我的計劃之外。
在知道學生崇拜張海迪后,我便介紹有關張海迪的作品給他們,我用張海迪去引導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比如說遇到挫折應該如何對待等。對學生的教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我們也不能把課堂上對學生情感的觸動理解為讓學生情感“泛濫”。我們需要的是耐心的呵護已被觸動的那份情感,讓那一瞬間的觸動成為學生一生的情感律動。